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貫徹華夷觀念,自詡為“神經病”的國學泰斗章太炎


一生貫徹華夷觀念,自詡為“神經病”的國學泰斗章太炎

章太炎一生狂狷,收穫稱號無數:“國學界之泰斗”、“鼓吹革命之大文豪”、“革命家之鉅子”、“近代民族主義偉人”、“學術宗師”、“民國偉人”、“狂生”、“名士”、“異端”、“在野黨領袖”、“學閥”、“反動分子”、“神經病”、“章瘋子”……

如此眾多的標籤中,“神經病”乃章太炎自取,“章瘋子”之謂則伴隨了他一生。

章太炎於1869年1月12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餘杭縣東鄉倉前鎮一個末落的書香門第。章太炎本名章炳麟,因欽慕顧炎武之學問人格,才改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義薰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於滿清的異族統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並在後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

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關注經、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此後幾年陸續完成《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與康、梁通信。1897年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不滿康有為倡言建立孔教,自稱“教主”,遭康氏門徒麥孟華等人的圍攻毆打,憤而離瀘返杭。此後與較為穩健的“中體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陳虯等人相往來,創辦“興浙會”,為《實學報》和《譯書公會報》撰稿。

一生貫徹華夷觀念,自詡為“神經病”的國學泰斗章太炎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張之洞邀請,赴武昌籌辦《正學報》,不到一月即離去。七月,在滬任《昌言報》主筆。戊戌政變後,章太炎因參加維新運動被清廷通緝,遂攜家避難臺灣,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並與孫中山相識。不久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

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併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蘇報案”。1906年出獄後赴日本參加同盟會,主辦《民報》,成立國學講習會。清政府下令預備立憲。梁啟超在《新民叢報》鼓吹立憲,反對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報》撰文予以批駁。由此展開了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撰有《中華民國解》,為“中華民國”國號的創始者。

後因《民報》問題與孫中山、汪精衛、黃興等發生矛盾,乃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鉅製,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誌》,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1911年辛亥革命後,章太炎回到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並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是年冬又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一生貫徹華夷觀念,自詡為“神經病”的國學泰斗章太炎

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章覺察袁世凱包藏禍心,於1913年8月進京討袁。袁不見,章乃以大勳章作扇墜,至新華門大罵,遂遭袁氏囚禁,關押在龍泉寺。被袁世凱囚禁時期,猶為吳承仕等人講學不輟,後集為《菿漢微言》。此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又集其著作為《章氏叢書》,先後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圖書館出版鉛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章恢復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主張表示反對。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但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採取不合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曾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

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並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主張迴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一生貫徹華夷觀念,自詡為“神經病”的國學泰斗章太炎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竇癌於蘇州錦帆路寓所病逝。時值抗戰前夕,章太炎遺言:若有外族入主中華,我後世子孫永世不可奉其官祿。

章太炎一生經歷了戊戌維新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歷史時期,走過曲折的道路,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

章門弟子眾多,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衣缽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已經有所轉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

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年)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症,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餘,反之正則’的盛業。”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1922年)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