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柏林電影節很關注女性導演的作品

還記得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紅毯上娜塔莉·波特曼用穿著來抗議“奧斯卡歧視女導演”的事嗎?剛剛開幕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便試圖用事實推翻這個行業潛規則:競逐金熊獎的主競賽單元18席作品中,有5席給了6位女導演的作品,雖然數量仍不及男導演作品,但已經給了“重男輕女”的電影圈一拳重擊。

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日子》是唯一入選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這部拍了四年都沒劇本的電影入選,再一次證明了柏林電影節在選片上區分於奧斯卡和其他兩大歐洲電影節的獨特標準。而這一點,跟它“關照”女性導演作品的原因是一脈相承的。

金熊戰場上的女性講述者

女星娜塔莉·波特曼參加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時,身穿一襲別具匠心的長裙走上紅毯:上面繡上了未入圍奧斯卡的女導演名字,以抗議奧斯卡歷年來的“最佳導演”獎盃幾乎都給了男導演。

但前日開幕的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卻將6位女導演的5部作品納入了主競賽單元的範疇,其中包括:已經第三次入圍金熊獎的英國導演莎莉·波特帶來的新片《未曾走過的路》,影片講述一個瀕臨崩潰的男人如何被女兒撫慰的故事;美國導演凱莉·雷查德的《第一頭牛》,講述一個西方廚子和一箇中國移民合作奶牛生意的故事;美國導演伊麗莎·希特曼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兩個美國農村少女踏上紐約之旅的故事;法國導演斯蒂芬妮·楚特和韋羅妮克·雷蒙的《我的妹妹》,講述一個劇作家妹妹和她的雙胞胎哥哥的故事;阿根廷導演娜塔莉婭·梅特的《入侵者》,講述了一個經常在夢中受侵害的少女的故事。

板鞋配禮服的中國女演員

亞洲作品中,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日子》、韓國導演洪尚秀的《逃走的女人》,以及柬埔寨導演潘禮德的紀錄片《輻射》入圍主競賽單元——這也是本屆主競賽單元中唯一的紀錄片。

蔡明亮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但他之前只拿到過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這部新作《日子》沒有劇本,只用了很少的資金完成。全片只有兩位演員,一位是蔡明亮常用的李康生,另一位則是他在曼谷街頭髮掘的新人亞儂弘尚希。

洪尚秀的《逃走的女人》則再次搭檔金敏喜,兩人多年來分分合合的婚外戀情幾乎盡人皆知,而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在丈夫出差後,跟她的三個朋友會面的故事。作為韓國人心目中的“作家電影第一人”,洪尚秀在三年前曾憑《獨自在夜晚的海邊》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這部片也助金敏喜捧回了銀熊獎最佳女演員獎盃。

齊溪主演的中國電影《平靜》則入選青年論壇單元——開幕當天她走上紅毯,作為在場的唯一中國女演員代表,腳上竟穿著一雙黑色板鞋!該片由賈樟柯監製,導演宋方。這位女導演的前一部作品《記憶望著我》同樣由賈樟柯監製,講述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回南京和父母共度一段時光的故事。

柏林电影节比奥斯卡更爱女导演柏林电影节比奥斯卡更爱女导演

座無虛席的賈樟柯作家片

賈樟柯自己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則進入了本屆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單元。開幕當天,這部紀錄片在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片方同時公佈了一款國際版海報,海浪中如燈塔般放光的鋼筆筆尖表達了“過去是照亮今天的燈塔”這一主旨。這款海報的創作者是著名設計師黃海,賈樟柯過去的作品《山河故人》和《江湖兒女》也跟他合作過。

“現在中國面臨疫情,我們在出發的時候都不知道能不能按時來到柏林,但是我們來了。我覺得這個時候電影應該存在。”在電影正式放映之前,賈樟柯對臺下觀眾說。影片主要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映後賈樟柯如是解釋為何將新片主題定在文學領域:“優秀的作家是優秀的信使。因為文學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們總是從文學中最早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片中還出現了中國戲曲,賈樟柯表示,戲曲表演者和作家一樣都是“說書人”。影片放映時千人影廳座無虛席,映後也得到了不少影迷的共鳴:“被喚起了亙古至今的土地依戀”;“與其說是紀錄片,更像一部聚焦個人創作歷史、反哺故土的影像抒情散文”;“影片將一些看似無關的主題,通過鄉村與文學這把鑰匙串聯在一起”。記者 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