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壓俄羅斯只能適得其反?為何西方國家瘋狂圍堵俄羅斯收效甚微?

靜夜史


俄羅斯由於地處中高緯度地區,氣候十分寒冷,嚴寒的惡劣氣候最終養成了俄羅斯人勇敢頑強,好勝鬥勇的民族性格,被世人稱為“戰鬥民族”,在歷史上俄羅斯都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土慾望和對外的侵略性,這是烙印在俄羅斯這頭“北極熊”內心深處的,很難改變。所以,任何一個與俄羅斯地理位置相近的國家和地區,如果以史為鑑,對俄羅斯都必須加以提防,這也是為什麼位於俄羅斯西側的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西部地區國家如此擔心的原因。

戰鬥民族

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對立由來已久,在二戰以前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同,雙方就互相留有戒心,相互提防,只不過在二戰時為了自己的利益,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希特勒。二戰結束,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和西方世界的代表“美國”共同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此後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此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力量不斷收縮,處於戰略防守的態勢。目前,西方國家特別是北約不斷的東擴,不斷地蠶食俄羅斯原先的勢力範圍,不斷縮小俄羅斯的緩衝地帶。

俄羅斯為了自身的利益,勢必會進行反擊,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的軍事家底還是可以的,所以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力挺巴沙爾·阿薩德,出兵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圍堵俄羅斯的成效還是十分顯著的,首先在經濟方面,俄羅斯近些年步履蹣跚,經濟狀況始終不理想,其次在國際政治舞臺,俄羅斯由於國內經濟增長乏力,處於戰略收縮,在國際事務中也鮮有聲音,俄羅斯雖然貴為“聯合國五常”,但是就國際影響力而言,目前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但是,俄羅斯擁有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極強的韌性,一旦緩過勁來,也是十分有威脅的。俄羅斯聯盟號發射平臺


地理沙龍


因為面對西方軍事集團的瘋狂圍堵,俄羅斯從亮劍方式簡單粗暴。近段時間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集團針對俄羅斯的軍事挑釁行為,簡直已經達到發瘋的地步了。例不久前北約幾乎所有靠成員國都參加了“波羅的海保護者-2019”軍演、以及即將啟動的以英國為主導的非北約任務性質的波羅的海聯合軍演。

自從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事件、以及2017年所發生的前俄羅斯間諜中毒事件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對俄羅斯實施包括經濟制裁、外交孤立以及軍事圍堵的極端遏制政策,並通過吸收原華約國家進入北約等手段,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和安全戰略實施全方位的挑釁,導致整個歐洲的局勢一直都籠罩在一片戰爭陰雲之下。尤其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之後,更是讓歐洲面臨重演冷戰時期的核恐怖危機。

儘管俄羅斯一直利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給歐洲地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契機,不斷尋求與歐洲改善關係,即將前往意大利進行訪問的普京,日前在接受《意大利晚郵報》的採訪是表示,俄羅斯願意恢復與歐盟的全面關係,並準備與得到歐洲選民支持的所有力量開展合作。以維護歐洲大陸的安全與穩定。

然而,面對普京所伸出的橄欖枝,以美國和歐洲國家為主體的北約軍事集團,在這關鍵時刻卻在美國指揮棒的統一指揮下,通過在俄羅斯的周邊海域舉行頻繁的聯合軍演、以及積極推進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等手段,不斷的刺激著俄羅斯敏感的戰爭神經。

面對西方軍事集團沒完沒了的軍事挑釁,一向熱衷於以硬碰硬方式進行應對的俄羅斯,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反制西方軍事挑釁方面的手段更是簡單粗暴。俄國家技術集團總裁日前透露,俄羅斯已開始生產被命名為“普羅米修斯”的最新一代S-500防空系統、俄衛星網日前也首次公開披露俄軍 “薩爾瑪特” 最強洲際導彈的技戰術性能。與此同時,俄塔斯社日前也報道了有關俄軍將採購76架最新蘇-57戰鬥機的消息。

無論是可以有效攔截美國還在研發的高超音速導彈的S-500防空系統、還是輕鬆繞過所有攔截將美國德克薩斯州夷為平地的“薩爾瑪特”洲際導彈,都是俄羅斯最新一代並且處於保密狀態的導彈系統。俄羅斯高調的亮出這些大殺器,並且還將其技戰術性能公之於眾,顯然就是在對西方國家進行威懾,以反制其近期在東歐地區的軍事挑釁行為。除此之外,俄軍還在北約舉行聯合軍演期間,其駐克里米亞部隊出動兩種可以在遠距離擊毀大型軍艦的反艦導彈系統,並宣佈將在黑海舉行軍事演習,其劍指的目標就不言而喻了。


科羅廖夫


俄羅斯的情況相當特殊,並不是簡單的制裁圍堵就可以立竿見影的。

(圖:普京是有硬度的總統)

第一,俄羅斯體量大人口少,很難嚴密封鎖並收到實效。

我們看世界地圖,俄羅斯就彷彿俯臥在地球上端的一頭巨獸:俄羅斯國土面積1700萬平方公里,橫跨歐亞兩大洲,是跨越經度與時差最多的大國。如此廣闊的空間要想全部封死,需要從白令海峽-北冰洋-黑海地中海直到北海來個大包圍,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具備這個能力。

俄羅斯人口僅有1.4億左右,人少負擔就小。而且俄羅斯人的耐受力和堅韌度非常有名,二戰時列寧格勒被納粹圍困了900多天,撐過了將近三年時間,可見俄國人的韌性有多強。



俄羅斯長久以來已習慣了被打壓被制裁,遇到困難咬咬牙就挺住了。

第二,有東方及白羅斯、中亞五國幫襯,俄羅斯並不孤單。

西方手臂再長也無法伸到歐亞大陸內部。俄羅斯跟東方結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跟原屬於獨聯體的白羅斯及中亞五個“斯坦”國關係緊密,這一大片的互補經濟、貿易和市場,已經基本可以維持俄羅斯的基本外貿需要。

第三,俄羅斯加入WTO時間短,貿易還未深度融入世界

俄羅斯經過18年長跑,於2012年才正式加入WTO。也即是說它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時間不到七年,對全球產業鏈、市場的依存度並不高,因此在世界經貿領域對俄全面封殺,無法起到明顯效果。

(圖:當年俄羅斯入世鏡頭)

第四,俄羅斯主要收益來自能源,只要油價不狂跌就沒問題

俄羅斯產業佈局不均衡,對能源輸出的依賴性較強。俄羅斯每年500多億美元的能源收入,約佔出口總收入的55%,佔整個國家GDP的20%強。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是國際貿易中的硬通貨,不愁找不到買家。唯一能夠影響俄羅斯能源收益的關鍵因素是價格。

前一階段美國沙特趁著油價低迷聯手打壓石油價格,造成俄羅斯入不敷出,經濟一度出現負增長。結果東方朋友雪中送炭,幫俄羅斯成功度過難關。

(圖:普京在東方輸油管道上簽名)

俄羅斯能源外運以陸路管道輸出為主,受海運航道影響輕微,所以海上封堵對它作用有限。

第五,歐洲國家沒對俄羅斯下重手,緣於雙方互補彼此需要

真正制裁圍堵俄羅斯的是美英兩國,而法德意大利等老牌歐洲國家,實際上表面敷衍做做樣子,並不曾對封鎖俄羅斯下重手。

俄歐經濟互補性很強:歐洲需要俄羅斯能源尤其是天然氣,俄羅斯需要歐洲的機械工業品;俄羅斯部分富裕階層,也為法國、意大利的奢侈品牌提供了市場和銷路。

(圖: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笑得挺開心)

從國與國的關係來看,俄羅斯跟德國有逐漸走近的趨勢,正在建設的北溪2號線,就是經歐洲抵達德國格萊弗斯瓦爾德,屆時俄方輸往德國的天然氣將實現倍增。

綜上所述,對其他國家屢試不爽的圍堵策略,雖然造成了俄羅斯經濟減速、發展與民生受到影響,但卻沒有傷及俄羅斯的根本。


回馬一腔


收效甚微? 開玩笑吧。不說別的光看地圖對比,冷戰前後北約的版圖和蘇聯/俄羅斯的版圖。俄羅斯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如果不直接干涉烏克蘭內戰,北約的就真的劍指俄羅斯家門口了。先看張冷戰中的地圖,淺紫色為北約成員國,黃色為華約成員國。從這張圖上就能看出,除瑞典、芬蘭、南斯拉夫、瑞士和奧地利外整個歐洲大陸被北約和華約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西歐屬北約,東歐屬華約,兩個組織在德國一線相抗衡。

1991年華約失效、蘇聯解體,北約東面的超級軍事組織轟然消失,剩下的只是一個個茫然失措的新政權。作為勝利者的北約,堅信“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理念,很快開啟了東擴的步伐,同時還利用俄羅斯葉利欽政府盲目相信西方的心理,用“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經濟崩潰。

在這個階段,北約迅速吸收了多個東歐國家和原蘇聯國家作為新成員,使得北約版圖向東挺近不少。1999年,波蘭、匈牙利、捷克成為北約新成員,到2004年,保加利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也相繼加入北約。歐洲大陸僅剩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和俄羅斯接壤的國家沒有加入北約。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大大壓縮,再加上“休克療法”使俄俄經濟衰退,直接導致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無法抗衡北約的各種行動,只能聽之任之,被迫妥協(第一次車臣戰爭的失敗,其中也有迫於西方壓力的因素)。如果不是後來上臺的普京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對抗措施,俄羅斯很有可能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從這張圖就能看出,北約東擴給俄羅斯帶來多大的軍事壓力

2003年,由西方支持的反對黨領導人薩卡什維利舉行了一系列反對當時總統謝瓦爾德納澤的示威活動。在這次被稱作“玫瑰革命”的反政府遊行中,美國及西方充當了重要角色,不僅制定了形形色色的青年學者交換計劃,對這些國家實行“軟滲透”,而且還援助大量的當地商人、大學生、政府官員到西方、美國留學、考察和進修,去領略先進的“自由經濟”。美國甚至還通過《自由援助法》向格魯吉亞各種政治組織提供援助,以宣傳西方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最終,2004年薩卡什維利領導的反對黨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政府,本人當選格魯吉亞總統。

同一時期,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俄羅斯周邊國家均發生了類似的“顏色革命”,也正是這次顏色革命,讓俄羅斯認清了北約國家對俄國的真正態度。2008年的俄格戰爭,俄羅斯第一次真正開始介入周邊國家。

格魯吉亞和俄羅斯接壤,2008年的俄格戰爭其實就是西方對俄羅斯的一次試探

2013年的烏克蘭危機,其實質上就是烏克蘭內部親俄派和親歐派的政治鬥爭,其結果是親歐派的勝利使烏克蘭全面倒向西方。在這次危機的背後也是西方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較量,但俄羅斯又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烏克蘭投入西方懷抱,所以在後期直接干預烏克蘭內政,不僅直接派兵進入克里米亞半島,還支持東烏武裝無力對抗烏克蘭政府。

雖然在烏克蘭內戰中,俄羅斯政府大出風頭,可這實際上也是北約東擴戰略的效果。逼迫俄羅斯親自下場干預他國內政,不僅在政治上給他人落下了侵略的口實,在外交上也會陷入被動局面。到後來,歐盟也是以入侵克里米亞為由宣佈制裁俄羅斯政府,對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俄羅斯無論如何不能接收烏克蘭加入北約

還沒完呢,到2016年,北約以防禦伊朗彈道導彈為藉口,相繼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這一下又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軍事利益,雖然俄軍以重新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作為應對,但俄國整體戰略利益受損的局面無法改變。

可以說,西方國家從蘇聯解體後針對俄羅斯及獨聯體的分化瓦解政策十分成功,不僅讓獨聯體成為了歷史,其瘋狂打壓也收效顯著,讓北約已基本形成了對俄羅斯的圍堵,嚴重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現在的俄羅斯幾乎被逼入了牆角,如果再沒有實質動作,真的將面臨“身死國滅”的危險。

北約在部署反導系統的宣傳上稱是防禦伊朗的彈道導彈,實際上針對誰不言而喻


水井土城


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取得預期效果,使俄羅斯經濟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俄羅斯經濟近幾年能夠逐漸恢復,是因為美國停止制裁俄羅斯,同時一些國家加大了對俄羅斯的扶植力度。

俄羅斯經濟能否增長,國際環境至關重要。

蘇聯解體之後,由於蘇聯時期留下來的弊病,俄羅斯經濟舉步維艱,不僅沒有增長,甚至連年下降,1999年,束手無策的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利欽宣佈辭職,總統位子交給普京。

普京上臺以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經濟方面,把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從金融寡頭手裡收歸國有,從此之後,石油和天然氣逐漸成為俄羅斯經濟的支柱產業。

自從普京上臺以後,俄羅斯經濟徹底扭轉的連年下降局面,開始逐年提升,甚至在6年時間裡保持6%以上的增速,作為石油出口國,俄羅斯的經濟增長與西方國家密不可分。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緩和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1997年俄羅斯成功加入八國集團,俄羅斯經濟增長過程中,西方國家並沒有造成阻礙。


2014年,烏克蘭爆發內戰,俄羅斯則趁火打劫,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此舉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美國聯合北約國家開始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原本不斷增長的俄羅斯經濟在201年和2016年開始下降,俄羅斯人苦不堪言。

歐洲國家是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客戶,所以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效果立竿見影,近年來俄羅斯經濟之所以能夠重新開始增長,主要是美國逐漸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而且俄羅斯得到多國的援助。



由於俄羅斯長期與美國對立,而德國不斷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地位,重塑大國形象,因此需要俄羅斯分擔美國的壓力。德國頂住美國的壓力,與俄羅斯簽訂天然氣合同,甚至連天然氣管道都鋪好了。

西方國家在制裁俄羅斯這個問題上出現分歧,真正堅定製裁俄羅斯的恐怕只有美國和英國,所以圍堵俄羅斯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對於俄羅斯來說,只要石油和天然氣仍然是支柱產業,俄羅斯在制裁面前就只能束手待斃,所以一定要改變產業結構,不過當務之急是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避免周邊各國在制裁自己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視野新觀


收效甚微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俄羅斯匯率從1美元兌換30多盧布跌倒到1美元兌換60多,購買力下降了一倍多,生活水平下降很大。俄羅斯外匯儲備下降,在西方市場上融資困難,一些大型投資受到嚴重影響。

這幾年俄羅斯沒有崩潰就是因為1.大型能源、資源類出口還在進行。2.老底比較厚,黃金外匯儲備可以支撐社會保障體系。3. 有其他國家支持。


近觀俄羅斯



我們說,西方國家瘋狂打壓俄羅斯收效甚微,不是因為俄羅斯做的很完美,沒有任何過錯,而是西方自身已經是爛泥扶不上牆,沒權利搞正義審判。

由於涉及意識形態上的是是非非,我們對冷戰不必多言。但始於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讓西方國家有機會站在道義天平的正義一邊。但十年磨難,讓蘇聯付出一年後解體的代價,而西方社會也沒能獨善其身,享受冷戰結束的碩果,反倒因為任性、貪婪和矯枉過正,在阿富汗培養了一批恐怖分子骨幹,給全世界留下無窮無盡的隱患。


在蘇聯解體廢墟上組建的俄羅斯聯邦,並沒有感受到西方世界的友善:依然翻弄意識形態鬥爭的老帳,還妄想讓聯邦繼續解體,通過製造內鬥和培植西方勢力,讓俄羅斯永不再成為西方國家的心頭之患。經過多年摸索,俄羅斯締造者葉利欽終於力排眾議,選拔普京做世紀接班。

為實現控制俄羅斯的目標,西方國家做出兩手應對方案:一方面把G7擴軍成G8,納入俄羅斯,吹捧其已經恢復世界強國的地位。另一方面通過歐盟和北約雙向施壓,利用分裂勢力和恐怖勢力,向普京宣戰。俄羅斯與西方友誼小船說翻就翻,讓普京看清西方人偽善嘴臉。


北約東擴,顏色革命,敘利亞危機,烏克蘭騷亂,西方不斷製造危險和災難,最終目標就是要圍堵俄羅斯,逼普京就範。但經過自我修煉,普京在穩定好國內局勢後,開始拓展和維護屬於俄羅斯的國際生存空間,以往的好友由於依然遭受西方國家的欺凌,而紛紛重新尋求俄羅斯幫助,一些受盡美國及西方社會折磨的國家,也主動投靠在普京身邊。

我們說,俄羅斯勢力的恢復和擴大,有自己努力爭取的結果,更是西方國家壓迫弱小民族和國家,妄想稱霸全世界而慌不擇路的惡果。

在委內瑞拉危機、伊朗危機中,俄羅斯主動承擔領導和組織對抗美國勢力的責任。更是在暫停“中導條約”的博弈中,讓美國及北約充分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巨大壓力,美國一極獨大的局面受到強烈衝擊,俄羅斯的崛起已經成為事實,無法轉變。

有人一直在為西方沒有'抓住蘇聯解體的大好機會,實現大一統而感到惋惜,但他們高估西方世界的正義性,低估了他們骨子裡就帶著的陰暗面的破壞力殺傷力。俄羅斯的崛起不是歷史倒退,而是世界進化發展的必然。

我們說,西方國家圍堵俄羅斯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因為西方社會自己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未來是靠自救還是他救,更或是無藥可救?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


新文化街男孩


1991年俄羅斯聯邦成立後,就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剛開始,美國採取拉攏策略,時任總統葉利欽為了發展經濟,聽信美國人的“休克療法”,結果導致經濟下滑,社會矛盾激化。

美國人看到俄羅斯衰落後,立即撕下虛偽的假面,他們開始干預俄羅斯內政,例如在俄羅斯內部扶持反對派,扶持分離勢力等等,企圖從內部搞垮俄羅斯。這個時候,葉利欽發現上當了,但為時已晚,面對這個危局,他深知必須有一個強人來主政,這個人就是普京。

普京上臺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革新,他重整內政,擊垮分裂勢力,壓制寡頭勢力,同時挫敗了美國人的陰謀。數年之內,俄羅斯再度崛起了,依然是世界大國,軍事強國,核武大國。

在歐洲,美國拼命搞北約東擴,但俄羅斯以逸待勞,經常給美國一個措施不及。例如,在2008年,美國挑動格魯吉亞鬧事,結果被俄羅斯給辦了,這大大出乎美國的意料。2014年,烏克蘭內亂爆發,美國想讓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但俄羅斯果斷出手,讓美國的陰謀再次破產。

中東地區,是美俄歐三方博弈的焦點。美國人為了自己的霸權,經常在中東煽風點火。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當時俄羅斯還處在養精蓄銳的階段,沒有出手干預。2011年,美國挑起敘利亞內亂,俄羅斯人果斷出手,敘利亞親美勢力的圖謀破產了。面對伊朗,俄羅斯也沒有坐視不管,有了俄羅斯撐腰後,伊朗人完全有能力抵抗美國的侵略。

這幾番博弈,美國都處在下風。由此可知,美國在地緣政治方面,根本鬥不過俄羅斯。因此,他們想耍陰招,但此前美國人企圖從內部搞垮俄羅斯的陰謀,早就破產了。這一次,美國企圖從外部施壓,他們對俄羅斯搞經濟制裁,企圖整垮俄羅斯經濟,逼迫俄羅斯讓步。

但是,美國又一次失敗了,他們忘了一點,俄羅斯是一個大國,而且是地大物博,地廣人稀,資源極其豐富,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否與西方打交道,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國人說了不算。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根本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這說明俄羅斯不怕制裁,這招對俄羅斯不管用。

美國體系內部,對俄羅斯的態度也很複雜。歐盟,雖然是美國的盟友,但俄歐之間的離得太近,歐盟不想得罪俄羅斯,他們不願意陷入麻煩。事實上,歐盟有求於俄羅斯,例如俄羅斯的能源,是歐盟急需的。歐盟也不希望美國搞亂中東,因為這個地區的石油,關乎歐盟經濟命脈,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制衡,美國早就發動侵略戰爭了。

這樣一來,美國無法團結己方陣營,對俄羅斯的打壓,只能是事倍功半,歐盟早已和俄羅斯眉來眼去,美國人即使非常想遏制俄羅斯,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人越是生氣,就越證明了俄羅斯的強大和成功。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所謂收效甚微的說法無非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俄羅斯在西方的制裁下,經濟和科技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西方的圍堵下,普京無法騰出手解決寡頭經濟的問題。不解決寡頭經濟問題,俄羅斯國內經濟就缺乏活力,中小企業的發展就缺乏資源。因此,俄羅斯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能源、自然資源和少數軍工產品的出口,缺乏有競爭力的工業品。

俄羅斯科技發展大受影響,技術革新速度大大減緩。除了少數軍工企業,由於缺乏開放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俄羅斯大多數企業的素質都不高且發展緩慢。

可以說,西方的圍堵,導致俄羅斯更加依賴能源工業,產業結構趨於畸形化發展,普京20年復興俄羅斯的夢不斷延後。


鶇飛天


誰講收效甚微,因為這中間還有中、德、等國家經濟與之有聯繫在一起,因為舊冷戰結束後,新的冷戰還沒有統一,一但形成趨勢,那就徹底的完了。

現實中的俄羅斯已經在民用工業領域中,所佔份額幾乎沒有,俄羅斯的龐大國土,豐富資源,非常少的人口密度,免強靠賣資源與軍工產品銷售,可以獲得生存所需要的。

但隨著時間推移,地緣政治的緊張,必將嚴重的影響到全球化貿易,這將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經濟走向,處境應該是越來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