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劉煜輝:疫情衝擊下中國政策選擇的思路和資本巿場發展


天風劉煜輝:疫情衝擊下中國政策選擇的思路和資本巿場發展

在疫情衝擊下,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是總需求“臉著地”,我們看不到的,潛在增長是否也有可能進入“臉著地”的狀態,完全可能。我們政策應該如何選擇? 重心放供給側還是需求側。

如果政策的重心放在需求端,需求端拉昇,形成正向產出缺口,對應的只能是通貨膨脹快速回升。如果政策定位的重心放在供給側,其實就是調節中國經濟的“經緯線”。

簡化到巴拉薩.薩繆爾森模型中,中國宏觀經濟的核心問題可以簡化為人民幣名義匯率與真實匯率的裂口,對應的是房地產經濟溢出的經濟租金,觀念上的通貨膨脹。時間久了,也是轉化了系統性風險。

從宏觀政策角度講,縮減這個裂口的政策語境,“外貶內升”。外貶靠機緣(條件),不容易做到,內升就是提升人民幣對內的購買力。

因疫情產生巨大的民生缺口在擠兌房地產,房地產向後擠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後擠兌中央政府,除非中央政府能擠兌美國,即釋放人民幣貶值空間,才能騰出一些國內需求刺激的空間,否則這回只能讓房地產裸奔一下去埋這個單。

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樞紐,已經停擺近兩個月,而外盤的反應幾乎無痕,這種狀態形成一個反差。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西方可能順勢在做過去想做又不大敢做,對中國產業鏈樞紐的真實性和含金量的壓力測試。

  • 這就是我們今天必須直面的一個現實。必須自救,救世界工廠,而且要爭分奪秒。降低經濟租金,降低制度成本。
  • 股票短期修復是放放錢的結果,央媽臨時支的攤,也要注意適時收攤,否則負作用也很嚴重。資本市場真正要擔心的是長期問題,從長期來看股票的估值是經濟治理的函數,外延更寬廣一點,可能是整個治理的函數。
  • 股票市場的風險偏好能否保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後續的政策取向表現出多大的意願和能力去抑制甚至降低系統中所滋生的制度成本的上升。

受疫情影響,中國這個 GDP 總量 14 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生產和生活的經濟活動完全停擺近 2 個月時間,算是個災難性衝擊吧。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目前經濟處於總需求“臉著地”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