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贖罪》改編自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小說,是英國導演喬·懷特執導的一部影片。影片一經上映就贏得了極佳的口碑,全球票房高達1.29億美元,在第65屆金球獎獲得了劇情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原創音樂兩項大獎,又在素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獎中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佈景獎,並斬獲了第80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
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佈里奧妮為自己親手摧毀了管家的兒子羅比和姐姐塞西莉亞的愛情而進行的長達60年的懺悔之路,反映了女主人公期望通過用寫作來彌補內心傷痛的心靈救贖過程。整個影片講述的故事是人生的急轉起落,但是卻表達的相當剋制,是原版的小說為影片提供了這樣的表達方式,使整個影片好像每一刻都處於淚水將要決堤的邊緣又戛然而止。
該片在劇作上勇於創新,導演大膽在劇作中進行時空跳躍,結合了多種敘事策略,卻又在最大程度上把握住原著的節制風格,形成了電影獨特的風格。這部佳作感動了億萬觀眾,它不僅是一部唯美的悲劇電影,也是一個以經典的愛情、戰爭及人性為主題背景,講述男女主人公純潔、悽美的超越了階級、戰爭甚至生死的愛情故事。
今天,我將從影片主題、敘事結構和音樂應用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影片所蘊含的風格和魅力,讓觀眾細細品味這引人入勝卻又飽含著誤會與淚水的情感傳奇。
01、影片主題:用贖罪作為故事主線,自始至終穿插於純真又沉重的愛情與經典又老套的戰爭主題中,讓觀眾得以欣賞到戰爭之無情、贖罪之無計、愛情之無奈
整部影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敘述,電影第一部分的主題是純真又無奈的愛情,第二部分是經典又略顯老套的好萊塢戰爭場面和主題,第三部分則是貫穿影片首尾的贖罪主線。
①電影第一部分的主題是愛情
影片中,13歲的布里奧妮正處於青春期,敏感而又情緒化,她對管家的兒子羅比有一種莫名的喜歡,但是羅比卻喜歡自己的姐姐塞西莉婭。她在莊園書房裡看到兩人溫存後,便武斷地認為羅比欺負了姐姐。也由於那重重的誤會和潛在的嫉妒,使得她在為羅拉強暴案件作證時作了偽證,偽證最終導致羅比被關進監獄而後又被送上戰場,致使兩個有情人從此天各一方。
偽證讓發生在莊園裡的強暴案不了了之,也讓真正的罪犯即巧克力大亨馬歇爾逍遙法外,仍然在大發戰爭橫財,並與他曾經猥褻過的女孩羅拉結婚。最終,羅比和塞西莉婭沒能在戰爭結束後走到一起,羅比死在回家的前一天,姐姐塞西莉婭死在了等待的時光裡。布里奧妮長大了,良心發現的她一生自責,最終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贖罪。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描述了三段愛情故事。第一段是塞西莉亞和羅比的互相傾慕;第二段是妹妹布里奧妮對羅比的暗戀之情;第三段是受暴者羅拉和施暴者的結合,這段令人難以置信的婚姻,甚至都不能說是愛情。
在我看來,片中這三段愛情正是這場悲劇的基礎,布里奧妮由於年少無知,對自己和姐姐的情感認知不足,無意間導致了有情人的分離,而錯怪了羅比卻隱藏了真正的罪犯。當然,這部電影中愛情主題的呈現,也讓觀眾看到真正的愛情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積澱得更加純真和沉重。
②第二部分是經典又略顯老套的好萊塢戰爭場面和主題
導演將故事設置在宏大的二戰背景中。戰爭不僅加劇了羅比和塞西莉婭在物理位置上生離死別的悲劇,也使得馬歇爾和羅拉結成夫妻,馬歇爾的巧克力生意因為戰爭而擴大,他本人甚至受到了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嘉獎,這讓羅比的清白更無法洗清。而布里奧妮選擇成為一名戰地護士,與許多本該享受美好生活的姑娘們一起,照顧為帝國榮譽而戰的瀕臨死亡的士兵們。
電影中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畫面,莫過於長達五分鐘的在沙灘上的長鏡頭。在鏡頭中,等待著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士兵們有的在沙灘上或是麻木地唱著聖歌,或是槍斃馬匹,焚燒帶不走的物資,遊樂園的廢墟中摩天輪依然在緩慢轉動,有的則在焚燒黑皮金邊的《聖經》,戰場一片滿目瘡痍。
隨著長鏡頭的接近,觀眾可以看到羅比想找水卻找不到,在一片混亂中,羅比茫然地走到臨時電影院的大銀幕前,銀幕上是碩大的男女主角擁吻的黑白畫面,而羅比只能悲哀地低頭掩住臉。由於羅比身上的傷口始終沒有癒合,伴隨著高燒的到來,他已經預見了自己面臨的絕境。
不可否認,是布里奧妮的敏感,任性和強烈的嫉妒心將姐姐與相愛的男友拆散,隨之而來的戰爭又將團圓的可能施以更加殘酷的毀滅,美麗的家園與美好的愛情也都隨著戰爭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灰飛煙滅。
但在我看來,雖然布里奧妮是 “贖罪”的啟受者,可是除此以外,又是誰將家園毀滅?又是誰將愛情破滅?儘管影片沒有直接提出反戰的主題,只是從側面進行了反襯,但無疑,是戰爭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戰爭才是人類命運之中最大的罪犯。
③第三部分是貫穿影片首尾的贖罪主題
影片開始時,布里奧妮穿白色衣裙出場,她的敏感,愛幻想,愛寫作和她對羅比的暗戀成為電影的開端。自從布里奧妮在莊園書房裡看到羅比和塞西莉亞溫存後,她便認定姐姐被侵犯,重重誤會使得她在為莊園後花園裡發生的強暴事件作了偽證,讓羅比因此進了監獄,失去了即將去劍橋完成他夢寐以求的文學碩士的機會。最後羅比被帶走,只留下傷心的塞西莉亞。
長大後的布里奧妮明白她一念之間毀掉的是三個人一生的幸福以後,放棄讀大學的機會,選擇去倫敦做一名照顧受傷士兵的護士,以彌補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影片中,布里奧妮在戰地醫院裡,用刷子不停地用力刷著自己的雙手。她想刷掉的不僅是醫院裡的病菌,還有自己內心深處的罪過。
布里奧妮贖罪的方式是寫書,在她的書中,布里奧妮給了塞西莉亞和羅比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座美麗的海邊的白房子。可是現實的結局卻是三個人的悲劇:羅比在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頭晚由於敗血病離開了人世,塞西莉亞和護士隊則在地下室休息之時,死於納粹部隊滅絕人性的轟炸引起的水管爆裂,布里奧妮自己則走上了一生的贖罪之旅。
錯誤可以被修正,但更多時候,贖罪的機會並不會永遠等著你。布里奧妮為自己的年少無知和謊言贖罪,為造成塞西莉亞和羅比的悲劇贖罪,但很明顯,她的贖罪並不能改變任何事實,因為塞西莉亞永遠沒有機會實現男友對她反覆的承諾,“戰爭結束後,我要找到你,娶了你,愛著你,無怨無悔地生活”。
在我看來,布里奧妮的贖罪,更多的是她完成對自我的救贖,最終走向通往善良誠實的路。而導演獨特的拍攝手法以及二戰背景,不僅給布里奧尼的贖罪帶來了不可抗拒的毀滅性的影響,使她久久無法釋懷,並用一生書寫悔恨,更是加深了影片的悲劇力度。
02、敘事結構:採用分段敘事和靈活多變的視角,在推進情節的同時也豐富了故事的劇情,更加有力地表達了影片的主題
導演沒有畫地為牢地將自己侷限在某一視角和人稱上,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採用了分段敘事的編劇技巧和靈活多變的敘事視角。一方面,第三人稱敘事視角能更客觀完整地交代故事的全過程,而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則能更好地刻畫人物內心世界,進而豐富和完整了劇情,並有力地表達了影片主題。
①影片分為四大段敘事
影片贖罪主線的敘事很精巧,展現了高超的編劇技巧。影片主體是分離的段落,而在分離的段落中又不斷的大量的加入回憶或者想象的段落,使得整個故事並不顯得凌亂,而是流暢自如,唯美悲傷且又充滿懸念。
- 敘事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段
第一大段是影片的前47 分鐘,講述了二戰來臨前那個炎熱的夏天,發生在英國莊園的故事。第二大段講述了羅比在二戰戰場中的悲慘經歷,他對塞西莉亞的感情以及塞西莉亞的一些情況。第三大段主要講述了布里奧妮放棄了去劍橋大學學習的機會,選擇在一所醫院當護士為自己贖罪及其進行寫作的故事。第四大段也是最後一大段,則是講述布里奧妮晚年接受採訪的過程。
影片的這種分段手法,容易使觀眾感覺到時間上的斷裂,而在影片明顯的斷裂背後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依我看,導演設計的這些分段敘事及其之間的精巧鏈接,使得影片不僅沒有明顯的斷裂感,而且因斷裂造成的在時間跨度上的改變,給人一種時空轉換,斗轉星移而又略帶滄桑的美感。
- 插敘的使用
大量插敘的使用出現在影片中第二段以後,多以劇中人物的想象或是回憶來呈現。一方面,在順序敘述中,導演設置了懸念,通過人物的回憶或想象來解開懸念,推動情節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插入人物的回憶和想象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得故事更為生動和有力。例如,羅比在敗血症發作時,產生和母親相遇的幻覺。
②視角的轉換
影片大量地使用了視角轉換,主要是人物主觀敘述視角和一般敘述視角,並創造性地將兩者隨時而靈活地進行轉換。一般敘述視角冷靜客觀,而人物主觀敘述的視角更加易於表現人物內心。
在影片前半部分,“我"的視角就在布里奧尼、羅比之間不斷轉換。當布里奧尼排練話劇不成然後百無聊賴走到窗前,結果看到花園水池邊她的姐姐塞西莉亞寬衣解帶,跳進水池然後溼渡渡的近乎赤身裸體地站在羅比面前這一幕,而這一幕是主觀視角,代表著布里奧尼眼中的景象,這種景象在一個早熟敏感而又陰沉的13歲少女眼中便具有了一番迥然不同的意味。
影片伊始,“我"的視角就在布里奧尼與羅比之間不斷轉換。當布里奧妮從窗戶看到噴水池邊塞西莉亞與羅比的嬉戲與衝突,這一幕採用的是主觀視角,反映出布里奧妮稚嫩的內心完全無法理解羅比與塞西莉亞愛情初始階段的忸怩與曖昧,進而代表著之後誤解的註定產生;隨後導演採用了一般視角的敘述手法,通過鏡頭的閃回,展示了真實發生在噴水池邊的客觀場景。
這種敘事視角的轉換在影片第二大段的戰爭情節中變得更加頻繁,這段裡第一視角的“我"主要指代羅比。
首先,羅比在行軍途中,當他發現許多女學生的屍體再次陷入回憶,看到無辜而年輕的生命,他想起自己數年前跳進池塘去救布里奧妮,這時採用了第三和第一視角的轉換。既補充了劇情,讓觀眾看到布里奧妮對羅比的暗戀,同時又激發了觀眾對生命的無限敬畏與憐惜,感受到戰爭對愛情、生命的毀滅。
其次,羅比在敦刻爾克撤退的前夜,當他行走在殘垣斷壁間,恍惚間看到他的母親,而此時影片出現了羅比母親為其洗腳的幻境,這段幻覺又是一次視角的轉換。這裡的視角轉換營造出一種溫馨氛圍,既能讓觀眾感受到羅比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思念,又令觀眾情不自禁地為這種母子親情而動容。
總而言之,導演在影片四個大段中均多次運用了雙視角敘述同一件事情的方式,先是第一人稱“我"眼裡看到的,然後予以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客觀呈現。正是這種第三和第一視角的交錯與轉換,既完成了故事,豐富了劇情,又深入細膩地揭示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從而也讓人物命運呈現出急轉直下但卻合情合理,情節環環相扣但卻真實可信的效果。
03、音樂應用:採用多首原創電影配樂,既鋪襯了電影情節的起伏,又與作品的主題性與完整度互相成就,進而引發聽眾心靈深處的感應和震顫
配樂大師達里奧·馬裡安奈利為電影《贖罪》所創作的原創音樂在音樂美學上極富啟迪性,它一方面配合畫面情景烘托了電影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引導觀眾情緒起伏跌宕,增強了電影對觀眾的情緒感染力。電影的整套配樂主要包含兩個音樂主題,即促成悲劇主人公佈里奧妮的主題與遷回悲傷的愛情主題,主要包括《B ony》、《come back》等原創音樂。
①《love letter》:塞西莉亞是一位年輕優雅的貴族小姐,她與羅比的愛情淒涼婉轉,片中最為經典的便是她寄給羅比的信件,這些信給羅比在生命最後時光裡帶來了唯一的溫暖和慰藉。影片中代表她的配樂是《love letter》,由代表女性的小提琴演奏,節奏悠揚緩慢,旋律悽美婉轉,代表了塞西莉亞對命運多番捉弄和壓迫的最終妥協。
②《come back》:羅比是一位管家的兒子,也是這場悲劇中最為無辜的犧牲品,影片中代表他的配樂是《come back》。
該曲採用代表男性的大提琴演奏,以六連音為主,用多番二度下行來推進劇情,塞西莉亞和布里奧妮的音樂主題也穿插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樂曲中間引入的英軍抗德戰歌的旋律,卻是十分柔和地穿插進舒緩憂傷的鋼琴與小提琴,既表示羅比在命運洪流中的無能為力,也寓意著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愛情是那樣的不值一提。
③《B ony》:這是一首代表布里奧妮的樂曲,該曲用其名字命名,以打擊樂三連音和五連音相間出現模仿打字機的音樂開始。整首樂曲速度亢進,絃樂一次次上揚,與管樂相互推進,最後還加入了“打字機"的演奏,一起將音樂推向高潮處一個強烈的和絃,並戛然而止。
這首獨創的打字機+鋼琴帶來的耳邊驚豔,是對布里奧妮少女時期最貼近的寫照,在樂曲《B ony》裡,那個在夏日裡帶著急躁表情的白裙短髮女孩霍然出現在觀眾眼前。既生動地描述了少女的內心,又隱晦地補充了在電影中沒有直白描述的造成悲劇的原因。
總結一下: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愛情電影,《贖罪》最淒涼也是人一生當中最可悲的,不是犯了錯得不到對方的寬恕,而是沒有機會向對方贖罪的遺憾與折磨。這種悲涼感,構成了影片直逼觀眾內心的巨大殺傷力,正如評論所言,“ 亦遠不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個長鏡頭而欽定了導演對戰爭進行批判的性質,恰恰是通過布里奧妮內心的懺悔而點射了戰爭的猙獰面目”。
今天,通過影片主題、敘事結構和音樂應用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們看到了影片中一個強悍,猛烈且顫抖的靈魂所在,這個靈魂就是布里奧妮。相信這樣一個全方位的人物心靈,才是該片超越了並不富有新意的基本元素之後,仍能帶給我們全新衝擊力與震撼力的原因所在,而這部情感傳奇,此時此刻已經躍然眼前,直抵心靈。
閱讀更多 小紅帽的大冒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