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句話來描述曾經讀過的某本書,給後來者啟發?有什麼感悟嗎?

且勉且行


智慧的象徵,光輝的思想,力量的源泉。這是我讀毛澤東選集的感想。


wenyu385


上小學時,我的學習一般,總是打三四十分,老師沒辦法,天天給我補課,從北安路小學,轉到分水小學後,學習一直一般,有一次去南湖商店,那住著一個部隊,牆上寫著,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哪裡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問題而學習鬥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

這段毛主席的話 讓我記住了 我就想,學習也和工作一樣,越是難越要學,這才是好同志,我就好好學習了,寫了扁作文 老師還在全班同學唸了一遍,說我學習進步了,作文寫的越來越好了。我就是那時候,覺得毛主席真偉大,說出的話,是個座右銘,只有有信心,一切都會做好的。





金秀雲


《毛澤東選集》中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法寶。





步蘭香407


《活著》:類似某咪自媒體煽情文章的加長版,用苦情販賣歪曲的三觀。

《人間失格》:他真正的悲劇是:思想上不屑與他人為伍,行動上卻害怕與眾不同,以至於同流合汙。

《烏合之眾》: 觀點很新穎,為群體心理研究奠基。也許正是因為它新,不成熟,書中很多觀點都帶有作者顯而易見的偏見,因而變得片面,經不起推敲。

《一句頂一萬句》:懂了,一句能頂一萬句;不懂,一萬句還不如沉默。 家事紛繁千千結,剪不斷、理還亂;身世浮沉雨打萍,多少恨,幾千般;不如來一出“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畢竟“日子不是過從前,日子是過以後”。

《人生海海》:史蒂芬.金在《局外者》裡塑造了一個不死的鬼怪,它攫取人類的懼、怒、悲和恨這些負面情緒為能量,把自己從鬼逐漸進化成人。麥家的《人生海海》則反過來塑造了一群人如何因懼、怒、恨從人變成了鬼。 李玫瑾教授在評述馬加爵案件時說:不要把人剝得太乾淨,這樣反而會更傷人。《人生海海》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人剝得太乾淨,要為他人留點體面和尊嚴。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懂愛的時候,遇到愛的人,愛一場,傷一場;曲終人散後,才學會了愛,愛的人卻已離開。

《海邊的卡夫卡》:毛毛蟲如何過河——蛹化成蝶, 正如15歲少年經歷痛苦和迷茫,重塑靈魂,破繭成蝶,飛躍過成長的障礙。

《雄性的衰落》:與其說是雄性的衰落,不如說是女性的崛起。

《追風箏的人》:風箏的特點是——爭風,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可飛得再高再遠,能掙脫命運的繩索嗎?

《當尼采哭泣》:把抽象的哲學用具體的心理問診展現,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哲學和心理學素養。

《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衝突與演變》:作者要告訴大家:我美國之所以當世界警察,不是因為我霸權,而是因為我要肩負起歷史的責任。

《偷影子的人》:世上本沒有“偷影子”,只是有些人更具同理心,更能感受他人的苦惱、悲傷和不幸罷了。

《城南舊事》:倔強是和自己鬥,堅強是和生活鬥。

《寬容》:有一種寬容叫服從。

《靜靜的頓河》:真得不愧為“史詩般的鉅作”,肖洛霍夫兼具了太史令的客觀性和文學家的豐富細膩情感,以超脫時代的歷史觀描述戰爭的波瀾壯闊,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刻畫人物的魂靈。像那封凍的頓河一樣,堅硬冰冷的表面下,卻流淌著奔騰不息、無私富饒的河水。

《龍紋身的女孩》:要在愛的荒漠裡生存著,必然如沙漠裡的仙人掌一樣,用強悍的尖刺外表來保護內心的柔軟。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悲劇或者讓人憤怒而去抗爭,這是政府不允許發生的;或者讓人怯懦,從而停下前進的腳步,這是生活不容許的,所以,人們把悲劇變成了英雄故事。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文化偉人與思想巨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

一個善良人,即使身陷迷途,也依舊會認得——他所應走的路——歌德。

歌德費盡六十多年心血,用《浮士德》比喻人類的發展——雖有無盡的挫折與迷途,但前途是光明與上升的。

對浮士德來說,他有永無止境的追求與渴望。正如魔鬼靡匪士特對他的評價:天上他探索明星的煌煌,地上他追求絕頂的歡暢。無論是遠方還是近處,都難以滿足他狂熱的心腸。

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各種艱難,可我們並不需要輕言放棄。你我若能領會歌德的浮士德精神,那麼你也會贊同這種強烈的進取心——太初有為。

猶記得,馬克思也說,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自己思維與觀念的合理性。

歌德也領略到了這一點:得時時去把握生活與自由,對生活與自由才配享受,這是智慧的最終定論,我信奉這精神無所保留。

一個是哲學家,一個是文學家,在積極作為與積極實踐這個觀點上,竟然達成驚人的一致。可見兩位偉人,對人類的理解與信心,是殊途同歸的。

我們人類本來就很不完美,也有許多實實在在的缺點,正如浮士德一樣,經常受魔鬼勾引而喪失初心與走入迷途。

不過浮士德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即使走過無盡的迷途,也依舊不放棄他那追尋真理與完善自我的決心,這一點魔鬼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魔鬼靡匪士特,他作為浮士德的反面與對頭——也是歌德對惡的精神與否定精神所塑造的一個永恆象徵形象。

魔鬼使用十成與徹底的虛無主義,作為自己的格言:我是永遠在否定的精靈!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理所當然就都要毀滅,所以還不如無所發生。你們管這叫破壞、罪行,簡單扼要說就叫作惡,這就是我本質的屬性。

積極作為的浮士德與追求虛無的靡匪士特,被歌德拿來比喻我們人類精神的兩個方面——肯定與否定,積極作為與消極無為的無盡鬥爭。

浮士德與魔鬼的鬥爭不是坦途,而是受盡魔鬼欺騙與勾引以後,才僥倖獲得最後的勝利——飛昇天界與走入永恆。

人類的發展也是這樣,那歷史的前進其實一直都伴隨著無盡的失敗與挫折,可歷史依然在那些許許多多的有為之士的努力下——被緩緩推動著向前進發。

因此這部浮士德,這部歌德的一生心血之作,我個人認為——稱之為有為者的聖經,也是一點都不過分和名副其實的。


星辰DE無執


推薦。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看到了繁華盛世,也看到了荒蠻野嶺,看到人在巔峰時的痴狂,也領略了卑微小人物的卑賤渺小。但那一切都會是浮雲,唯留寂寞與孤獨是永恆。[蠟燭]



深海珍珠Wxj


《遙遠的救世主》

殺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離。這就話太有深度了,前面一句還能理解。

這部小說是作家豆豆的第二部作品,後改編為電視劇《天道》,當時也是朋友介紹的,這部電視劇看了四遍,後來又買的這本小說,翻來覆去,看了3遍。

當時看到這句話的的時候怎麼也不明白。可能是自己本身缺乏的知識層面太少了,故事的起因就是女主角芮小丹想要男主角丁元英臨走之前用他的智慧給王廟村的農戶建立一個音響生產扶貧基地,幫助他們脫離貧困。算是丁元英給自己一個念想吧。

於是丁元英就把三個音響發燒友和女主的朋友歐陽雪聯繫到一起成立了格律詩公司。至於怎麼操作的就不細說了。

我的疑惑就是最後王廟村生產基地建成了,也與樂聖公司成功合作,農戶的產品也銷售出去了,怎麼就脫不了貧呢?

我的理解是農戶的結局無論如何都會回到原來的起點。

一:農戶的階層決定了他們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能力掌握大方向的決策權。更多的信息不對等,是他們遇到風險的時候,無法承受。

二:自始至終他們都是被壓榨的對象,他們能做的就是以最大的付出換去最低的收益。

三:他們生產的地方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沒有環境保護意識,最終是要呼吸嚴重的空氣,喝汙染嚴重的水,等等危害整個村的生態。


最終只是錢在他們身上轉了一圈,又溜走了。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很難再有底層人民能走向上層社會。除非是運氣爆棚,更多的情況下,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有可能會實現。


來世做個熊貓


從一個村莊作為切入點,通過眾多傳奇性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以獨特的視角和歷史觀,管窺了一個大氣磅礴的世代的變遷——《白鹿原》(陳忠實)。

作為一個陝西作家,除長篇小說《白鹿原》外,陳忠實的作品在陝軍中並不怎麼突出。如果沒有《白鹿原》這部長篇小說,在以後的中國文學史的星空上,陳忠實的名字,一定會湮沒在眾多燦爛的星辰之中。

但是《白鹿原》一問世,一切都不一樣了。

在寫《白鹿原》之前,陳忠實一直覺得,應該還有一座創作的高峰在前方等待著自己。他想寫一部書,一部“死了可以放在棺材裡墊頭的書”於是,1986年他開始了長篇小說《白鹿原》的準備和創作。

1992年《白鹿原》問世後引起的強烈反響,以及它的一版再版,證明了人們對這部小說的喜愛。

陳忠實確實做到了,這絕對是一部可以被陳忠實“死了可以放在棺材裡墊頭的書”。

一部《白鹿原》,奠定了陳忠實在當代文學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認為,《白鹿原》是當代長篇小說中最好的作品,沒有之一。


填滿故事的人生


生存本來就是一種幸運,過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現在這個冷酷的宇宙中也是如此。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了一種幻覺,覺得生存是唾手可得的東西,這就是你們失敗的原因。進化的旗幟將再一次升起,這次你們將為生存而戰!

——劉慈欣《三體》

推薦原因:

1、想象力與硬科幻。三體可以稱的是一本大腦洞合集,各種奇思妙想帶領讀者進入了一個瑰麗又冷酷的宇宙世界,讓人大開眼界。故事中的腦洞又有對現實世界科技進程關照,帶給讀者更強的代入感。

2、人文性與戲劇性。三體刻畫了數位豐富、精彩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不同選擇帶出人性善惡的思辨。在時代裹挾下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和關鍵時刻抉擇充滿了戲劇張力,可讀性極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