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能總結出瘟疫規律,這很奇怪嗎?

路霸村霸學霸


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也有說是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的。這是由於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呈週期性發展,從而造成周期性的自然災害,也就是所謂的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每逢重大自然災害之後,由於正常生活環境被破壞,因而造成災區大規模流行病、傳染病、食物中毒等疫病的暴發流行,也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與自然災害呈週期性的變化結合,也就有了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的說法。


驚魚亂水紋


原來人類和動物是地球上的寄生蟲或細菌,病毒才是地球的免疫抗體

 

經過多年的研究,站在從太空看地球的角度,地球是那麼的脆弱、孤獨和不安全的飄零。就像宇航員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本以為我漂在太空裡感覺是不安全的,但當我看到遠處漂在黑暗中的小藍球時,瞬間覺的地球也是不安全的。

 

如果我們把地球看做一個有生命並且健康的人類身體。那麼人和動物就是地球身體裡各種各樣的寄生蟲和細菌。當寄生蟲和細菌的數量不多,或者都是益生蟲和益生菌的時候。這樣對地球的身體是有益無害的。而且還是共生的依附依存關係,和諧發展。

 

當人或動物過量繁殖,或人與動物的行為已逐漸破壞地球機體的時候。就像寄生蟲和細菌繁殖過量,造成種群堆積、四處流傳、排洩汙染物和毒素、破壞機體。這就讓地球身體很受傷。這時地球就啟動身體裡的免疫系統—病毒。病毒專殺地球身體的人或動物這種寄生蟲和細菌。也就是病毒發動規模大小不一的流行瘟疫。成批量的殺向人或動物這種寄生蟲和細菌。殺完後的結果是:把寄生蟲和細菌的種群由堆積變成零星分佈狀態,消滅了大部分保留了小部分。為什麼沒有全部殺死,因為這小部分有了對付病毒抗體的耐受性,最終活了過來。但是數量和四處流竄得到了控制,同時減少了排洩物和毒素的排放,地球的機體得到了健康。

 

當地球自有人類和動物開始,尤其是以前醫療不發達的時候。瘟疫就與人類、動物相伴而行。在古代造成人口大量減員的就是戰爭和流行性瘟疫。

 

瘟疫有細菌瘟疫和病毒瘟疫,自從近代醫學發展,抗生素和疫苗的問世,細菌性的瘟疫得到了控制。但是病毒性的瘟疫很難控制,而且病毒還在不斷的在變異演化當中。病毒也是地球保護自己生態的最後手段。

 

站在地球生命體的角度,人類和動物對地球是有害的,尤其是過量時。但病毒對地球是無害的。地球是不希望人和動物過量繁殖。而且過量繁殖之後還四處流竄。這就為病毒瘟疫流行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就是地球身體裡的免疫系統-病毒瘟疫開始工作了,瘟疫大流行之後人和動物數量銳減。銳減之後,人和動物就零星分散居住和減少流通,病毒瘟疫也就停止了。地球的除害健體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樣人類、動物與病毒瘟疫保持著一種微妙的生態平衡。同時互相競爭的不斷進化。

 

又因為病毒在地球無處不在,對人類來講又分毒性大的和毒性小的。毒性大的死亡率高流行距離短,毒性小的死亡率低但流行距離遠。病毒比人類的歷史都長、同時病毒的RNA和 DNA需要打入人體細胞,與人體的DNA相結合才能繁殖。所以部分病毒基因也在改造人體。這樣人類與病毒就變成了相生相殺的關係。共同博弈。

 

最後看到此文的請關注我,我近期會寫有關癌症的文章。立意新穎,請期待。

 


徐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