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特輯】讀給孩子的文章一:國難當前,不做時代的局外人

錢穆先生曾經說:“救世界、救國家,不是幾個人乾的事,要大家幹。如何能使大家來幹呢?就要發揚道德精神。中國民族經過千辛萬苦,綿歷四五千年的歷史生命,直到現在,始終存在著,就是依靠這一種道德精神。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沒有能像中國這樣大,這樣久,這因中國往往在最艱苦的時候,能發揮出它的道德精神來,挽救危機。”

此時正是疫情爆發、國家災難、人心惶惶之時,此時我們該如何自處?我們又該拿出什麼樣的精神態度來面對國家的災難?我們的態度正決定了孩子的態度。下面這篇文章寫的是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請家長與我們孩子一起共讀這篇文章,共同體會災難炮火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西南聯大教授任之恭在《一個華裔科學家的回憶錄》中寫道:“這個大學在昆明最初創立時,除了人,什麼都沒有,過了一些時間,都有了臨時的住地,或靠借,或靠租。一旦有了土地,就修建許多茅草頂房屋,用作教室、宿舍和辦公室。”

沒有課桌,僅有一個羊腿椅當作課桌和椅子使用;學生們在鐵板房內聽課,一下雨就“叮咚叮咚”響;課本也是稀缺貨,幾乎沒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學生之間,傳抄“複製”課本。有時候,新入學的學弟學妹,拿到的手抄課本,是從幾年前的畢業生那裡,一級級繼承下來的…

宿舍是建在墳地裡的茅草屋,小,擠,亂,髒…一間宿舍40個人,上下鋪,兩個床緊靠在一起,翻個身,旁邊的人都會被搖醒,沒有燈,只能擠到窗囗來看書。最可怕的是,臭蟲還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寢、渾身都癢。最後連女生都習慣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與臭蟲和平共處.

食堂的飯,被戲稱“八寶飯”。名字取得好聽,內容卻讓人難以下嚥:除了紅米、碑子、穀子、麩皮,還有石頭子、老鼠屎…即便是這樣的飯,也吃不飽。飯量大的男生就先舀半碗,趕快吃完,然後有機會再添一碗。

學生們的條件是這樣,教授們的環境也一樣艱苦。

聞一多遠赴昆明任職,一路上走了68天。為了省點柴禾,冬天裡帶著孩子去小溪裡洗冷水臉。工資不夠用,就給人刻印章。

民國多大師,又多文科大師,也許在發展年代理科學者是生產力,但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正如泰戈爾的發問:什麼是你們民族可以拿出來的東西?是文化,是幾千年不曾斷續的文化傳承,在民國的戰亂時期,為何錢穆會傾力而作《國史大綱》,其目的就在於喚醒國人對於民族文化的認知,一個民族,只要它的文化不曾被遺忘毀滅,這個民族就永遠不會被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