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武漢拿鐵:中國的咖啡故事

隨筆|武漢拿鐵:中國的咖啡故事

文\\席永君

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飲品中,咖啡無疑是名副其實的“舶來品”。早在1836年(道光十六年)前後,一名遠道而來的丹麥人就在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十三行附近,開了中國大陸第一家咖啡館。這種黑乎乎、略帶苦味的飲品,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黑酒”,是“番鬼”(十六世紀初期,剛剛抵達中國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廣東沿海的掠奪和暴行,引起了當地人的痛恨,故而被蔑稱為“番鬼”)飯後用以消食的。1866年(同治五年),美國傳教士高丕娣夫人編寫了一冊介紹西洋飲食的小冊子《造洋飯書》(1909年正式出版),在這本為培訓中國西餐廚師而編寫的書中有一小節專門寫到咖啡,並將咖啡音譯為“瞌肥”,這兩個組合在一起的漢字看上去頗為怪異,聽起來顯然也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直到後來,咖啡在鄰邦日本大範圍流行,日語將“Coffee”音譯為“珈琲”。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國戰敗後,日本人在中國開設大量咖啡店,在其影響下,中國人遂將“瞌肥”改作“咖啡”。“咖啡”一詞最早出現於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5年),意為:“咖啡,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英文Coffee。”

咖啡在茶的原產地中國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外來者的烙印。在中國咖啡近兩百年的發展史中,很長一段時間內,咖啡都僅限於達官貴人的小圈子,普羅大眾罕有機會接觸到。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咖啡才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內陸城市成都的街頭才有了零零星星的咖啡館。其間,中國咖啡經歷了三次浪潮:一、速溶咖啡時代;二、星巴克壟斷時代;三、精品咖啡時代。如今,炭燒咖啡、掛耳咖啡、黑咖啡、卡布奇諾、曼特寧、拿鐵、摩卡、藍山、康寶藍、瑪奇朵……這些和咖啡有關的名詞隨時掛在年輕人的嘴邊,成為消費時代的時尚標誌。從殖民者的消遣之物,到年輕人的打卡必備,今日之中國正逐漸形成自己的咖啡文化。

眼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抗疫的“阻擊戰”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按理說咖啡之類的小資飲品早已在抗疫的“硝煙”中退居二線,但在萬眾矚目的武漢,以拿鐵為代表的咖啡卻華麗轉身,一夜之間,成為馳援抗疫一線的耀眼“明星”。

故事還要從武漢封城的第二天講起。1月24日,武漢Wakanda輕飲咖啡的90後老闆田亞珍在微信群裡發了一條微信,說要返回光谷店給醫院的醫生護士送咖啡,願意來的小夥伴報名。2018年6月,田亞珍懷著對咖啡的一腔熱愛開了第一家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離湖北省中醫院很近,醫院裡很多醫生護士都是一天一杯咖啡的“重度消費者”。隨著疫情蔓延,1月23日上午10時起武漢封城,餐飲停了,外賣少了,小區裡消毒水味愈來愈濃,田亞珍一下子想到了這群特殊的顧客:“這種時候,能為堅守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做點什麼呢?”

田亞珍萬萬沒有料到,在此危難時期,七名武漢本地的咖啡師義無返顧,積極響應,就連遠在成都旅遊的咖啡師聞訊後也表示要立馬返回武漢。七名員工中,還有一位特殊的小夥伴——來自伊朗的咖啡師Sina。疫情發生後,沒有選擇回國,而是毅然留守武漢,和中國朋友共同抗疫。

1月25日,大年初一,七個年輕人準時出現在光谷店,他們戴著口罩、手套,先用酒精把全身噴了一遍,再用84消毒劑對咖啡館全面消毒,最後用食品級消毒劑清潔手柄、設備。據田亞珍介紹,從大年初一起,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就為附近的湖北省中醫院、中醫院花園山院區、武漢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白衣天使們送免費現磨咖啡,以緩解他們的工作壓力。自1月26日起,七個人兩班倒,每天出品500杯咖啡,至今已累計為一線醫護人員免費提供近萬杯現磨咖啡,他們準備不計成本堅持下去,直到戰勝疫情。

1月27日上午,是他們第三次給醫院送咖啡。“這一次有兩位醫生和三名志願者一起來接咖啡,按照約定流程接完咖啡之後,五名醫護人員突然齊刷刷地向我們鞠躬,那一刻,我的眼眶頓時溼潤。我們也趕緊給他們鞠躬,千言萬語卻難以開口,相比於做幾杯咖啡,醫生護士才是真正的戰士,他們的危險、辛苦,我們十分之一都不及。”田亞珍說。

從鼠年的第一天起,田亞珍和小夥伴們每天馬不停蹄地做咖啡送咖啡,這已經成了他們的日常功課。擔心咖啡在路上變冷,他們還特意將平時打奶的最佳溫度從60℃調到80℃,並專門用上雙層紙杯和防漏蓋子。“武漢加油”“向您致敬”“有您真好”,每天500杯咖啡,每一杯,他們都不忘親手寫上祝福語。

“中國拿鐵”是Wakanda輕飲咖啡的招牌飲品。為了向武漢所有堅守一線的醫務人員致敬,2月5日,田亞珍把“中國拿鐵”正式更名為“武漢拿鐵”。看到他們的善行,牛奶和咖啡豆供應商也相繼加入這場愛心行動,顧客們雪中送炭,送來此時萬分珍貴的口罩、酒精,甚至有顧客直接轉賬一千元給咖啡師。全球的用戶開啟了在線雲下單模式,紛紛遙送敬意,並相約“將來有機會到武漢,一定去店裡品嚐‘武漢拿鐵’”。善意就像溫暖的雪球,在咖啡師、醫生護士、咖啡店供應商、顧客之間越滾越大。

一位上海的顧客留言道:“也許這是我買過的一杯最難忘的咖啡,不能舉杯欣賞,不能親口品嚐,但是,我分明聞到了那股濃濃的香味,感受到了咖啡師的一份愛心。我想象著,也許這杯咖啡就送到了護士小姐姐的手中,能給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戰士添一絲笑容。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共飲一江水,守望來相助!”

一位遠在紐約的顧客留言道:“天天關注國內的疫情,心急如焚,希望快快好起來!今天在微信上看到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的員工為白衣天使真誠付出,萬分感動,熱淚盈眶。找到了大眾點評上的Wakanda光谷店頁面,把微信上僅有的錢都雲支付了。謝謝你們!心和你們連在一起……”

一位武漢醫生留言道:“在醫院,有時一天下來喝不到一口熱水,午餐時有幸能喝到你們的熱咖啡,感到很溫暖……”

這是屬於中國的咖啡故事。武漢的咖啡師們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語境下,以自己特有的精神氣質,不僅詮釋了中國咖啡別樣的口感與品位,更詮釋了咖啡內在的精神氣質,那就是——勇敢、堅韌、責任和擔當。這無疑豐富了中國的咖啡文化。

巴爾扎克說:“咖啡是我來到人間的重要理由。”我對咖啡遠沒有巴爾扎克痴迷。倘若有一天我去武漢,一定會安排一個下午,專門去Wakanda輕飲咖啡(光谷店),靜靜地品嚐一杯屬於中國的武漢拿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