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都是農村生活,而並非專業的農業?

樂壹先生


生活在農村的人對這種情況不難理解,現在種地的大多數是5-60的那代人,3-40的很少職業種地,都是以經商或者打工為主。畢竟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過不上好日子的。

所以,年輕人只是生活在農村,卻不以種地為生。頭條裡的三農作者大部分是3-40的年輕人,他們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居家男生


我是一名村幹部,關注頭條有幾年時間了,之前也只是在上面看看新聞,當做一個瀏覽器,閱讀工具,後來頭條上越來越多自媒體出現了,因為我們工作在農村,所以關注的也基本上都是三農領域的,挺喜歡一些源自農村的樸實的視頻,記錄了最真實的農村農業生活。農村生活最容易讓人接受,通俗易懂,專業的農業一般都是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性和技術性比較強,看起來枯燥無味,所以很多自媒體的創作者都記錄的是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專業的農業比較少。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玩頭條也有一兩年的時間,之前發的信息比較少,自去年開始,我們官塘村在我的提議之下,開始實施鄉村振興項目,我認為我們可以利用頭條以及抖音等網絡平臺去宣傳報道我們官塘村,把我們官塘村的名氣傳播出去,從而帶動我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村民農副產品的產供銷的問題。至目前為止我的粉絲量才200多一點,我試圖申請加黃V,4個問題已經通過3個,再接再厲,希望在一個月的時間能夠過,希望在通過黃V之後,能增加粉絲數量,當然了,內容持續更新也很重要,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一定會記錄我們官塘村村級工作的點點滴滴,當然了也會記錄村民以及我個人的工作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希望能給廣大的頭條朋友們帶來更加真實的農村,也願意把官塘村如何振興的過程展現在大家面前。











鄉村振興—官塘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是農村生活,而非專業的農業這個問題,我註冊的也是三農領域,我把我的想法和你分享一下,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我註冊的時候,一開始是想註冊vlog領域,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後來又覺得平時的生活太平淡,沒有能吸引人的地方,可能人們看過一次兩次,覺得沒有新意,看這個人的生活,過的還不如我呢!就不再關注你,這樣想到,我就改註冊了三農領域。

二、為什麼選擇三農領域?自己生活在農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讓城裡人看,會讓他覺得,奧,原來他們平時的生活是這樣啊!農村條件現在這麼好,有機會我也去看看;如果是農村人看了,也會讓他想,我家的這塊地也可以種這個,我家的院子也可以這樣收拾,我家今天中午也可以做這個飯吃。互相借鑑、互相學習,大家都有興趣看你拍的視頻,像現在比較出名的林區大雷,前段時間和女朋友分手了,那天的評論就達到上千條,因為很多大雷的粉絲,都在關注著大雷的日常生活,從他女朋友來,到分手,人們就像追電視劇一樣,關注著他,如果大雷天天發怎麼種木耳,你想想看,播放量有這麼高嗎?你還會追著他看嗎?


三、太專業的農業知識,都比較枯燥無味,受眾群體較小,比如如何防治大棚柿子葉子發黃?可能真正去看的只有種植柿子的人,他們也沒有時間看,大棚蔬菜生病了,專業的技術人員早就上門解決了,他不敢從百度或視頻裡找解決的辦法。人們喜歡你的視頻,願意看你拍的視頻,是想著輕鬆一下,不是來聽你說教的,更多的人關注的是你生活的樣子,像林區大雷,你看著他賣榛子、賣大米、賣蜂蜜、賣木耳,你不可能關注他,大米是怎麼樣從一棵小苗到秋天收貨這個過程,可能視頻裡會一帶而過,人們更注重農村生活的另一面。


不知我的說法對不對?請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靜雲的小院生活


為什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都是農村生活,而非專業的農業?

 

 

頭條作為自媒體,要求寫作,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對於農村、農民、農業具有比較深刻認識的人來寫做;其次寫作需要語言能力、邏輯性,把一個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對於一般農民有較大的難度。要做好頭條,硬件要求也得有電腦、手機,這些對於農民有一定門檻,不應每家都有這些設備。

農業的範疇較大,我國目前農業是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家庭農場迅速發展,以及廣大的農村剩餘較大年齡的農民為主體的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家庭農場往往不一定是單一的種養殖或者農機等合作社,他們生產、銷售、還有的部分經營農資,都可以自己或者委託他人建立頭條號等宣傳自己、宣傳產品,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一般農民在這方面需求小得多。專業做農業的人還有返鄉創業者,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開始做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事情,可以說是他們最懂農業,有人不願意分享他們的實踐真知,當然有的人願意,又怕分享出來許多人不理解、不接受,乾脆不分享。

農村生活大家較為熟知,俗話說,向前推三代,許多人都是農民出身,或者都有農村的生活經歷,加之我國本身是一個農耕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文化傳承中較大成分為農耕文化。

其次農耕文化、農村生活容易喚起人們的記憶,讓人非常親近,拉近了讀者和樓主距離。第三許多作為農業行業自媒體的人,現在不是農村人,是曾經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裡人,現在已經不是很熟悉農村和農業了,更不知道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農業設計的面很寬,從種養殖技術、儲存與加工、農產品包裝與運輸、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村電子商務,農業項目規劃、農業項目資金申請、農產品質量技術提升等等誰又是全才和通才呢?

     











老楊說農


您好,農村媽媽很高興為您解答!

{為什麼頭條裡的三農領域大多數為農村生活,而非專業的農業}這個問題,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考慮能不能持續輸出。

三農領域可寫可拍的東西是很廣泛的,可以記錄農村生活瑣事,可以講授種植技術,也可以是其他方面,但為什麼大多數人會選擇農村生活呢?很明顯,農村生活可拍的東西非常多,因為農村人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有東西可以拍,所以記錄農村生活能保證作品持續輸出。而專業農業一類視頻就不好保證持續輸出了。

其次,考慮拍攝難度問題。像專業農業種植技術介紹一類的視頻,拍攝起來比較難,雖然農村人種了一輩子地,但是有很多人往往只會種植不會講授,講不出來怎麼能拍好視頻呢?就算會講授,也大多數只是千篇一律,很難有創新之處,拍攝大家都會的東西還會有人看嗎?而記錄農村生活就不一樣了,這個只需要拍出來最真實的一面就行了,不需要進入深一層次的挖掘與分析,每一家每一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拍攝起來比較簡單,更容易上手!

最後,考慮興趣與受眾人群。與農村生活相比,專業農業受眾人群就比較小了,因為大家都是農民,種植莊稼這方面水平都差不多,除非你在農業上有創新之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方法,否則很難吸引人去關注你。而記錄農村生活記錄新鮮事則比較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農村媽媽美好時光


要根據年齡嗎八零九零後只是生長在農村,好多隻是在上學的多少幫家裡幹過一點怎麼算專業農民嗎,戶籍在農村而以基本上十五六歲出去務工,長期不在農村生活種地的專業知識少知又少,一班專業農民都在四十到七十歲之間,這一輩人做種植時間久專業知識豐富,以後苦的也是八零以後的人上班工資低基本上沒有存款上有老下有小,回農村又不會種地,敢問出處在何處迷茫混天度日是大多人的想法因為現實改變比什麼難


顧世人家


這位條友問的不錯,為什麼做三農的都是農村的,而並非是專業的。我來說說我的理解,

個人認為三農其實就是記錄農村的生活,記錄農民的早出晚歸,農民一天最多的工作是什麼呢?無非就是跟農作物打交道。什麼田裡的莊稼,地裡的水果等等。要想把這種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估計也只有農村的人才發揮到極點,因為這是他們最真實的樣子。

如果你讓一個非農村的專業者,去表達農村它原有狀態,它往往會缺少一種真實感,雖然很多農民一輩子只懂得種植收割,但他們勞做的樣子,真的很美,因為他們是一群最樸實,最勤勞的人。










GL小飛飛


我是農村潘先森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首先我們要了解三農,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頭條號三農領域創作者很多拍的視頻可能不是針對農民技術方面的視頻,這個其實可以理解因為畢竟這群他們不是全能型人才或者說是專業性的。他們真實生活在農村,更多的展現現在的農村面貌,現在的農民生活,農村不同地方的習俗。我關注三農作者比較多,因為我就是一農民,看到他們的視頻感覺親切。就像拍自己身邊事物,他們的作品可以把農村的土特產推銷出去給農民增加收入,又能喚醒更多的力量回農村做建設和創業。

雖然他們不能夠給大家專業技術指導,可他們為讓更多人瞭解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也在貢獻他們的力量。





農村潘先森


我是米吉農家,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三農包含了農,林,牧,漁,幾個方面。

三農並不只限於專業的農業,因為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們各有各的特長,有會養殖的,有會種植的,三農人也需要有個人的人社,這樣才能讓你更能瞭解這個三農人,所以三農人會通過日常的農村生活讓讀者瞭解三農人的特點。

通過日常的農村生活展示,讓觀眾更能體會到農村,農業的發展,讓更多人瞭解農業,知道自己吃的大米,水果等農產品,都是怎樣種植,採收的。農民養殖的動物是怎樣從小一點點養大的,更直觀易懂,比起專業農業知識的講解大眾更傾向於農村生活中的體現。

所以總體來說通過農村生活來展現農,林,牧,漁的技術比較受大眾的喜愛!





米吉農家


1)本人專業農業園藝23年,生活工作就在自己租賃的田地中,孩子讀書在市裡,過週末特別喜歡回田地。

2)非常喜歡學習的人才會經常關注頭條裡面的三農問題。

3)所以有不夠專業的人經常上頭條三農蹭熱度,特別專業人士工作時間遠遠大於上頭條時間。所以水平深淺不一給您帶來錯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