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2020年2月22日,距離新冠肺炎爆發1月餘,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沒有參與一線抗疫工作,甚至在輿情開始緊張的初期,尚未做出對疫情的敏感反應,只是一日日關注新聞疫情播報,同時又盡力緊跟一線人員的工作狀況。常言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瞭解怎麼去應對它,凡是有應對治療措施的疾病都不可怕。

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但是,我們不瞭解新冠病毒,在人類努力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瞭解了諸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少吃野生動物等預防措施,瞭解了用75%酒精、含氯消毒液消殺病毒的方法,瞭解了體溫正常3天、症狀緩解、2次核酸檢測陰性即具有出院指徵等等。可是出院患者複查核酸檢測還能陽性,患者大小便中均可檢出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甚至要做好長期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的準備,可見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讀到一篇抗擊疫情一線醫生的故事,其中詳細描述了新冠肺炎患者去世前的痛苦和殘酷的現實。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受損後,缺氧明顯,能正常呼吸一口氣對他們來說是很費力的事情,所以必須吸氧,如果常規吸氧不能緩解胸悶、氣短症狀,則進一步高流量吸氧,如仍不能緩解症狀,氧合指數不能提高,則需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若仍不能緩解,則最終需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這是常規的醫療程序。可是對這些患者來說,氣管插管需要在負壓病房進行,且插管後存活率也不高,所以,他們可能承受著缺氧所帶來的痛苦,一點點感受自己生命的消耗。正常人沒有體會過這種痛苦的折磨過程,自然無法體會其中的可怕和無奈。

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我曾聽親人描述過他母親去世前的表情“她雙眼滿含淚水,從她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她承受著身體的痛苦、對死亡的恐懼、對子女的不捨,可是她卻連活動的能力都沒有”。我曾陪伴慢性肺纖維化病人走過他生命中最後的一年“他曾叱吒風雲、工作努力奉獻、碩果累累、倍受人尊敬,可卻不能在那時光裡順暢的呼吸幾口氣,不能挺直腰揹走幾步路,不能香香的吃幾口飯,不能看窗外的一木一景”。我不能忘記患者臨終前的十餘分鐘場景“他緊握家人的手,眼睛看著她,因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不能說話,他突然掙扎,呼吸心率急速下降並停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向死亡的過程。所以很多地方逐漸解禁後,人們瘋了一樣去購物、逛街、喝茶,好像似要把自己缺失的聚集狂歡補回來,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要彌補對自己的虧欠,還是要彌補對病毒的虧欠。無知者無畏,也就是這些人們了,因為他們從來不瞭解生命的珍貴和走向死亡的可怕。

就像納西姆的《反脆弱性》裡描述的,大自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含了各種物種與層級,它具有強有力的反脆弱性。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但是我們以為我們很強大,要瘋狂的去破壞自然,那大自然必然會給予我們狠狠的教訓,就像病毒可以不斷變異,去攻擊人類。我的母親一個月未出門,她很痛苦,說這簡直就是受罪。我說,你在家只管該吃吃該喝喝,不用上班受累,哪是受罪,一線醫護人員8小時一次輪班,不能吃飯喝水上廁所,汗水消毒水弄的皮膚破損,低血糖眩暈了,這才叫受罪。她無話可說。


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不過我還是要說感謝她,身體健康,做飯洗碗;感謝我的孩子,她從沒有鬧著要出門,她總是跟我描述著,等沒有冠狀病毒了,我們可以去很多沒去過的地方;感謝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讓我們可以在家享受不一樣的時光。更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遵循自然規律,不給自然任何教訓我們的機會。

新冠肺炎下的脆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