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讀者平均3個通宵看完的超級鉅著《巨人的隕落》是一本怎樣的書?

用戶3708573182


非常棒的小說介於通俗和純文學之間,敘事流暢,人物形象飽滿,大背景,小人物,處理得當。一個通宵根本讀不完。


趙卡老師


22小時24分鐘,我讀完了《巨人的隕落》。這部大書號稱“平均三個通宵讀完”,而我卻讀了近半個月。

這是一部鴻篇鉅著。故事講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世界的鉅變背景下,涵蓋英、法、德、俄,從養尊處優的統治階層到受迫害與剝削的貧民階層面對戰爭及世界鉅變時,物質及精神生活的應對、調整、適應。以及面對殘酷的戰爭,血腥殺戮,面對至親好友的死去時如何自處。主角是威爾士礦工一家、英格蘭伯爵菲茨一家、德國特工沃爾特一家、俄國工人階級格雷戈裡兄弟。

故事戰線拉的很長,場景交錯,波瀾壯闊,但卻並不混亂。作者用冷靜清晰的思路為每一個角色安排生活場景、感情糾葛、家族恩怨、喜怒哀樂。眾多人物有序而血肉豐滿的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悲喜劇。背景是動盪的世界變革、政治洗牌、政黨之爭。

自私冷酷的好戰分子菲茨伯爵,長相甜美卻蛇蠍心腸的俄國公主碧和哥哥安德烈,堅貞而勇敢的女權主義者茉黛女爵,熱情開朗、自信獨立的女傭艾瑟爾,正義善良的礦工比利,理智深情的沃爾特,大膽而堅定的俄國工人格雷戈裡,永遠不走正道的列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精彩的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在這長長的畫卷上留下一筆筆濃墨重彩。

說實話初讀時很難進入狀態。層出不窮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加之可怕的頁碼提醒著這是一部長篇鉅著,幾次想要放棄又不忍。

隨著情節的深入我發現,一個個人物鮮活的個性在心裡漸漸印象深刻,再去讀他們的故事時,大腦竟能毫不費力的在各個人物中輕鬆切換,閱讀越來越有意思了。不知不覺中,隨著每個人的命運擔憂、喜悅、感動或者憤怒、鄙視、唾棄。

將虛構的人物穿插入現實的人物和歷史事件中,生動的重現當時的場景與事件,毫無違和感。這取決於作者深厚的敘述功力。作者將現實與虛構巧妙結合,生動而寫實的再現了世界政治、軍事的翻湧鉅變。深刻重現了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及家族的興衰起伏,不同人民的悲歡離合。遊刃有餘的戰爭場景描寫、各國在戰爭中的優劣表現,外交家們面對戰事時的周旋表現都彰顯了作者對那一段歷史的爛熟於心。

戰爭對國家、人民、的影響,對生與死的考驗,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權衡取捨在這部小說裡被淋漓盡致的剖析出來。

在戰爭中,有良知的人們總是很快的意識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並在其中很快的成熟成長起來;而一些激進分子卻在戰爭的殘酷中漸漸變得殘忍而嗜血。

在戰爭這個背景下,人們對於親情愛情的希冀與幻滅,對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比任何時候都來的更深更重更刻骨銘心。

曾敗給了《戰爭與和平》,以戰爭為題材的大部頭小說這樣酣暢淋漓的閱讀下來,這於我是第一次。肯.福萊特,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迷途加菲


《巨人的隕落》是英國現象級暢銷小說家肯·福萊特(ken-follett)的作品,是“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世界之冬》(Winter of the World),第三部是《永恆邊緣》(Edge of Eternity),分別講述了上世紀一戰、二戰、60—80年代的故事,基本涵蓋了20世紀的大事件。

和一般的歷史小說不同,肯·福萊特並沒有選擇將視角放在國家間的互動、政治人物的博弈和戰事的推衍上,而是把目光下移,放在了被大事件影響的,努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身上。

他描寫了威爾士的礦工少年、剛失戀的美國法律系大學生、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蘭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國特工,五個人,五個家族的命運互相交錯又迥然不同,故事場景從煤礦到俄國皇宮,從代表著權力的走廊到愛恨糾纏的臥室,所有人都被戰爭這隻看不見的手牽引著,但又並未深入其中,他們所見到的都只是其中與自己有關的那一小部分。而這其中,還穿插了各種人物對戰爭的看法,比如英國沒落貴族菲茨對戰爭的看法是:

“他吸著餐後雪茄,思前想後,覺得戰爭並不可怕。以前他一談到戰爭,自然而然覺得是一場悲劇,但戰爭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戰爭讓各國團結起來,一致對付共同的敵人,它能熄滅動亂之火。不會再發生罷工,談論共和政體也會被認為是不愛國。女性甚至也不會再要求選舉權。他不由得被這種前景吸引,戰爭會讓他找到用武之地,證明他的勇氣,為國家效力,回報一直以來慷慨賦予他的財富和特權。

菲茨不希望打仗,但他心裡有隊這一前景暗中竊喜。這將是證明自己勇氣的機會。他父親在海軍功勳卓著,但菲茨從未見識過任何戰鬥。一個男人總要做些必須做的事情,才能獨立於天下,自稱為男人,其中就包括為國王和國家戰鬥。”

因為描寫的內容如此之複雜,所以肯·福萊特採用了炫技式的寫法,多線敘事,多人物敘事,像中國套盒一樣結構複雜,這也是他本身的趣味所在,他說:“很多作家只寫能取悅他們自己的東西,並模模糊糊地希望這也能取悅別人。但我每寫一頁都在清醒地思考:讀者會怎麼想?讀者覺得這真的會發生嗎?讀者關心這些嗎?讀者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嗎?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結構進行文學實驗的作家,但我從不這麼玩。”

這保證了作品的極高可讀性。在保證可讀性的同時,他所有的作品又都經過歷史學家的審讀,保證了史實無誤,使作品既好讀又嚴謹,充分照顧到了讀者的需要。

為什麼書名叫作《巨人的隕落》呢?我的一個朋友說得很好,她說:“所謂巨人的隕落,是國家對於公民社會的隕落,男權對於女權的隕落,貴族對於平民的隕落,是所有舊秩序的隕落。”


鍛彰趣義


美國作家肯·福萊特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從不在作品中擺大道理,或評判這個,批判那個,而是把所有精力集中於講故事,至於那些弦外之音,則由讀者們自己品味。

所謂的“世紀三部曲”是由《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和《永恆的邊緣》組成,每一部都有足足三大冊。雖然媒體一直宣稱可以用三個通宵讀完,但個人實操後發現不行,畢竟福萊特並不是一個言簡意賅的人,他習慣把故事講得豐富而飽滿。

故事內容我不在此複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我只想談談這套大部頭給我的感受。

福萊特曾說:“最大的挑戰是創造一批小人物,能夠參與到眾多歷史大事件中。”

在“世紀三部曲”中,他極力著眼於小人物的閃光點,只把歷史當做一個帷幕,用於襯托硝煙中那些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故事。

第一部《巨人的隕落》是所有事件的前奏和鋪墊,福萊特把情感和情節都把握得穩穩當當。

我彷彿摸到自己膨脹的血管,跟著比利在礦井中摸黑求救;我彷彿敲到自己發脹的腦袋,恨不得為艾瑟爾狠狠地扇菲茨伯爵一巴掌;我彷彿看到沃爾特急躁的內心,立馬想給茉黛一個安慰的擁抱;我彷彿撞到格雷戈裡無奈的眼神,巴不得一腳踢走壞弟弟列夫;我彷彿坐在格斯的身旁,眼睜睜看著美國總統想要或不想要地阻止戰爭。

五大家族裡小人物的各種隱秘、無奈和痛心,被直勾勾地展現出來。無論他們怎麼努力,也阻擋不了一戰的大步流星。

由此引出第一部的核心主旨:世界真的很糟心,拼命推著我走向死亡,但我不甘心,我要繼續熱烈地蓬勃生長。

然而,世界不會因為小人物的勇敢而停下腳步,它不停地在裂變,繼續殘忍地撕破一代人換來的短暫和平。第二部《世界的凜冬》正式迎來了二戰。

我彷彿聽到伍迪撕心裂肺的吶喊,聞到躺在血泊中喬安妮的喘息,目睹週日早上睡眼朦朧的人們被雨幕般的炮彈驚醒,他們猶如在雨中慌亂逃跑的小動物,只是淋溼他們的不是雨滴,而是血水。

福萊特用血腥的筆墨給讀者重現“襲擊珍珠港”事件。在二戰面前,人們有很多選擇:扛起刀槍廝殺的、秘密傳遞信息的、挽起衣袖搶救的、提心吊膽研發的、鼓動唇舌拉攏人心的……每一個做出選擇的人,他們眼裡都冒著火光,噼裡啪啦的,一直蔓延到西伯利亞的那片凜冬。

因而,第二部的用意不言自來:生命在戰火中生生不息,一如那燎原的星火,一如那照亮夜空的星辰。

而當人們跳過了戰火,略過了槍聲後,迎來的竟是思想的激烈鬥爭。第三部《永恆的邊緣》講的正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那個價值觀分崩離析,不允許不同思想共存的特殊年代。

《永恆的邊緣》所描繪的那個被壓迫的社會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有異曲同工之妙:黑人被屠殺、總統被槍擊、家人被硬生生地分離;人們偷偷寫禁書、唱禁歌、在強權暴政下極力享受片刻的自由……一如書中所言:“生活如此糟糕,我不想讓自己更加糟糕。”

就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第三部,福萊特讓我看到沒有什麼比認認真真生活更重要。當讀到結尾處柏林牆被推毀,美國第一個黑人總統站上講臺時,心頭不禁一熱,潸然落淚。

我相信,那些經歷過抗爭,感受過傷痛,目睹過殘酷真相的人,此時一定會熱淚盈眶,哽咽不止。

總體來講,這三部長篇作品的主旨都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生活很糟心,但我仍喜歡它。

我相信這也是福萊特想告訴我們的道理。

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探討讀書的那些事兒。


大翎愛寫字


誰是巨人?為什麼Ta在隕落?而誰又在崛起?如果能想明白這三個問題,基本這本書就算是讀透了。

《巨人的隕落》是肯爺三部曲裡的第一部,講的是一戰前後發生在德、美、法、俄等國家的幾大家族、男女主角的成長故事,有真實的歷史、有曲折的愛情、有殘酷的現實、更有極大的閱讀價值。

第一,到底是誰是“巨人”

一本書的名字一般反應書籍核心,肯爺除了在封面大大地寫到了“巨人”以外,書裡面幾乎再也沒有提到“巨人”兩個字。很多人讀完以後估計也摸不著頭腦,到底誰才是巨人。
但如果略懂一些歷史便知道,一站前後歷史上主要國家的封建制度都被推翻了。比如俄國沙皇、德國皇帝、英國君主等相繼被推翻、退位,奧匈帝國更是直接解體為匈牙利、奧地利等很多個小國,東方古國清朝皇帝也算是在這個時間範圍內退位了。

所以,書中提到的巨人,正是傳承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第二,為什麼Ta會隕落?

歷史的車輪不緊不慢的向前流走。正如早期部落社會、奴隸制度推動了人類發展,但也逐漸被封建制度所取代一樣,封建制度也有從先進到落後的一天,當它不能很好地適應各種變革、幫助各類階層(尤其是老百姓)過得更幸福的時候,自然就會被歷史所拋棄。

肯爺在書裡也提到這點,德國皇帝和俄國沙皇因為盲目且悲哀地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顧百姓生活艱苦,堅持發動戰爭。當苦難超過了老百姓承受的極限時,推翻和推翻他們的並不是老百姓,而是歷史。

第三,誰又在崛起?

新舊更迭、天道循環。封建制度隕落,自然需要新生制度的產生。如果僅僅看這第一部曲,或許並不足以回答這個小疑問。這也是為什麼肯爺要寫“三部曲”的原因。建議繼續把後面兩部曲一起讀完,方能略有感悟。

至少在肯爺的書裡,能明確感受到兩個崛起:工人與農民的崛起,自由與正義的崛起。正是因為這些崛起,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新世界。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很不錯的歷史小說,作者採用歷史鉅變下個人和家族命運改變這一經典手法,展現了一副一戰、二戰(第二部)波瀾壯闊的畫卷,書中人物繁多,幾個主角設定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如英國德哥的老牌貴族,俄國的底層人民,美國的暴發戶,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個時代各自國家的命運。正如廣告宣傳的那樣,全書最大的賣點在於歷史事件的真實、確鑿,除了虛構的主角,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有出場並和虛構的人物產生互動,而且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這些互動中真實歷史人物的言論都是有憑有據,絕非杜撰,這就使得本書更可作為了解那段歷史的窗口。高度尊重歷史,絕不戲說誤導後世,這是國內作品最為缺乏的精神。同時本書對於時代背景的還原也是鉅細無遺,絲絲入扣,讀來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個人感覺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還有點生硬,人物形象較為單薄,第二部更為成熟和流暢,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其實巨人的隕落,含義就是貴族階級的衰落,民主的實現和普通階層的崛起。戰爭是明線,而民主的實現則是貫穿全書的暗線。作者在書中對於民主意義,通過不同國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討。讀完全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英美式的漸進的民主是持讚揚態度的。第二部,世界的凜冬,結尾很有深意,再聯繫到書中描述的兩段歷史,一戰結束,釋放了希特勒納粹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惡魔,二戰結束,誕生了斯大林這一排名第二的惡魔(當然斯大林的清洗在二戰前就開始了),人類的偏執、愚昧和瘋狂正是在不斷毀滅自身的希望,人類還有寬容和憐憫帶來希望。當然,從個體角度著眼,我們有幸生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國家,更應該珍惜這一切。


CRO0007


還可以 就是劇情安排離譜,不管遠隔重洋,還是炮火連天,兩個人總能遇到..


80後遊戲達人


聖殿春秋更好看


邊城分子


只能稱為暢銷小說,經不起時間考驗


CurelessHisMajesty


老實說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