論一個北方人天天在南方吃米飯,是什麼感受?

楊樂兒


您好!這個問題真是親身體會過。

我和老公是旅遊結婚的,因為是2月份出去的,來回一個月左右,因天氣原因所以選擇去南方。這一路走來每頓飯幾乎吃的都是大米,而且不是自己家吃的比較好的那種,吃的我們兩看到大米都想吐,有一天中午跟團去九寨溝的路上在一家飯店吃的麵條,我清晰的記得飯店盛湯的那種盆,我自己吃了一盆。我吃的很快,生怕別人給吃光了,現在想想挺好笑的。

疫情期間,因饅頭緊缺,基本也是每天做一頓米飯,吃不完,下頓再炒炒。說實話,作為一個純北方的我,雖然喜歡吃米飯,但已經習慣北方的大饅頭,再讓我天天吃米飯,確實是一種痛苦。

不過,話說回來,想想奮戰在疫情期間的醫護人員和武警官兵們,我們是幸福的……感謝你們的付出!








lv雨晴


我是謙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西北人,西北人離不開面食!

我曾經零幾年在上海待過一年,我自認為我是個不挑食的人,啥飯都能吃的慣。

結果去了上海以後發現很多飯,我都吃不慣。你不要說米飯,米飯還好,最起碼我不排斥,個人還蠻喜歡。

剛到上海,吃包子,發現菜包子是甜味的,肉包子也是甜的,豆漿豆腐腦都是甜的!根本沒法吃!

當地人喜歡的不行的鴨血粉絲湯,我至今無法下嚥!

於是就找麵食吃,當時滿大街只有牛肉拉麵,很不好吃!

到了週末節假日到處去找肉夾饃,涼皮,刀削麵,油潑面吃。

當時有個舅舅住在浦東,還經常去他那裡做刀削麵扯麵吃,以解思面之苦。

這次疫情不光你吃不到麵食,所有飯店關門,大家都吃不到飯店的飯,於是你看網上到處都是做飯的視頻,我一個男人在家都做了包子,餃子,油餅,扯麵,涼皮,麵包,蛋糕等等我能想到的各種麵食。

下面這些都是我最近自己做的麵食。

你是一個女的,你就不能主動給你婆家的人做一點麵食嗎?讓他們也嚐嚐北方面食的魅力,同樣也能拯救你的胃,為什麼你自己不動手做呢?

我想再是南方,麵粉總能搞到吧?老話說的好,要想可口,自己動手!你不要指望別人拯救你的胃了,還是自己拯救吧!


謙屹AUTHOR


這個我覺著我有一定的發言權。

我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從小吃煎餅,饅頭,麵條和水餃長大的。

我大學畢業之後去了南京,最開始的時候對南京的美食還抱有好奇心,感覺南京的飯還是挺好吃的。

後來有一次早飯吃南京的燒麥,我到現在都記憶深刻。一口咬下去麵包著米,天吶!這怎麼吃?!!!

再後來我在南京吃飯就吃兩個菜,喝一碗湯,不吃米飯。從南京回山東發展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吃飯!


最初之初


首先舉個例:我家四樓有一個“東北”小阿姨(吉林)已居住了八年,剛來幾年我經常吃到她包的艽菜餃子,近二年她開始吃“米飯”而且向我老伴學燒“蘇幫菜”。開始吃東北大米現在反而要吃“蘇州”一帶岀產“稻米”,我問她:啥體要吃蘇州米?她回答一字:糯!我講奈蘇州話有進步“哉”!說明北方人到南方工作生活習慣“客隨主便”。


蘇州西園


本人黑龍江人,05年山東讀大學,11年杭州工作,我來談下親身體會。在黑龍江沒感覺大米還有什麼好吃不好吃的,不都一個味道麼,當我去青島上大學後,我承認大米飯也是分好吃難吃的。學校食堂第一頓飯,直接打了六兩米飯,第一口,哎呀我勒個去,這特麼是米飯?賣相難看不說吃到嘴裡特麼的跟摻了沙子一樣,難以下嚥啊,從那以後我變成了山東人,吃饅頭,總吃饅頭開始不習慣,因為在老家饅頭都是偶爾吃一次的,主食大米。但是想到那個大米飯,我還是啃饅頭好了。就這樣吃了四年山東饅頭,後來感覺山東的饅頭還挺好吃的,哈哈。再後來去杭州工作,想著江南嘛,米飯應該很好吃,結果,我尼瑪,這特麼還和山東米也差不了多少。各位,江南啊,杭州啊,米飯這麼難吃,而且這也是他們主食啊,想吃饅頭都費勁,心中一萬個草泥馬奔騰。後來我就很少在外面吃米飯了。隨著生活越來越好,現在杭州的小飯店米飯品質也越來越好了,不像以前一樣用兩季米了,現在基本都是一季米,吃著還可以接受。東北地區基本主食米飯,中原地區基本面食,雖然兩個地區吃的不一樣但是來到南方遇到的困難差不多,東北人感覺米飯不好吃,鬧心,中原人覺得麵食選擇機會少,也鬧心,哈哈


爬上喜馬拉雅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土生土長的甘肅省酒泉地區瓜州縣農村打工女一枚,從小吃麵食長大。

歲著年齡的長大,我去了南方上海,開始了打工之旅。

初次到上海的我,開始吃米飯,吃炒菜。南方的炒菜口味,都是扁甜、我一個北方人,從小就喜歡吃鹹菜,加醋,加辣椒,南方的菜吃起來不習慣。

時間久了,吃習慣了,就慢慢接受了吃甜食菜的習慣。

因為:長時間吃不到家鄉的味道,慢慢口味也適應了外地的飯菜味蕾。

現在的我,以習慣了南方口味。在南方的我,大多吃菜都是上海扁甜口味,也學會隨鄉入素的習慣口味。偶爾,也想吃,老家的麵食,就自己動手自己做家鄉口味的麵食。

幾年回一次家的我,還是喜歡家鄉媽媽的味道,麵食是我的最愛。

我還是更喜歡吃自己家鄉的味道。


範建紅


我生在北方,記得93年高中畢業後,去深圳打工,當時在平湖鎮一個服裝廠上班。

一天三餐都是米飯,早上是稀米飯,中午晚上都是蒸米飯。吃的我特別難受,有好長時間總覺得肚子吃不飽,十分想念家裡的麵條,有時去廠外買麵條吃,但那味道絕不是家鄉面條的味道,當時想家裡麵條的味道,只想流口水。

我本身特別喜歡吃麵條,以前在老家,中午一般是麵條,早晚都是稀飯(南方人叫麵糊)。麵條有多種做法:有湯麵條,撈麵條,炸醬麵,蒸麵條。

現遠嫁到南方,還是吃大米,不過現在早已習慣。但如果回到北方老家,住上一段時間,吃不吃米飯也無所謂。





稻田陽光明媚


北方人,一日三餐主食饅頭、餃子、麵條、包子,基本以麵食為主,間或米飯,偶爾喝大米粥。

若是天天在南方吃米飯,我覺得至少我不行。近天命之年,吃慣了麵食,不習慣。可能在南方待時間足夠長,慢慢會習慣。

猶記得兒子到貴州旅遊,18天后回來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吃米飯吃膩了,到處找麵食。我和妻子預備退休後到雲南或貴州去,開個麵食店,一解像我兒子那樣旅遊雲貴之人的麵食之饞。當然,那兒肯定早有,我們去錦上添花,讓大家多一個選擇。

估計,那時,時間長了,我也能習慣。




江湖有多遠1


我是河南人,在東莞部隊呆過3年,用我的切身體會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起初,我跟你一樣受不了一日三餐吃米的習慣。我本來不偏食的,但南方米沒北方米好吃,菜不放調料,淡而無味,湯好像從不放鹽,真的吃不下。好在有玉米,魚和海鮮,水果,我就吃這些,每頓只能吃五成飽,總是處在半飢餓狀態。

後來,我自己動手做麵食。部隊還有2個領導和一個戰士是北方人。我買來麵粉,發酵,做蒸饃,飽子,餃子,烙餅,烙煎餅,做麵條,炸油條,做菜莽,做蒸菜。

自己動手,做自已喜歡的食物,不僅吃得舒服,幾位北方人也吃得舒服。南方人也跟著吃,改善了口味,調劑了生活。

口味是小時候養成的,成年後很難改變。無論在哪裡,都有賣面的,你可以自已動手做自己喜歡的食物。


以諾千金007


北方人確實是喜歡麵食之類的,我就是北方人,現在在西南,說北方人頓頓吃大米有點過了,現在飲食文化南北互通,在任何地方,南方和北方的食物基本都有,如果自己吃不慣大米,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對,有的管飯的企業,中午晚上都是大米,但早上你可以吃饅頭包子之類的,很少聽說異地人因為不習慣飲食而撤離某地的,很多都是不適應氣候,生活習慣之類的。

剛開始的時候,真的不習慣吃米飯,後來發現,你想頓頓吃米飯都不現實,早上一般都是包子 油條豆漿或者麵條,就中午一頓米飯,晚上有可能是冒菜,火鍋,或者米飯其他的,所以就算在南方,吃米飯的概率也是2/3,我父母去深圳給我大哥帶孩子,待了一個月實在待不住,夏天太潮溼了,而且感覺處處擁擠,整天待在屋裡,把人憋死。還有一個朋友到成都做生意,老是起溼疹,被迫撤離,回去就好了,今年過年去攀枝花,那邊比北方乾燥的多,鼻子不舒服,喉嚨不舒服。所以比起飲食,氣候和生活習性更難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