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吞食魔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理想生活

導讀: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也可以說是天下芸芸眾生,都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這些人就像是有軌電車,永遠在同一條軌道上來來回回地運行,週而復始,千篇一律,直到跑不動了,被拿去當廢鐵賣掉。——毛姆《吞食魔果的人》

毛姆《吞食魔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理想生活

(1)

35歲,正值人生壯年時期,也是人生最難負擔的一段歲月。車貸、房貸、孩子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個很容易卡殼的時光。稍不留心,人生就會陷入危機瓶頸。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35歲中年人來說,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仍需咬牙堅持的歲月。大家按部就班地走在中年的路上,不敢分心,不敢放縱,不敢自我。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日復一日地機械前進。

但仍有人,在前赴後繼的浪潮裡停了下來,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在人生的後半輩子,是選擇繼續隨波追流還是活出自我。

從現實生活裡劈開一條通往理想的小徑,這需要果斷的勇氣,但凡有一絲猶豫,就會重新掉落生活的陷阱。

毛姆短篇小說《吞食魔果的人》的故事主角威爾遜就是那個勇敢的中年人。

威爾遜原本在銀行上班,但是在35歲那年,他卻辭掉工作,賣掉房子,跑到一個海島上,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這幾乎是現代人嚮往生活的典範。從瑣碎而又無趣的日常生活裡逃離,讓生活迴歸到生活本身。但多數人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也只是短暫的逃離。假期結束,依舊要投入到生活洪流裡。

如果只是羨慕威爾遜的勇氣,這並沒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威爾遜的人生觀和生活環境裡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逃離生活。

理想生活的背後,需要金錢維持,需要極端孤獨,更需要對理想生活的長久堅持。畢竟如果當理想生活變成當下的現實,誰也不能保證會不會二次逃離。

毛姆《吞食魔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理想生活

(2)

“在這個世界上,你很難找到一個敢於牢牢抓住自己人生軌跡的人。”

很顯然,威爾遜抓住了。從萌生隱居海島念頭到下定決心辭職賣房,也不過一年的時間。

在他35歲那年,他核算了自己所有的財產,銀行的遣散費、賣房子的錢以及以前的存款,剛好可以買一份為期25年的保險年金。這些錢可以保證他在島上無憂的生活到60歲。這意味著他有25年的時間,可以盡情享受生活。

光是這些錢財,都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目標。所以很多人逃離現實的夢想,在金錢的挾持下,變成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如果積蓄拿來生活都不夠盈餘,誰還有精力去思考現實和理想的抉擇?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寫:

一方面犧牲一切只為過快活日子,另一方面卻又沒足夠的進項供你過快活日子。

普通人的逃離現實,很容易進入這樣的尷尬困境。

威爾遜的成功逃離,還有一方面歸結於他的“孤家寡人”,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一個孤獨者。

妻子因為支氣管肺炎去世後,女兒由外婆照顧,最終也因為血中毒死去。在這個世間,他已孑然一身,沒有妻子兒女要養活,沒有親人要聯絡維繫,真正的無依無靠。

這樣極端孤獨的生活環境,也讓威爾遜更容易下定決心去隨心所欲的生活。

而最重要的是,威爾遜早已決定選擇這樣的閒暇生活。他不是因為孤獨而逃離,他是在遵從自己的內心。

“所謂的前途其實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幹著同樣的事情,直到退休領取養老金。”

他厭倦這樣的生活,雖然這生活是大多數人的習慣。他喜歡海島的落日,他願意餘生都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他享受這樣的閒暇時光。正如他自己所說:

“這對人類來說,是我們能夠擁有的最有價值的寶物。可惜大多數人都很庸俗,甚至不懂如何去爭取閒暇。”

人到中年,他覺醒了內心深處湧動著的渴望,並忠實地遵循了自己的內心。但理想的實現,也是有條件的。威爾遜在金錢和血緣層面,存在獨特之處,這獨特讓他能夠撕開現實的屏障,向理想傾斜。

對於現實生活的大多數人來說,除了金錢,他們有太多斬不斷的緣分。這些羈絆讓他們有所懼,有所憂,他們沒辦法爽快地拋棄一切去追尋心中的那點飄渺。

而現實是,如果沒辦法做一個徹底自私的“壞人”,就無法成全自己的那些理想生活的設想。

毛姆《吞食魔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理想生活

(3)

威爾遜在島上生活了31年,自從進入理想領地,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他對閒暇生活的追求一日都未曾改變,他對大自然的喜歡一刻都未曾改變。而這長情,是他對理想生活的絕對忠誠。

但半途而廢,大有人在。因為閒暇本身,並不適合所有人。

2018年自媒體快刀財經曾發過一篇文章《賣掉估值上億的公司,去麗江開客棧的CEO,又回來了》。

文章裡,那個CEO拼命工作,就是為了早日實現財務自由,找一處世外桃源,過上恬淡美好的理想生活。

他也確實做到了,掙夠了錢,帶著家人去雲南開了間民宿,過上了閒雲野鶴般的日子。但最終他受不了這樣平淡無味的生活,繼續回京創業。

正如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到:現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

他以為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享受閒暇的田園生活,但實際他熱愛的是有激情的奮鬥歲月。

“我們都向往遠方,希望去過一種沒有煩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其實我們想要逃避的是生活的瑣碎、枯燥、無意義。”

但這枯燥無意義的本身,卻飽含生活的熱情。

所有人都向往世外桃源,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做個無所事事的“懶人”。

毛姆《吞食魔果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理想生活

(4)

《吞食魔果的人》的英文標題叫“The Lotus Eater”,譯者陸谷孫先生考證“lotus”是指傳說中在北非某個島嶼生長的一種忘憂花果。這種果子具有致幻和致癮效應。

而那些所謂的田園理想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幻覺。如果無所顧忌的盲目投入進去,不僅會失去對當下生活的把控,也會打碎對理想生活的期許。

從某種程度上,威爾遜的生活更像是烏托邦。你可以嚮往、羨慕,但是你不會毅然決然跟隨。活在現實裡的我們,有太多需要去衡量的因素,有太多剪不斷的羈絆。

不是沒有遠方的詩和田野,只不過身上揹負的責任,讓成熟而剋制的成年人,不得不收起心思,繼續著別人眼中所謂的苟且生活。

可是哪怕苟且本身,也是生活的饋贈,也需要我們付出滿腔熱情。

簡介:張三燦,步履不停,認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