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搅局”,将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


特斯拉“搅局”,将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


在汽车行业销量下滑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的形势下,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

Energy Inside预计未来路权性的政策干预仍将持续,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逐渐显现,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回归增长态势。

特斯拉的国产化带动相关二级市场个股已经涨了两个月了,释放了资本市场对产业链的强烈信心。

特斯拉的成功、影响及未来趋势,对我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均有借鉴意义,Energy Inside在此解读一二。

一 凭什么是特斯拉?

(一)特斯拉开启了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

1、电池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特斯拉的诞生。

21世纪初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开始让电池驱动汽车成为可能。

20世纪初,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且动力电池驱动汽车的动力性不断提高,马丁·艾伯哈德与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创立专注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2004年马斯克进入,成为了最大的投资人并坚持到现在。

与他们类似布局的是在中国深圳的比亚迪,2003年以前,比亚迪是一家电池制造商,则开始在这一年开始关注了汽车制造,于2003年年初正式收购了秦川汽车,也名正言顺的从电池生产企业一跃成为汽车制造商。

同样是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开始了比亚迪布局新能源产业的探索之路。


2、定位高端超跑成为特斯拉的开端选择

与国内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自下而上的策略不同,特斯拉首先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加速快、科技感强的特点,定位高端超跑成为特斯拉的开端选择,打造了高端的品牌印象。

特斯拉通过与英国著名跑车品牌-路特斯的紧密合作,打造首款电动超跑车Roadster,其外形设计思路借鉴了路特斯Elise系列跑车,同时改装成电动车动力系统,于2006年问世、2008年实现量产。其内在强劲的动力性能及充满科技感的外形让这款纯电动跑车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据统计,在随后量产的4年间以11万美元的价格于欧美市场共计售出2250台。

3、率先前瞻瞄准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打造 “环保”、“科技”标签。

对产品打造标签,往往可以使得产品具有辨识性、前瞻性和特殊性。Roadster首秀成功后,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艾伯哈德和马斯克存在分歧。艾伯哈德认为应该继续专注“超级汽车”路线,增强用户体验,而马斯克则认为特斯拉应该“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延续 “高科技”和“环保”概念,打造让人人都能负担的电动汽车。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油价的暴涨,也许给了电动汽车希望和关注。2008年7月11日,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47美元,成为历史最高价,当时的美国还未实现页岩油气的突破,能源危机席卷全球。同年,在深圳已经开始瞄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具有顶尖电池生产能力和汽车制造能力,尽管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亦获得了巴菲特资金上的有力支撑。

因其环保节能概念,恰逢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高企,特斯拉于2009年成功获得美国能源部高达4.6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后,2010年6月特斯拉成为继1956年福特以来第一家上市的美国汽车公司。在加州零排放(ZEV)政策背景下,特斯拉车主还可以获得最多7500美元联邦税务抵免(2019年降至3750美元)。

(二)特斯拉较高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

1、特斯拉研发强度大,科技投入多

因开辟全新领域,特斯拉历年在研发上投入,基本在营业收入的1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5%的平均水平。

作为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开拓者,特斯拉非常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拥有行业内最先进的三电技术,也具有不少黑科技。例如高镍电芯和高精度电池管理系统的组合、开关磁阻电机和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首次应用,既提升续航里程、又降低整车电耗。

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自研车载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芯片,目前在整车系统与L2自动驾驶的用户体验上超过大多数竞争对手。

同时,在研发经费和产品开发的支持上,采用上一级产品盈利为下一级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特斯拉按照产品结构对消费者群体分层,其中:第一类为Roadster系列跑车为对应的富豪消费群体,车型售价高,产量小;第二类为以Model S和Model X为富裕消费群体,价格适中且产量适中;而第三类则为Model 3所对应的普通消费群体,车型价格较低,生产批量大。在产品研发生产顺序上则是自上而下型,由上一层级的产品盈利为下一层级的研发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2、主攻核心技术、前瞻技术趋势,获得多项技术研发、专利发明。

一方面,特斯拉亦瞄准核心技术。例如,锂电池由于具有非线性的充放电曲线,造成不论是电芯或是电池包层面,监测、预估和管理的难度都较大,对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电池管理系统是特斯拉最核心的几项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特斯拉前瞻布局前沿科技,例如不断与合作伙伴共同攻克电池材料配比,使其电池能量密度和整车续航里程一直领先竞争对手,如其他企业2013年做磷酸铁锂电池与NCM111时,特斯拉已经开始在Model S上应用高能量密度NCA三元电池;当竞争对手2017年开始由低镍材料过渡到高镍正极材料时,特斯拉已经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应用,特斯拉的技术方向已成为行业内风向标。

此外,特斯拉在重点领域积极布局专利。美国专利分析公司Relecura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特斯拉共计专利/专利族408件。与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并不算突出,例如丰田相关专利数超14000多件,约为特斯拉专利数量的50倍。从专利申请前十关键字来看,“电池”“热量管理”“冷却”等是特斯拉主攻目标。通过调动有限资源集中攻坚,特斯拉希望在三电系统领域与传统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


2、创新探究电动智能化汽车本质,注重一体化控制体系。

在特斯拉创始早期,即是从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优势性能,颠覆传统车的思路出发,在传统车企仍在转型动力系统的时候,便已深刻了解“电动汽车是大型的电子移动终端”的趋势。

这表现在,传统车企“逆向开发”的时候,特斯拉早已实现“正向开发”,大传统车企仍处于从“模块化向“集成化”的过渡阶段,特斯拉已成为了一台一体化的移动终端。

直接表现则为,特斯拉除了有电动汽车优势的动力性能外,采取了由三个模块组成的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因而同时具有了一体化的信息娱乐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车内外通信系统,同时具有车身与便利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以及动力系统。

其中辅助驾驶系统和车内外通信系统构成了其具有的自动驾驶基础,此外在用户舒适度和安全度方面表现的也尤为明显,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整车、座舱、电池三方面,特斯拉进行整车温度控制、客舱空调加热制冷、电池过热散热过冷加热等。充分利用车内所有部件热量,使热量有效循环游走,极大提高电池单体散热性和电池单体间温度一致性。因此,特斯拉通过整车系统管理获得了很好的整车操控和用户体验。

(三)颠覆性的产业链整合模式

1、特斯拉奉行高度垂直整合的汽车生产模式,同时布局相关产业。

一方面,特斯拉在汽车产业链上垂直整合布局。高度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在许多传统车企上也有表现,如丰田、大众等百年车企,通过对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布局,使其产业链高度垂直整合,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上不容易被供应商“卡脖子”。

短短数十年时间,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三电系统均有核心零部件的布局。此外,在销售和汽车服务上,也有金融服务的布局,包括贷款购车时的金融方案和融资租赁方案。

另一方面,特斯拉定位全方位布局“环保、科技”相关产业。因此特斯拉除打造汽车产品外,也在产业布局上偏重相关产业,包括超级电容和太阳能屋顶,以及纯电卡车项目,比如最近新出的电动皮卡。在公用事业上,特斯拉的业务为一些替代能源的大规模发电项目等。

2、颠覆经销模式,选择自建展示厅和体验店。

传统车企的经销模式主要通过车辆运输给各地4S店等,销售渠道主要受经销商控制,直销模式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把控销售渠道,便于统一管理。这种差异来自于苹果等电子品牌的颠覆,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

特斯拉虽销售汽车这一传统产品,但创始人马斯克出身于互联网企业,颠覆了传统车企的销售模式,效仿苹果,选择自建展示厅和体验店。国内诸多互联网出身的创始人也纷纷选择了建设直营店的方式。在获得诸多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的同时,运营成本也并不低,也容易分散公司主要精力和产品。

二 特斯拉的“搅局”——直接影响

(一) 特斯拉的引进彰显了中国主张市场合作开放的态度

1、特斯拉成为了第一家独资汽车品牌

特斯拉自2014年开始在中国销售以来,虽然面临高达25%的关税以及高达差不多14%的其他进口、仓储、物流等的费用,特斯拉依然以“新能源明星”和“科技化身”的高富帅形象,征服了中国多金的消费者。

自2015年,特斯拉开始谋求在中国建厂。

但2015版的自贸区负面清单中,包括传统汽车合资股比和新能源汽车品牌专利的要求明确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制造属于限制类,中方股比不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须使用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这些内容对特斯拉在中国建厂非常不利。


2007年,在经历过多轮与汽车企业合资、与非汽车企业合资、甚至独资的传闻后,特斯拉在上海临港的国产化传闻又开始孵化。

2017年6月16日2017版《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7年版)》发布, 新版负面清单与上一版(2015版)相比,取消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须使用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这为特斯拉在自贸区国产落地打开了一扇窗。

2018年中美贸易战升级,面临贸易战风险升级、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重大变化、汽车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脚步临近。

2018年两会后,4月发改委答记者问时提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再次为特斯拉落地扫平障碍。

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同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同时揭牌的还有特斯拉(上海)电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特斯拉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序幕终于拉开。

这也意味着,特斯拉成为中国放开外资企业股比限制后的第一家独资汽车品牌落实,特斯拉的落地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切入点。

2、特斯拉成为了对外开放合作的典型,获得了诸多实惠。

特斯拉落地后,除获得了独立建厂的资格,在税收、销售、补贴、路权方面与国内厂商无异。

首先,在中国建厂可以减免关税。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后,“国产”特斯拉这25%的关税成本起码是可以省下来的。

2019年8月30日,工信部发布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二十六批)》,特斯拉Model 3、Model S和Model X全系在售车型均在目录之列。购置税占比税前车价10%,全额免缴后,最高可节省9.9万元。作为首个在中国落地的外资独资企业,此次特斯拉被免车辆购置税,创造了非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先例。该政策的享受进一步拉低了特斯拉的拥有门槛,与同价格区间的燃油车相比更具性价比,为广大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实惠的出行之选。

3、预计未来对高新技术企业会同时注重自主培育和开放合作的态度。

经历中美贸易战后和当前大环境转型升级的情况下下,国家开始更加注重在一些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改革开放。

在欢迎国外企业在国内投资的同时,虽会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但对产业链的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作用,激发更大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可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国家在把市场开放给国外企业的同时,也会对国内企业有更多期许。

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化舞台。之所以为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出先河,也与国内以发展了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部分产业链企业已具有全球领先竞争力分不开。在以特斯拉为典型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为产业链的优势企业开拓走向国家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实现改革开放的同时亦要加强“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车的底气,也来自于产业链的完善,经历了贸易战的艰难谈判,未来在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是否能实现“自主可控”是衡量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核心。盲目开拓市场,也许会过早“引狼入室”,甚至形成产业依赖,从新能源技术路线之一的氢能产业的补贴政策中可见一斑,加强自主可控的技术研发而非盲目补贴市场,也许是后续国家的打法。

(二)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是增量而非存量市场

1、特斯拉定位高端,具有较好品牌效应

特斯拉一开始定位高端,至上而下的品牌打造效应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目前也已具有非常高的品牌价值根据全球品牌评估平台BrandZ数据,特斯拉自2016年起位列全球汽车品牌前十,品牌价值也从2016年的44亿美元涨至2018年的94亿美元,甚至超过保时捷等老牌豪车品牌。

Model 3于2016年3月公布、2017年年底交付,标准版起步价3.5万美元、续航里程354公里,极具性价比。随着产能爬坡,Model 3在美国的销量超越同类型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等传统豪华燃油车型,2019年全美销量超过16万辆,成为2019年美国中型豪华轿车市场冠军。

2、中国汽车市场豪车销量比例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高、消费升级等,中国汽车市场的豪车销量比例不断提升。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虽2019年全年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约为2070.2万辆,同比下降7.4%,较2018年下降幅度更大。但2015-2019年,大于30万的中高端豪车品牌销量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的销量占比达7.5%。

测算可得,2018年,30万以上的乘用车销量约129.8万辆,2019年 30万以上的豪车销量155.25万辆,增长19.6%。

特斯拉在2019年在中国的销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外媒披露,2019全年,特斯拉电动车的交付量达到了36.75万辆,中国销量占特斯拉全球销量的13%,中国销量占4.77万辆,同比增长50%。

3、特斯拉定位高端,将瓜分传统燃油车的豪车市场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其中乘用车销量106万辆,纯电动乘用车83.4万辆。

全国范围来看,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的角度来出发,新能源汽车主要有几类购买原因,一类主要出于路权的限制,如只能获得新能源牌照,这类消费者主要在一线城市较为普遍。第二类是处于路权的优惠,或获得新能源牌照可不限行,在多数大中型城市适用;第三类则主要看中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耗能便宜、充电方便(在家充,不用去加油站)等,这类消费者主要以二三线城市的网约车、出租车为主,目前已成为主流。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对于受路权限制的消费者而言,特斯拉对部分20万以上、30万以上的国产车销量造成一定冲击,但对同时看着性价比的消费者,在15万以下的中低端车型不会造成影响。

而注重路权优惠,看中新能源汽车特殊加速性能的消费者,同时随着高端车消费的不断提高,特斯拉将发挥其品牌效应、较好的用户体验、科技感十足的特点,

Energy Inside认为其将瓜分传统燃油汽车的豪车市场,增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非瓜分现有新能源汽车的存量市场。

(三)特斯拉将带动中国相关产业链企业

1、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多个中国企业将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

统计显示,2019 年 9 月,特斯拉中国供应商的占比达到 22.47%,仅次于美国的 31.46%。出于成本、便捷配套等的考虑,Model 3在上海进行国产化后,计划到2020年7月,Model 3国产化率将上升至70%-80%,2020年内将上升至100%。

代表其原产料产业链将逐步从过去的欧美配套切换为国内零部件厂商直接对其供应。国产化后对其成本的直接影响:直接材料、人工成本降低,免40%的关税。


2、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将随着特斯拉走向国际市场

一方面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智能汽车的领跑者,其供应链体系受到全球瞩目

另一方面,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电动汽车及智能网联的相关产业链产品也已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预计中国企业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同时帮助特斯拉产品降低成本,或将引发更深远的影响,即其他国际车企在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时也将充分考虑中国供应链的积极作用。

特斯拉国产化契机之下,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将统治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深度走向全球、融入全球,最终有望引领全球。

3、整体产业链提升将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再上台阶。

特斯拉的崛起被认为与苹果的颠覆性成就相似。

在苹果产业链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结构件和功能器件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带动了中国手机供应链的快速增长,供应链的完善和强大同时给予了中国的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企业成长巨大的帮助。

与苹果崛起带动产业链从而倒逼中国手机产业类似,特斯拉的在中国的国产化对供应链、产业链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通过国产化方式降低成本,将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具竞争力,从而对其他国产品牌例如比亚迪、上汽、北汽等的新能源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巨大帮助。

三 特斯拉带来的风往哪刮?——未来关注&趋势分析

(一) 动力电池未来仍将较快增长,同时关注新兴领域

动力电池仍是整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纯电动乘用车而言,动力电池包及对应热管理系统成本是整车 BOM 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占比约为 40%~50%;电机电控减速器占比约 10%~15%;白车身占比约 10%;其余为其他零部件。车型档次定位不同、 版本不同,上述占比有一定范围的浮动空间。

但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方面是补贴退坡的情况下,能量密度不再是唯一追逐的趋势,性价比或将成为关注点。特斯拉在近日提出的无钴电池,有消息称极有可能是磷酸铁锂电池将应用在早期国产Model3上。事实上,磷酸铁锂这一技术路线在之前有补贴存在的情况下,且补贴是按照能量密度给予补贴(2017年之后还会计算整车的续航与车身重量比例)的情况下,并不受整车厂,特别是中高端车型整车厂的青睐。

但在2020年之后补贴扑朔迷离的背景下,以及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快速追赶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迎来转机。当前三元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一般在160-200wh/kg,磷酸铁锂电池包在130-170wh/kg,差距逐渐缩小,但磷酸铁锂价格便宜、安全性较好的优势将逐渐显现。2019年下半年,磷酸铁锂的装机量也已经大幅增长。即使是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也许其他车企也会选择这一性价比高的技术路线。

另一方面,需持续关注新兴电池技术。

最近有传闻提到说特斯拉将使用自己的“干电池+超级电容”路线作为后续的主要路线。

其实这里的干电池就是“固态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安全、能量密度高,但其导电性差,在电动汽车这种频繁启停的应用场景下不太适宜。

而“超级电容”则为电容器,超级电容器像电容器一样以静电的方式储存能量,比同样大小的电池存储的能量要少。但是因为放电不依赖于发生的化学反应,它能够更快地释放电量,同时它可以多次充电而很少衰减。

因此固态电池串联超级电容器用于启动和加速,可实现安全、能量密度高的同时,适应汽车使用。





(二)智能化、网联化将引爆下一个增长点,智能汽车零部件将受关注

1、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汽车将成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当前科技变革背景下,5G、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技术在多个领域渗透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发展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和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中,《车联网(智 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突破,其中4G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LTE-V2X)实现产业化和商业部署,5G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5G-V2X)。

在推进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自动驾驶加快研发并实现部分商业化。持续推进道路基础设施、交通标志标识的数字化改造和新建, 2019 年5G 牌照已在武汉颁发,自动驾驶汽车会成为最早的应用之一。

以5G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持续推进将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快速发展。


2、特斯拉的成功也印证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能够迸发更多火花。

特斯拉与传统车企最根本的不同——特斯拉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进行系统升级(OTA),传统车企的OTA只局限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地图等功能,却无法像特斯拉一样对车内温度、刹车、充电等涉及车辆零部件的功能进行远程控制或升级。

实现整车OTA功能后,特斯拉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软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4S店的功能,可以持续地为提供车辆交付后的运营和服务。传统汽车产品交付就意味着损耗和折旧的开始,但软件OTA赋予汽车更多生命力,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作为最早搭载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电动车品牌,同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辅助驾驶车队,庞大的数据量使得特斯拉在高精度地图、障碍物识别等方面的数据积累显著领先于竞争对手。

此外,与大多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大量采用模拟数据进行算法学习不同,特斯拉车队采集的全部为现实数据,数据质量更高,更加有利于算法迭代更新。

3、一体化设计将为趋势,智能硬件将受关注。

在特斯拉的带领及大环境带来的变化下,传统汽车开始向智能汽车发力。

从模块化向集中化过渡的情况下,车企往往从软件开始发力。软件的控制与整车体验息息相关,也是车企实力的重要体现。

以大众为例,为传统车企中第一个明确提出智能化转型的公司,大众开始培养大量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以期形成内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在智能化的浪潮中,软件与硬件的合力缺一不可,下一代汽车零部件的优势企业将从智能硬件企业中产生。

一方面,在追求智能化的过程中,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需求将被放大,最直接的变化是ECU、线束数量减少,对应地,控制 器数量增加,由此带来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变化,控制器是将成为产业链配套体系中最受益的环节之一。

另一方面,尤其当实现L3以上的智能驾驶时,更需要高级别的安全及反应速度, 要求大量的数据 (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其它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及车 联网V2X的信号)及时接收、处理、并发出相应的指令到执行机构,

主流解决方案是多传感器的融合,未来对传感器这一类零部件也将迎来更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