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河南考生獨自來到四川上大學,不適應想要退學,怎麼辦?

K896067043


這幾天,遇到過好幾個大學新生才入學,就想退學的問題,看來很多大學新生對今日頭條真的很關注,這也說明頭條悟空問答成了很多最便捷的尋求問題解答的途徑。好,閒話少說,進入正題。

第一,這位大學生新生你必須要清楚一點,你已經成年人,適應大學生活環境是首選。

既然題主已經是成年人,多年學習你肯定知道人是環境進化的產物。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你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環境,你這種思想觀念是進步呢?還是退化呢?你必須要清楚,任何環境都不可能為一個人去做改變,而是人去主動適應新的環境。既然你已經考入大學,目的非常明確,是為求學而來,你的重點就應該放在怎樣想辦法完成學業上面,而不是苛責於環境。所以說,你的適應能力本身就證明你是否優秀呢。

第二,退學容易,但是你想過怎樣和父母交待沒有?那些父老鄉親背後該怎樣議論你父母?

要學退學,那太容易了,打上報告遞上申請,批准就可以走人了。正如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多瀟灑啊,多牛氣啊。可是你想過沒有,父母為了你能考上大學,已經付出多少艱辛了,付出多少汗水與心血了。你又如何給他們一個交待呢?這且不提,你的那些父老鄉親們背後該如何議論你父母,說你父母養了一個孬種,純粹一個敗家仔,上了大學還要當逃兵,你父母能抬得起頭嗎?他們內心該有心痛啊。想想這些,你還敢再動退學的念頭嗎?

第三,適應環境能力與人的吃苦精神有關,你那麼多同學都能接受新環境,你怎麼就不行?

我有兩個高中同學,也是我的好哥們,當年同時考入重慶大學。後來我們聊天時,他們對我講,在大草原上過慣了,到了重慶這地方開始是真不適應,一是飯菜,二是天氣。但是咬咬牙也就過來了,不就四年嘛。別人能堅持,我憑什麼就不能。再者說了,一個人脖子上面頂著一個腦袋,我缺啥少啥?大不了就多吃點苦頭,多流點汗水嘛。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聽著同學的話,我就笑,我說這話非常有勵志作用,我也受教了。

第四,努力讓自己成為意志最堅定的那個人,嘗試去接受新生活的挑戰,毅力越堅強,適應的越快。

我上大學時讀的是軍校,我從部隊當戰士時考上的,到軍校後有一個月的強化訓練期,每天以軍事訓練為主。和我們同在一個訓練場上的,還有其他本科學員隊,他們強化訓練期是三個月。像我這樣的都在部隊經過了兩年的訓練,軍事素質一般都很棒了,但是那些地方生進入大學後,顯然吃不了那個苦,不到一個月,就有些學生自動退學了。要知道考上軍校有多難啊,那可是本科提前錄取的。而那些咬著牙堅持下來的學員,最後都和我們一樣,個個成為最出色的男子漢,完全融入了軍人集體之中。通過我的生活體驗,我始終認為,努力讓自己成為意志最堅定的那個人,不斷去嘗試接受新生活的挑戰,你才會適應環境最快,並且越容易成為最優秀的那個人。

結束語:退學,相當於當了逃兵,人生還有多少次機會可供你潰敗啊。今天如果你真退學了,將來再遇到困難,你肯定想的到的還是選擇逃避,因為我骨子壓根就充滿著懦弱,不敢向自己發起激戰,讓今天的你超越昨天的你。不知道我說出上面這番話時,這位同學是否感覺你內心有一股力量在升騰?如果有,說明你還是有血性的男人。打消你退學的念頭吧,紮下根來,以學業為主,力爭讓你的四年大學生活滿堂彩。


寒石冷月


我大學在重慶上的,班上一共32人,同學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有北京,河北,河南,雲南,福建,江蘇,新疆等等,四川重慶的十個不到。

大一第一學期,重慶的冬天潮溼又陰冷,很多同學,都是靠吃火鍋來取暖。北方的同學,特別是北京那位同學,由於吃不了辣,每次只能幹瞪著眼,看起來很鬱悶。

畢業的時候,那位北京的同學,每週都要去吃火鍋,無辣不歡。

畢業時,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留在了重慶或者成都。



題主是從河南來四川的大學,不知道具體是哪所學校。你說不適應,我覺得可能有三個方面:

1、聽不懂方言

在四川上學,說四川話的同學居多,要麼為了讓外省同學能聽得懂,有的會勉強自己說“川普”。如果去逛街買東西的話,聽到的都是四川話,可能覺得聽不懂,有些不適應。

聽不懂別人的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障礙。本來要買點蘋果,不知道老闆說的是“四塊錢”還是“十塊錢”?乾脆放下不買了。

這個煩惱,應該每一個去外省的學生都會遇到。

2、吃不慣飲食



四川無論是成都,綿陽等等地方,吃麻辣的習慣都是一樣的。

早餐麻辣小面,中午米飯菜,晚飯可能是麻辣燙。我一個石家莊的同學,中午吃米飯的時候,一定會再買一個饅頭,因為她覺得米飯的口感吃了吃不飽。

我婆婆和公公送我小姑子去重慶上學時,買了一碗小面,覺得太難以下嚥了。因為北方面條是面和菜碼分開,四川的麵條,大多是清水煮麵,作料放在碗裡,要是不愛吃辣的話,清湯的就不好吃了。

北方同學吃不慣南方的飲食,把這個問題交給時間吧。

3、不習慣氣候

北方的冬天,要比南方的冬天好過一些,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以前在重慶夏天的熱和冬天的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靈魂裡了。來北方快十年了,雖然夏天也熱,冬天空氣不好,但是都還可以忍受。冬天在有暖氣的室內,做事不那麼凍手凍腳了。

題主還沒有過到冬天,所以這一點還沒有體會,這個原因的可能性比較小。

但我想說的是:既來之則安之!每一個人,都需要離開舒適區,去開拓新的領域,首先適應力就是最重要的一點。調整心態,讓自己儘快地適應新的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退縮。我敢打賭,四年後的今天,你一定會捨不得這座城市,因為它見證了你的青春,有一群和你共同度過青春的好友,還有你整個人能力的提升,都會讓你說:其實這裡也挺好!

是否退學,請三思。您覺得呢?歡迎討論!


英語老師Minnie


去四川,人間天堂,不適應只是暫時的,很快你會愛上他。

我大學是在重慶上的,第一個學期和老鄉一起出去吃飯,辣到流鼻血,至今記憶猶新。也正是從那次流鼻血開始,漸漸的愛上了四川美食。

自助火鍋

最為經典的一句話:“扶著進去,扶著出來”。有一次我們去吃自助火鍋,真實的體驗了一把,餓著肚子進去,在裡面吃了三個小時,撐的受不了,出來的時候,只能在路邊找個地方坐著休息。

(重慶南山火鍋,整座山都是火鍋)


串串

無與倫比的串串,我們吃了十幾個版本的串串。畢業後,凡是回重慶,回學校的同學都會去找原來在學校吃過的那家串串,便宜、實惠、味道好。正常一頓只需要3-5塊錢就能讓你吃的很飽,而且味道特別棒。每次去旁邊吃炒菜的時候,總會去那家弄一份串串過來,這成為了大學四年的傳統。

燒烤

烤豆乾、烤雞翅,特別是重慶的烤腦花,那可真是絕了。有一次回重慶,凌晨2點去吃燒烤,裡面燈火通明,那一個壯觀的。時隔這麼多年,在外地吃燒烤,只要是來自四川、重慶的,我都特別想吃。

四川美食,讓你愛恨交加

一開始也許你會不習慣,但是後來你會越來越愛。借用我老婆的一句話:

辣的要死,可就是停不下來,又要長胖了。


同學,沒有什麼都是外部條件給你創造好好的,凡是隻能自己去學會適應,美好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


朱文亮談家教


剛入大學的新生們,多數都會有這種不適應,因為不適應,所以會產生逃避心理,想退學。別緊張,你的不適應是一種正常現象。

我兒子也是去年上的大學。上大學之前,他對自己的高考成績,學校專業都很滿意。但報道完,在學校呆了三天後,突然告訴我說,他要退學復讀。我一夜無眠。第2天,來到兒子的學校,和兒子做了一次長談。


原來,在這三天裡。兒子聽到了一些 關於學校的負面消息。什麼學習風氣不是很濃,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排名連全國前十都沒進。總之全是各種道聽途說的負能量。再加上,自己幾天來的觀察,學校確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完美。一下子就產生了心理落差。失落之時,再環顧四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環境,感覺周圍的世界和自己離得很遠很遠。夜深人靜,會被恐慌和不安驚醒。後來又聽說自己的好友要復讀,於是,便 堅定的認為,自己復讀一年,一定能考上名校。

我和兒子心平氣和的長談了一次,和他分析了一下復讀的利弊和當前的情勢,兒子答應我,自己會安心上大學的。但我看得出,兒子的內心非常痛苦。後來回家的一個月裡,我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兒子再起執念。所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慢慢適應了大學生活,心情越來越好,從此以後再也沒提復讀之事。


每一個剛上大學的孩子,初次離開家鄉獨自生活,心理上的,生活上都會有不適應感,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過了這個適應期,和周圍的同學老師熟悉了,大學生活慢慢走入正軌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題主是河南考生,河南能上大學的孩子真心不容易啊。而且所上大學是在四川,四川是美食之都,天府之地,教育發達,經濟繁榮,風景秀麗,許多人心目中嚮往的地方。能在此上大學,是一種幸運,題主應該珍惜呀。

18歲讀大學,是人生的一個全新的開始。初期的不適應是正常的。人早晚得學著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你。長大,是從學著適應開始的。


花朵5506


你可能被老一輩人誤導了吧?我說說本人對四川的瞭解,2011年公司派我去成都富士康駐廠,當時是帶著任務去的舉目無親一個朋友都沒有,任務艱鉅每天任務就是把富士康生產的平板電腦運往雙流機場這個細節就省了吧,講講成都的人和物吧!方言好聽易學、飲食文化就不說了流口水了,四川人熱情好客那真的沒的說巴實的很,生活節奏相對比較慢市民很會享受生活。西部大開發成都得到飛快的發展全球500強企業有大半在成都設了分部,雙流國際機場客流量和貨物吞吐量排全國第四不過鄭州機場很快要超越雙流機場。現在的四川和10年前四川相比變化太大每次去出差都有不同的地方在變化,聽說簡陽機場快建好了雙機場又讓成都提升一個臺階。最後再說一下旅遊景點四川一定要去世外桃源峨眉山景區、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樂山大佛…太多了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深圳安融達物流汪永進


一看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二十多年前去山東濟寧走親戚,那裡的人一天三頓吃饅頭,喝麵糊,我也是適應不了,因為我是南方人,生活在東北,東北大米白麵都有,我的生活習慣是米麵兼食。在單位食堂吃饅頭,回家就吃大米飯,在單位吃米飯,回家就吃饅頭。如果讓我頓頓吃大米,怎麼吃都不膩,如果讓我吃麵食,連續吃三頓就頭暈,哪怕是最好吃的餃子也不行。

河南人的生活習慣和山東差不多,他們的味蕾就適應饅頭、麵糊、麵條、燴菜、胡辣湯。這位同學到了四川,雖然學校食堂可能也有饅頭,但應該是以大米飯為主的,而且絕對沒有了麵糊、燴菜、胡辣湯之類的河南特色食物。不過,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也是最受國人歡迎的菜系,一旦吃上,最容易上癮。

不知這位同學是男還是女,假如你是個男生,難道就不想在成都好好欣賞欣賞美女?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能找一個漂亮的川妹子做老婆呢!相比於河南,我覺得四川的女孩更水靈。不知有多少外地人做夢都想娶川妹子呢!

當然,這位同學不適應的原因倒不一定是飲食的問題,也可能是沒出過遠門,不適應陌生的環境。可是,每個人都要有成長的過程和經歷,適應環境才能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假如一個人不適應環境,總不能讓環境來適應你吧!要是感到陌生就逃避,那人生幾十年,難道你就待在那個小村子裡不遠走?要是那樣,你還考什麼大學?只要出遠門就沒有了熟悉的鄉音,沒有熟悉的家鄉飲食,那怎麼生活啊?

所以,我還是奉勸這位同學,安心的在四川讀大學吧!而且要從嘗試吃大米飯和麻辣川菜開始,從聽四川話開始。等你四年大學畢業時,你已經被四川的人,四川的景,四川的美食所吸引住了,再也不想離開四川了。不信你就試試。


若愚趣談


我是浙江人08年考上重慶大學,當初也是不適應那裡的氣候和環境,特別是語言聽不懂老師講的付麼。過了半年我開始習慣了,四年大學後我考了研究生畢業後我就在重慶工作。現在我非常喜歡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準備安家重慶了。


用戶5848847851802


朋友的孩子今年也考上了四川的一個大學,夫妻兩個開車送孩子到學校,才回來,她說去了四川就下雨,冒雨在孩子的學校轉了轉,轉完後,天就晴了,這天氣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覺得有點不適應。而且氣溫比我們本地的要涼快些。

在自己的家鄉住習慣了,現在換了個地方,像飲食、氣候等難免有些不習慣,得有個適應過程,慢慢地就會適應的。

還有個朋友的孩子考上南京上大學,在家好好的,只要一到學校,就起滿臉疙瘩,癢得不行,整個學期就在吃藥、打針中度過,即使這樣,朋友的孩子也沒想要放棄。

不適應是暫時的,你就把這個當著對自己的考驗,高考那麼苦,那麼累,現在上了大學,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退學了幹什麼?復讀?還是有其它的出路?

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學校的不適應這是件小事,生活中更大的困難還有很多,在這點事面前就退縮,遇到大的困難該怎麼辦?

歡迎關注@低吟淺唱的花,共同關注孩子成長!


低吟淺唱的花


這個同學呀,我給你說說我歷經磨難的事情吧。我比你有條件多了,我工資高待遇好,但是我就想去體驗體驗生活。終於有機會啦,我們學校讓老師們去支教,到最艱苦的地方支教。

如果不能受苦受難,那叫什麼男人啊?我豪情滿懷,我信心十足,我申請支教。但是我一問支教的老師,他們都說非常苦,夏天非常熱,沒有空調,而且有很多蚊子。有的地方很偏遠,水是到五六里遠的山下挑。我馬上後悔了,但是很不幸,一申請就成功了。



那沒有退路,只好堅持到底。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現在我一下子踏上了最艱苦的地方。但是這又有什麼呢?人的適應能力如果強的話。不管到哪都能過的有樂趣。

我被分到洛陽市汝陽縣劉店鎮中心小學。劉店鎮是汝陽縣經濟最差的鎮。我們住的週轉房,一共三層樓,我們住在頂層,第三層。沒有空調,沒有電扇。離馬路很近。晚上車來車往,振動聲,讓我睡不著覺。

因為村裡面大多是留守兒童,好多老年人為了晚上的安全都養了狗,一到晚上,成十上百的狗亂叫,也是睡不著覺。我一下子懵了,難道我要在這裡度過一年時間嗎?我真想打道回府,我真想回家。



我來此地支教,有好多疑團需要我解開。

為什麼這裡有這麼多留守兒童呢?為什麼村裡裡邊會養這麼多狗呢?為什麼村裡邊建了好多新房子,富麗堂皇,但是就是沒有人住呢?

為什麼這裡的年輕夫婦只管生不管養呢?為什麼一對年輕夫婦要至少生五個孩子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在課餘時間,走到村民家中,去家訪孩子,我越來越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一個都不能少》電影中的艱苦磨難的故事,讓我看到了現實中的情況更加磨難。

晚上我躺在床上,思考這些問題的解決。並把它寫成文章,支教一年我寫了25萬字。



學校不管飯,我們自己做飯。天天買菜做飯,學校沒有洗衣機,我們用洗臉盆洗衣服。

在這裡超市離我們有兩裡遠,每天都得去超市買菜,自己淘洗,自己做飯。

好幾次我把手切爛了,我沒有做過飯,真的不知道怎麼生活。但是我越來越覺得,這就是對我的考驗。向其他老師學習,讓其他老師幫我做很多事情。在艱難困苦中,我們有最真實的友誼,最厚道的友情。

對孩子們的輔導,我們也是悉心備至。家長就給我們送菜,還請我們到他們家裡做客。再困難也阻擋不了我們尋找快樂的勇氣和信心。

誰著問號的一個個解決,我覺得在這裡我生活的挺好。最後我教的班在全鄉取得的名次是第二名。校長把我寫的電子書打印了兩本並永久珍藏。

他說你們來指教,我們真是遇見了貴人,你寫的文章非常好,希望你明年還來這我們這裡支教。

從不適應到適應,再到過得自得其樂。今年我又申請支教,可是卻沒有通過。但是通過到艱苦地方去支教,我知道自己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不但學會了做飯,還學會了縫補衣服。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害怕了,我都會滿懷信心的去迎接它。



我是教育處處春,希望對你有用,也請關注點贊轉發。讓更多的人一起交流,一起得到幫助。


教育處處春


中國有句俗話,叫“好男兒志在四川”,我1968年被分配到四川省若爾蓋縣的地質隊,那個隊雖然是四川地質隊管轄的,但是80%卻是河南本土人,他們多數是現在的中國地質大學(當年的北京地質學院)和宣化地質學校、長春地質學校的畢業生,他們為了響應毛主席“我們也要有原子彈”的號召,整體從你們河南的遂平縣搬到這個川西北高寒高原的鈾礦地質隊,住帳篷、戰嚴寒、戰鬥在高原幾十年,那時那能講什麼條件,也無法與四川內地比,更不能與現在的生活條件比,可是就是這些河南人在這高寒的川西北高原找到了我國特大的鈾礦,給我們的核工業提供的原料保障,他們一直在這裡工作了10年,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那批河南人才回到河南平頂山,他們獻了青春獻家庭。

你因為學習剛來四川,肯定是不習慣的,但是這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就會好的,我的兒子1993年從成都考到廣西的一所大學讀研,最後留校任教,廣西南寧的飲食是粵菜系列的,口味與四川是天壤之別,南方的氣候特別熱,當時還沒有空調,但是他堅持下去了,在那邊安了家,家庭、事業都很圓滿。你到四川來是來學習的,可不是來享受的喲,相信你會習慣的,愛上四川,祝你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