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蒿里行》究竟是想表達些什麼?

點擊瞭解更多,古詩詞書籍限時優惠進行中

對於曹操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歷史上的曹操不僅茬架和權術厲害,他的文學造詣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建安時期三曹和建安七子對於當時的文學界影響頗深。那麼曹操的這首《蒿里行》究竟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呢,就讓咱們來揭開歷史的迷霧,探究一二吧。

曹操的《蒿里行》究竟是想表達些什麼?

蒿里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看完了詩作,我們先來說一說這首詩究竟是寫的什麼時期的事情,話說在公元189年(東漢中平六年),曹操獨自率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了董卓部將徐榮,兵敗。不久,討伐董卓的聯軍由於各自爭勢奪利,四分五裂,開始互相殘殺,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此詩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曹操的《蒿里行》究竟是想表達些什麼?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漢末的實錄,是一首反映現實的史詩。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關東各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今安徽壽縣)稱帝這八九年間的重大紛繁的歷史事變和社會面貌。重點寫各路軍閥以討伐董卓為名而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形成新的割據局面,從而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開篇'由義而動'到自相殘殺的記敘,表現了詩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雖然沒打過但是政治洞察力還是有的),對上層軍閥的內訌以及對下層將士、百姓痛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曹操的《蒿里行》究竟是想表達些什麼?

綜上所述,這首《蒿里行》其實並非是像大家所想的一樣,著重描寫曹操領兵打仗的故事,而是反應了當時的一個時代的混亂的現實。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

您明白了嗎,如果喜歡小編的文字,記得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