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除了吃麵和剃頭,你還知道有哪些風俗嗎?

新大風歌


二月二,龍抬頭。本地區除了吃麵和剃龍頭外。還有煮食豬頭豬蹄、炒食龍豆和給兒童串龍尾的習俗。

人們把殺年豬時的豬頭豬蹄留下,等二月二這天煮食,豬代表才福,表示藉著二月二龍抬頭吉祥日子,在新的一年裡自己的財富收入次第開頭。

另外在二月初一夜裡將泡的酥軟的黃豆放在院裡速凍,二月二這天用沙土在鐵鍋裡急火爆炒,叫做炒龍豆,炒出的龍豆酥脆可口。

母親或祖母用紅線將炒好的龍豆按81顆或108顆串好,在繫上紅布條,佩戴在兒童身上,據說可以借龍氣使兒童聰明,又為兒童避邪。


熠熠古客


二月二,是個很特別的日子。每年的二月初二,是我妻子的生日。明天,就是她四十三歲的生日。可惜由於疫情還比較嚴重,小區裡二級管控還沒解除,街上飯店和商店都處於停業狀態,不能買生日禮物給她,也不能帶她去飯店吃燭光晚餐了。心有所觸,情有所感,寫了兩首小詩,祝她生日快樂,美麗長存,健康幸福。

攜妻也欲燭光餐,且適生辰四十三。

一夢百年蕉下鹿,雙眉廿載畫中仙。

同甘共苦謀生路,如影隨形踐諾言。

天若有情人不老,幾回顧盼我尤憐。











仲子86418386


傳統習俗,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天氣轉暖,春雷驚動。遇到氣象條件適合,即會閃電打雷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一些傳統的節日,已經被人們拋在了腦後。能提起他的,也是一些守舊的“文化人"。

說起二月二,人們怎麼樣度過這個節日,已經追溯到幾十年以前了。

在這一天,人們除了剃頭,還有什麼活動呢?無非與知有關。

也難怪,以前人們生活困難。平時吃糠咽菜,每隔幾天,總想做點好吃的東西打打牙祭。

想吃好東西,總得找個理由。於是,便有了一年之中的若干個節日。

二月二,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這裡可能對餃子情有獨鍾。這一天,大部分人家還是會包餃子的。

春暖花即開。去年冬天貯藏的白菜蘿蔔也快吃盡了。趁著這個節日,會將這兩樣菜做餃子餡,包成餃子。也許這是今年前半年最後一頓白菜、蘿蔔餡的餃子了。

既然是龍抬頭的日子,祭祀龍王是必要的。以前,大多數村子都有龍王廟,沒有龍王廟的也會在自己家中寫一個東海龍王敖廣之神位的牌位,貼在牆上,供奉上自家有的好吃的東西。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過,這些東西最後還是入了人們的口腹。

天氣轉暖,不只是龍抬頭。很多冬天蟄伏的動物都會開始出來活動。

在我們這裡,人們最忌諱的是毒蠍。據說,毒性特別大的蠍子是可以蟄死人的。

在這一天,大多數人家都會炒玉米粒豆子,以求在一年中不會遇到蠍子。

據說,蠍子是不會生育的。當小蠍子出生時會撐破母親的肚子而出世。

炒玉米粒至開花,象徵著炒蠍肚,不讓蠍子很快的繁殖。

現在,人們富裕了。每天的生活比以前過年都好。這也是人們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很多小的節日完全拋到腦後的原因之一。


草田張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裡,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髮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日子。

“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在我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龍不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我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剃龍頭”習俗,或源於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習俗。“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髮,龍抬頭的日子理髮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抬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古時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髮、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麵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麵條不叫“麵條”,稱作“龍鬚麵”;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為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昇天”。除如上習俗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龍,二月二日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

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這天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祭社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佈廣。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總之土地神的職責就是保佑著一方土地之內的人物康泰,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吃龍食

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鬚”、“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臨沂人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準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蠍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制作的了。城裡的超市裡,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

採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起龍船

古時,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龍抬頭時節我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使耕牛

“龍抬頭”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時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

開筆寫字

相傳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引田龍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撒灰十分講究,灰多選用草木灰,人們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穀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財兩旺;從臨街大門外一直撒到廚房灶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攔門闢災;將草木灰撒於牆腳,呈龍蛇狀,以招福祥、避蟲害。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後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①山東地區用灶煙在地面畫一條龍。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益。

②晉西北地區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置圈內,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③還有地區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裡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常出現凌晨爭先恐後挑水的情形。

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擊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圍糧囤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燻蟲

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進入農曆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薰香,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各地活動

山東

撒灰引龍、打灰囤

我國山東部分地區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這一天,天還矇矇亮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著草木灰,沿著自家房子外圍牆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為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說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徵吉祥的龍請到家裡。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著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裡唸叨著:“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裡糧食豐收,財源滾滾。

人們還會在畫好的倉囤中挖一小坑,將穀子、豆子、玉米等各種糧食放置其中,埋好,幾天後看哪種先發芽,以此判斷各種農作物的收成好壞。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徵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為土木建築,房舍牆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裡,牆縫、炕縫自然成了蠍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後,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牆下面及房屋牆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燻蟲辟邪的作用。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戶湊錢為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

剃龍頭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髮、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著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髮店裡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髮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髮,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髮,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去舊”。

吃豆子、攤煎餅,舞龍燈

二月二這天,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也都有攤煎餅的習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等活動,為的就是祈福送福。

北京

吃春餅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又稱薄餅。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餅。

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嚐。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照房梁、驅蟲

在北京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二月二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

晉西北

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二月二龍抬頭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陝西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裡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麵,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邯鄲:吃“龍鬚麵”;“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麵、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石家莊:吃麻花,豬頭肉,餃子。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鹹食,混著雞蛋和麵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裡藏了一冬天的蘿蔔挖出來,切成絲和麵和到一起, 烙出來的餅,沾著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麼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燻蟲兒”。因為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燻醒傳說中的龍鎮住毒蟲,吃豬頭肉。

滄州:吃龍拿珠,就是麵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麵條就是龍鬚子意思。吃龍鱗餅。

沿海

奉祀土地公

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為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昇天的仲夏端午。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為主的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日節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分祭豬肉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在龍抬頭這天也會上演。《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開筆禮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在傳統習俗裡,為取龍抬頭之吉兆。兒童在二月二這天,會舉行“開筆禮”,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祝願每一個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

起龍船

在龍抬頭這天,廣東一些地方有“起龍船”的活動,眾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為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為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剪龍頭

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髮,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炮會

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

龍食

由於人們對龍的崇拜,龍抬頭這天人們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所以龍抬頭風味食物大都以“龍”來命名。麵條稱作“龍鬚麵”、麵餅稱作“龍鱗餅”……,人們希望以此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其它地區

浙南: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牆村有著近三百年曆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白粉牆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於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

唐山遷安: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麵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山東日照濰坊地區農村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穀倉糧倉,在倉內撒上五穀,祈禱新一年穀糧滿倉。並在這一天炒糖豆,(白糖、冰糖和花生一起炒)吃糖豆。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

福建莆田:莆田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農曆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莆仙人稱二月二為“頭牙”,而且與臘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視。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註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然而,在莆仙,整個正月裡鬧元宵,都有“豐盛的菜餚”,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所以稱為“頭牙”。“頭牙”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商店鋪、包括各戶主,一到黃昏前後時段,置辦果品酒餚等,點香燭、燒“貢銀”、放鞭炮等。城裡的把供案擺在自家店門前,鄉村的到田頭、社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然後,以祭神福餘,邀請僱傭夥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僱”。莆仙村民凡有僱傭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戶主須於二月初二晚上辦酒席請工匠“做頭牙”。

福建福清:江陰鎮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遊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遊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著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繁榮昌盛。




詩詞與美文欣賞


中和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相傳始於大唐德宗貞元五年,原本日期是在農曆二月初一,由於農曆二月二是龍頭節,又叫春龍節,“龍抬頭”寓意春天來臨,萬物復甦,人們會在這天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一年的豐收和平安。而中和節也有祭祀神靈、祭春龍等習俗,所以民間就將二月二龍頭節和中和節併為一個節日。

俗語說:“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主要是以與龍有關的民俗來祈求豐收和平安,所以二月二又稱為龍頭節或者春龍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那麼二月二都有哪些習俗呢?

唐德宗時期,大臣李泌提議設立中和節,為了紀念句芒神,也就是太陽神,傳說中和節這天是太陽神的生日。而太陽神主管萬物生長,所以為了祈求豐收,唐朝時,中和節人們有吃太陽糕和各家各戶燒棉帛的習俗。

明朝時期,民間又發展出很多習俗,如吃龍鬚麵、太陽糕、餃子等。但主要是燻蟲和引回龍的習俗,燻蟲,就是人們要在二月二這天把元旦祭祀剩餘的餅,用油煎炸,用來燻床或者炕,為的是不受毒蟲的侵害。而引回龍就是百姓們把草木灰,先圍繞自己的住宅撒一圈,然後再圍繞院內的水缸撒一圈,為的也是驅蟲避災,祈求家宅平安。

驅蟲

二月二在驚蟄前後,這時蛇、蠍、鼠、蟻等毒蟲開始活動,為了避免受毒蟲侵害,人們會舉行各種驅蟲活動。在北方,特別是北京地區有一句民間諺語“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在這一天百姓要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的角落,驅除蠍子、蜈蚣等害蟲。

祭祀土地神

在南方很多省份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方,認為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誕辰。這一天要舉辦“土地會”每家每戶湊錢買酒肉、鞭炮、香燭,還要敲鑼打鼓去土地廟祭祀,為土地神慶賀生日。

獨特民間美食

二月二正值仲春之季,有很多和二月二有關的獨特的春季美食民俗,如北方有吃春餅、豬頭肉、水餃、麵條、炒豆子。南方有吃混沌、涼粉、米飯等習俗。而且為了吉利民間將這些飲食多改以帶龍字,如水餃叫“龍耳”,春餅叫“龍鱗餅”,混沌叫“龍牙”,米飯叫“龍子”等。

和二月二龍抬頭有關的習俗還有,引回龍、剃龍頭祭龍王、禁忌針刺龍眼等,有的現在人們還在遵守,有的已經不為人知!


晉唐風骨


農曆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中國從唐朝就有“二月二,運高走,氣高揚”之說,更有二月二放龍燈、放生、祈福開運大典等儀式。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在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河邊挑水、放生、放祈福燈。到道觀或在家裡神堂前供燈、上香、誦經持咒,一天佈施行善。

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糖炒豆,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很多地方起床前,先在神堂前念“二月二龍抬頭,感恩神龍賜福,感恩道佑眾生”等。

據史料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農曆二月初二,其實更是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我國的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而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據歷史記載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其實,關於二月初二“龍抬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當年武則天篡位,天帝震怒,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以示懲罰。然而司水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便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將玉龍打下天界,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玉龍,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來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都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龍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昂首抬頭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無可奈何,只好讓玉龍迴歸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據說,這也是民間二月二吃蠍豆習俗的由來。

其實不止這些,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還有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等等。其實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在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用各種形式、儀式祈求神龍賜福,達成美好願望。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龍抬頭,九大傳統民俗

二月月建為卯,卯為生髮之大象。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所以正月份的時候就是寅月,而二月份自然就是卯月了。卯,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五行屬木,屬相為兔,卦象為震。卯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凡卯之屬皆從卯。“

律書曰:”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

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

二月二日頭抬頭,萬物復甦雨似油。年年角宿光明亮,歲歲如意大豐收。

因為”龍抬頭“,就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復甦、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故自古以來,人們也把二月二這天,作為了一個辭舊迎新、轉來好運的日子。

1 第一吉:採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此乃卯月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六口氣,冥想一團青氣從頭頂百會穴下行至丹田,充滿臟腑,整團青氣包裹全身,然後步行向正東方走百步。玄虛子提示您路上遇到行人要微笑致意,可吸財氣旺氣。此為第一吉。

2 第二吉:剃龍頭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臘月都不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據考證,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3 第三吉:吃龍食

二月二龍抬頭,自然要吃點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曆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4 第四吉: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5 第五吉:圍糧倉

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6 第六吉: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7 第七吉: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在這一天敬奉文昌神,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

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再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習俗與龍相關,這天入學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好彩頭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8 第八吉: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9 第九吉:引錢龍

龍司水,水潤而生財。有些地區盛行在二月二這一天”引錢龍“,當然,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在水壺裡放置幾枚古錢或硬幣,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動的河或湖泊打一壺水,一路細灑著回到家,將壺裡的水和硬幣倒入屯水的缸裡,意為龍循水跡引而至家;有的則用銅錢拉紅線回家置於甕中;有的則以煤灰為引錢。小編提示您準備4枚1元硬幣,清洗乾淨放置水壺裡,清晨喝上一杯。

禁忌

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孤鴻展翅


二月二,龍抬頭 (諺語)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日子“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髮、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著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引龍回:各家以石灰在戶外水井撒一圈,然後引向屋內牆根灶腳等處,彎彎曲曲像龍蜿蜓入室,以祈吉祥發財。

燻百蟲:燻蟲、咬蟲是民間在二月二採取的防蟲、除蟲活動。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祭龍王: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夏曆二月初二。民間在這天祭龍王,祭法因地而異。目的是祈求龍王保佑,不發生天旱,保證風調雨順,有水吃。一般在三月份,由佛爺擇日舉行。祭時,全村老少前往清水池邊,佛爺點燃香燭,邊唸經,邊把一張畫有龍的紙漂放在水面,群眾隨之叩拜。然後殺豬殺雞祭祀,大家在一起飲酒忌針刺龍眼等這些活動


山東是很有特色的,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吃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北京的特色是吃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


夢繁華


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我們這裡2月2這一天不讓吃條。那樣門頭上會掉下長蟲(蛇)來。這一天要把正月請回來的天地神上天。還有給孩子蒸點兒面花糕。讓孩子步步高昇。

晚上家家戶戶炒豆子。就是把蠍子炒死了!意思就是說,從這天起。萬物復甦,蟲子開始飛起來了。包括一種蠍子。

我們這裡在這一天不許去地裡動土。也怕把龍頭給鏟了。哈哈哈,都是從前的規矩,現在一切都不在意義了!

這一天也不讓幹針線活兒。怕扎到龍眼不下雨。也都是老人給下來的規矩,現在都改了。


Mexi楊美香


二月二,龍抬頭。過了二月二,意味著以後降雨多了,開始打雷了。

在我們家鄉,有二月二炒料豆和打囤的風俗。前一天晚上家裡的大人便把已經處理好的豆子和用於打囤的草木灰準備好,二月二天不明,女人炒豆子,男人打囤。

打囤是用木鍁或鐵鍁鏟上草木灰以人為園心劃園,邊轉圈邊抖動鍁頭,草木灰落下後便成了一個灰圈,這就是囤。囤打好後還要在囤邊上劃上一個短短的象梯子樣的東西,稱為囤口,以便往外淌糧食。囤打完後要在囤中心抓上一把糧食,用瓦片蓋好,待出太陽後放出雞來讓雞吃掉。中國是個農業國家,人民盼望五穀豐登,二月二打囤就是寄託了這種美好的願望。人們認為,囤打的越多,收成越好,各家各戶都在自己的院內、大門口、場院內,凡是屬於自己的地方都打上囤,每個囤內都放上不同的糧食。除了打囤,還要在睡覺的炕上蓆子後面和牆根處撒上草木灰,說是可以防毒蟲。

過去農村做飯用的是柴草,灶底的草木灰從來不缺。過去農村蓋房用的都是土坯,在打製土坯時,為防止溼土粘住木模,每敲打一塊都要先在模子內撒上一把草木灰。

炒豆子一般用黃豆。先把豆子泡透,撈出後用鹽拌勻放在太陽下曬,待曬到多半乾時就可以炒了,炒時用沙土,炒出來的豆子又酥又香。也可用紅、白糖炒,別有風味。那時糧食少,黃豆更少,有點黃豆留出來,除了二月二炒料豆,還要留著過年做豆腐用。儘管炒豆不多,上學時也要給老師帶些炒豆吃。二月二這一天,老師的飯盆內盛滿了炒豆,夠吃一個多月。

在全年的節日中,二月二不算大的節日,不象端午和中秋那樣有代表性的食物,家境好的吃頓餃子,一般的就很難說了,有的吃麵條,有的燜小米綠豆乾飯,有的則與平常一樣。


閒客193223645


在我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龍不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我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剃龍頭”習俗,或源於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習俗。“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髮,龍抬頭的日子理髮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抬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