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l湖湘客


這是《弟子規》中比較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用現代人容易懂的話說就是 : 只要是人,不分族群、國家或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承託我們的是同一個地球。

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活在社會上,都不是孤力無援的,我們的生存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配合。人類的生存,實乃一個互幫互助的過程,所有的人,組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所以,我們只有互相關愛,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有個比喻生動的小故事《從地獄到天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此簡單敘述一下 :

有個人非常想看看地獄與天堂的區別,他獲准首先來到地獄,看到地獄的人正在吃飯,但奇怪的是,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餓得嗷嗷直叫。原來,他們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長,雖然爭先恐後地夾食物往自己嘴裡送,但因為筷子比手長,就是誰也吃不到。

“地獄真悲慘啊!”這人想。然後他又來到天堂,看到天堂的人正好也在吃飯,但與地獄截然不同的是,那裡的人,一個個紅光滿面,笑語歡聲。更奇怪的是,天堂的人和地獄的人一樣,也是各自拿著一米長的筷子,但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在互相地喂著對方。

那人不盡感嘆 : 原來天堂和地獄只在一念之間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 凡是人,皆須愛。在現實世界裡,每個人都要面臨天堂和地獄的生活,當我們懂得付出、幫助、愛,我們就生活在天堂;若只為自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實質等於生活在地獄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突破自私自利的“小我”,少為自己,多為他人著想,就會實現共贏、共利。

這裡順便提一下上面故事中的“一念”,此一念絕非指好的思想而已,而是要具體展現在,當人在現實中面對同一難處時,如何抱著一個心志,找出簡單易行的解決出路。

實際上,不管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所有這些有一定歷史傳統的宗教,都提倡愛,聖經說 :“神愛世人,甚至要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而且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

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說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無情,但人間有愛。多少愛心人士的捐助,還有抗戰一線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無私堅守,甚至世界各國各地,團結一心,互助互愛 ,正是他們千萬顆愛心和責任心的疊加,譜寫了一首首阻擊疫情的壯歌!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地球村,沒有哪個國家,哪個人可以獨善其身,當危難來襲時,只有彼此互助取暖,互相扶持,才不會唇亡齒寒。

而作為個人,幫助別人,常常是救贖了自己。助人為樂,原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他人的關心和幫助,這與“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樣的道理。

現在我們懂得了,凡是人,皆須愛。那麼有人就會問了 : 難道對作惡多端,自私自利的人也要愛嗎?那且不是天下大亂!

怕天下大亂的人,實際等於承認了自私自利之惡具有強大的傳染性。就拿上面那個故事的比喻來說吧,當任何一個看到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吃到東西的時候,只要他或她一轉念,開始從喂自己轉到喂別人,你說,那個被餵養的人會如何呢?豈不是豁然開朗,轉過來喂那個喂他(她)的人嗎?

退一萬步說,即使第一個人也是自私的人,而其恰恰是從自私的角度,來發出此一轉念,想出這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的,但其帶出來的果效,既滿足了其起初的想法 ,又激發了這樣的愛,從自私出發帶出大家皆樂之果,那豈不又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嗎?

由此來說,我們甚至不怕人一開始有自私之心,只要人願意接受上天愛的啟示,以及他人愛人如己的激勵,起來仿效善,而不是跟從惡,那麼情形會走向天下大亂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凡是人,皆須愛”,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既然這一思想的依據是“天同覆,地同載”,那就不應該只關愛人類,而應從人出發,擴展至世上一切生靈。因為它們跟人類一樣,也生活在同一片藍天,同一塊大地,人類應該像關愛自己一樣,維護萬物共生共存。

人總說自己是萬物之“靈長”,但靈長若不能從愛自己出發,而轉念升級到愛及自己之外的一切,那人還配受“靈長”這一稱號嗎?

總之,每個人生活在天地間,我們都應心懷感恩,感恩父母養育,感恩國家守護,感恩造物主賜予我們的一切,學習天地的博愛無私,平等關懷每一個生命,愛護一切動物,珍惜一切花草植物,天地間自然呈現祥和的氣氛。


心聞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愛護,因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這句話傳播的是一種“泛愛眾”的思想。

“弟子規”(網絡圖片)

這句話的本意是好的,對人的要求也是對的,是教導人要在同一片藍天下,土地上相處團結,互敬互愛。但是,現實嗎?很容易誤導那些善良的人,被壞人所欺騙,甚至造成好人身心傷害。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凡是人,皆須愛,”指的是:只要是人,無論好人或壞人,都必須愛。這種沒有是非標準的愛,顯然是錯誤的。

對於人,我們要有愛心,甚至犯過錯誤的人,我們更要有愛心,這是必須的。但是,對於壞人,作惡多端的人需要愛嗎?不!不能去愛!壞人留給人類的是不安寧和憤怒,怎麼可以給他們愛呢?

事實證明:愛是有是非標準的。對人要有愛心,對那些犯了錯誤的人,更要給與溫暖與關愛,使他們悔過自新。但是,對於那些罪惡多端,卻屢教不改的頑固不化的壞人,我們不但不能給與愛,還要給與他們狠狠地致命的打擊。有些個別的壞人,我們還要給以極刑,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因此,“凡是人,皆須愛”是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的愛,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人,的確是生活在同一藍天下,同一大地上,完全應該相敬如賓,相互愛護,不應該互相格鬥廝戮,相互殘殺。

用“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一“泛愛眾”思想教育人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在講“泛愛眾”時,必須要向學生挑明這個“凡是人”中的人,不包括壞人。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現實生活中對那些壞人我們決不能講愛!只能講鬥爭!

人類需要愛,需要相互尊重團結友好的良好環境生活。我們要教育人們從小懂得有愛心,學會關愛自己身邊所有的人,同時,要提高警惕,以防壞人趁機破壞我們的友好人際關係,以及美好的社會安寧的生活。


言者青青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選自《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意思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的人,不分種族,不分信仰都需要彼此相親相愛。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愛,人有感情。我們一起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要彼此相幫,彼此相愛。要建成一個大同世界。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我們這次的瘟疫,自瘟疫開始到現在,所有的人都在努力抗擊,武漢是這次疫情的前線,全國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在前線,需要口罩、防護服、藥品、食物等物資,全國都在往那裡運送。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武漢人會不會餓著,結論是完全不會,因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除了自己的國家,其它的國家也在獻出自己的愛心,如:巴基斯坦、日本、韓國等國家,都用自己的行動來表明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特別是巴基斯坦這個國家,雖然不是很富裕,現在還有蝗蟲災害,卻義無反顧的支援我們,一批批物資運往中國。不虧是我們的“巴鐵”。完全透漏出了,人的愛沒有民族的分別,沒有種族的分別。

各位朋友們!《弟子規》的這幾句話,是在提醒我們,我們不能對於我們的兄弟姊妹冷漠,我們不能對於他們無情。如果我們冷漠無情了我們就枉為人,白白的在世走一遭。


無人問津的探花


命題重要意義,是表達:人性中具有的以善惡兩面為根本,善導出愛,惡導出恨。以愛作為人世(社會)最根本的人類相互:尊重,友善,互愛的前提總則,可以促進人類,彼此誠信,相互愛護,達到人類世界(社會)夫妻相互愛戀,社會交際共同友善,構成一個人類社會融洽氣氛,進行人類和諧生存延續。

命題表述“愛”形容,愛的正面積極力量,有鋪天強大之勢,具蓋地厚重承載之力,是形容愛的力量之:積極,強大無比。並且說明:愛的精神思想本質,具有規定性的前提作用,是構成人類世界(社會),生存延續的基礎條件。

愛的意圖“凡是人”說明,人類必須遵循愛的基礎原則,才能夠和諧,融洽共生。否則!惡果,會吞噬人類。

愛的理念,示意人們,必須:自愛,相愛,愛人。持愛的理念——達到人類和諧共存延續的目的。


A小雅29


這是《弟子規》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我們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要相互關愛。

我們人類是生活在美麗地球家園裡的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等等,分佈在五湖四海。大家生活在同一個藍天下,同一個地球上,需要相互關愛,因為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古語云:‘唇亡齒寒’,我們大家只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繁榮,昌盛。只有我們團結起來,心往一處心,勁往一處使,同心同德,協手同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才能共有美好的未來。


明宇231


聖經有一句話叫,“”要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要祝福,不可咒詛……”實際上每一個人在愛的體系中,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只是地位與方法不同。人類如何和上帝相愛。人類又如何自身彼此切實相愛,聖經裡有要求,中國傳統文化裡更有規定。聖經告訴我們不要詛咒富戶,比如我們詛咒一個億萬富翁成功了,那麼隨著他的倒畢,就會有相應的失業大軍的出現。聖經,也讓我們不要偏袒窮人,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愚昧人懶惰必傷己身,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一個窮人,勤勞苦幹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愛。而懶惰安逸會斷送了自己的生命與幸福!所以愛是我們每一個人當得的權利,正如弟子規裡講的那樣,非常透徹全面!


溫永春1971


人生之愛,有道德之愛,肉體之愛,道德之愛最美也是靈魂之愛,肉體之愛只一種時光之愛過了以後兩不愛。



趙柱良


出自《弟子規》第六章,“泛愛眾”。意思是人與人之間都應該相親相愛,都在同一片藍天下,都在同一個土地(地球)上,同為天地所生。

說的是人們生活在一起,隨時都可能面臨困難,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應該伸出援手,無私地去幫助他們,因為大家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整個的人類社會群體。應該相親相愛,不應該有族群、膚色等歧視,都應該相親相愛。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從人道主義出發去幫助別人一樣,因為說到底大家都是這個天之下地之上的人。


生涯教育文史讀書士子


「三字經」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一個人不能從表面上去看,表面去看他是一個惡人,但聖人看人是從性上看,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厚德載物。所以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阿彌陀佛878787


當地球只剩下一個人時,一個人在地球上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人類社會從始原走到今天,靠的是各有所需,各施所長,你幫我,我幫你的群體合作生活方式生存,這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種愛,是普遍存在著的“皆須愛”。這種愛能得到天的庇護和覆蓋,能得到地的支持和承載。所以凡是人都必須珍惜天地給予人的愛戴,與天一同庇護和覆蓋人人,與地一同支持和承載人人,人人與天共同覆蓋人人,人人與地一共同承載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