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關羽真的攻下了樊城,蜀漢是不是就可以實現伐魏吞吳的目標,繼而一統天下?

路燈下的我


回答是絕對不可能!關羽以半個荊州的力量,去攻伐據天下之半的強魏,他就算攻下了樊城,也已是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因為樊城真不是那麼好攻的,城內有曹仁,還有個沉了自己坐馬與士卒明誓共存亡的奮威將軍滿寵,戰爭戰鬥經驗,比關羽只多不少。外有徐晃、趙儼等大軍,以及後續增援來的北軍十二營,諸人統是當世良將名臣,與天下精銳之兵。還有個半路上急趕來的,能以“八百破十萬”的合肥張遼部,又有連諸葛亮都稱之為“用兵如孫吳”的曹操,親自坐鎮摩陂總督各軍~關羽在此情況下,想要攻克樊城,除非大江倒流,再發個大水淹了曹操的大軍~

事實上,東吳還沒有偷襲荊州,徐晃就統率諸營出擊,破了關羽所築長壘,並與關羽親率的五千步騎交戰,一役擊敗了關羽~事見三囯志.徐晃傳。曹操戰後贊徐晃,吾用兵二十年來僅所見也~

所以,關羽絕不可能攻下樊城!他擊潰於禁龐德等七軍,那真是靠了漢水暴漲與地形之利。

最後。

退一萬步講,如果關羽真能趁曹操大軍來援之前,攻破了樊城。那麼,他將會受到曹操發舉國之兵來反攻的壓力,他打得過曹操嗎?打得過,在徐州時就不會為曹操所擒了。

所以,還伐魏吞吳.一統天下什麼的,想多別想了!吳國,江東甲兵之利,也不是那麼好吞的。


風去了無痕D


先拋出觀點。

如果關羽攻下樊城,那就將成為三國之間破局的關鍵之戰。蜀漢能一戰滅魏不敢說,但必然會一躍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存在。

那麼根據公元219年的局勢來看。

襄陽郡位於南陽郡與關羽所佔南郡之中,整個襄樊之戰基本上就發生在襄陽郡之中。

如果關羽攻下樊城,那就意味曹魏在荊州的防線消失,主將曹仁極大可以會自殺。如此一來,襄樊震動,整個襄陽郡就會是關羽囊中之物。

非但如此,襄陽郡一旦陷落,那與之毗鄰的南陽郡就會直接暴露在關羽的兵鋒下。如果南陽上下軍民一心,拼死抵抗關羽,那或許還能堅守陣地。畢竟南陽郡還有重鎮宛城,扼守住荊州進入中原的要道。

但關羽水淹七軍之際,荊州刺史、南鄉太守都已經投降了關羽,再加上孫狼等人的叛亂造反,南陽地區早就已經是混亂不堪。而此時關羽初下樊城,兵鋒正盛,再加上擒于禁、斬龐德、下樊城,殺曹仁的威名,南陽地區肯定是不堪一擊,望風而降,整個南陽舊地就會成為關羽的囊中之物。

至此。

關羽就已經成功了。

因為原本的荊襄七郡之中,只有南陽郡深入中原腹地。往北可進逼洛陽,威脅關中;往東可攻入豫州,劍指許昌。要知道,南陽郡的東北端就是如今的平頂山市,而平頂山到許昌的距離有多近,相信很多小夥伴不用我多說了吧。

所以說,在關羽踏入宛城,拿下南陽郡的那一刻,曹魏集團就只剩下了兩個選擇。

第一,遷都,很大可能性是遷都到冀州的鄴城。

第二,決戰,集中所有可調動的兵力,全力奪回南陽,將關羽逼退。

那麼問題就又來了。

曹仁的襄樊守軍, 于禁的三萬大軍都已經交代在關羽手裡了,整個襄樊周圍的魏軍都有如驚弓之鳥,聞關羽之名而變色,這仗還怎麼打?

有人或許會說,還有徐晃的援軍呢?

但要明白,當時徐晃的援軍是在樊城未失的情況下派出的,並且還是在與東吳聯合的情況下。如今不但樊城失了,連宛城都失了,再派援軍還有什麼用?只能遷都!

那麼既然選擇遷都,就要面臨著一個問題。

一旦遷都,曹魏軍心會更加不穩,戰鬥力會更加打折扣。

而事情到了這一步,再靠關羽一個人力量就有些不夠了。

因為在南陽郡的邊上,還有著虎視眈眈的江夏郡,那可是孫權的地盤。關羽再往前打,很可能就會讓歷史重演。

這個時候蜀漢需要做的,就是讓馬超去收復涼州,諸葛亮親臨大軍進攻關中。只要關中一破,那整個司隸校尉部都將是蜀漢囊中之物。蜀漢在西北的地盤也就連城一片了。

到這裡,蜀漢集團拿下涼州、關中、襄樊、南陽,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此時蜀漢要做的,就是消化地盤,靜待天下有變。

那麼到了第二年,公元220年,曹操一死,曹魏政權更加動盪。

這個時候蜀漢再出兵進攻幷州、兗州、豫州,如果順利的話,那半個天下就握在蜀漢的手中了。當然,此時的孫權肯定會與曹魏聯合。

到那時,蜀漢佔天下之西,曹孫佔天下之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曹孫滅亡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當然了,這一切都是理想的情況下。在真實的歷史中,雖知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關羽拿下樊城,確實對北伐有促進意義,但這才哪到哪啊?拿下一個小小樊城,就開始做白日夢了?

如果關羽能拿下襄樊,那麼劉備的漢中和荊州兩大戰區就完全打通了。從內部聯絡和繼續北伐的角度來說,意義重大。

一則,劉備全據漢水,漢中和荊州的糧草兵員都可以走水運,不用再像之前那樣要從益州腹地走長江到荊州。

二則,從襄樊北上,北伐難度大大降低,比如後勤負擔會大大降低。

三則,曹魏丟掉襄樊後,南陽無險可守,曹操如果想擋住關羽,只能在南陽北部的伏牛山設置防防。這樣一來,南陽盆地這個產糧區也會淪陷,落到劉備手上。(過了伏牛山就是漢獻帝所在的許昌,這也是曹操為什麼要考慮遷都的原因)

假設,劉備能多活幾年,並且他不犯錯。以隆中對策略,蜀漢兩路出兵北上,借涼州軍閥張進、黃華等人叛亂之機,或許還真能取得不錯的戰果。比如拿下關中!



但是,你以為這樣就能一統天下了麼?怎麼可能呢?如果直接把孫權忽略了,還怎麼可能北伐成功?

能否北伐的關鍵——孫權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守荊州。後來,因益州戰事吃緊,劉備召諸葛亮、張飛等人入川,把關羽單獨留在了荊州。

在此後的幾年中,跟東吳大都督扯皮,就成了關羽的主要工作。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反覆討要荊州呢?難道說他這人小心眼,見不得自己吃虧麼?

當然不是了,在政治家眼裡沒有對錯,只有利弊。他之前借荊州給劉備,是因為劉備有利用價值,可以替他擋曹操。但是他對劉備的利用也是有底線的——就是劉備的實力不能超過他。

如若不然,劉備會吞掉他!因此,孫權時刻在關注劉備的發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終於得到益州,實力基本和孫權持平。

很顯然,劉備觸到了孫權的底線!於是孫權馬上便來跟劉備討要荊州,目的就是要保持對劉備的實力優勢。(不一定要佔優,起碼要保持均勢)

但劉備答覆孫權的是,說等他取了涼州之後就歸還荊州。孫權一看劉備的這副嘴臉,就知道劉備乃一正宗老賴,根本就沒想還。若是讓他取了涼州,坐擁兩州半之地,他哪裡還是劉備的對手?到時候劉備不還,他能奈劉備何?

於是,孫權直接就令呂蒙帶兵強取。關羽沒想到孫權會一言不合就動刀子,應對預案明顯不足,荊州被呂蒙輕輕鬆鬆就襲取了大片地方。

丟了大片土地,劉備自然要去奪回。雙方開戰後,劉備親率五萬士卒順江而下,前來爭奪荊州。但無奈時局變動,此時曹操正好收降了張魯,有進軍川中之意。劉備無法兩面作戰,只好收縮陣地,和孫權媾和。

最後,孫劉雙方協定: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屬孫權,以西屬劉備。



這次事件後,孫、劉雙方實際上已經撕破臉皮了。在孫權眼裡,只要劉備再動,他就要吞併整個荊州。因為如今的劉備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士卒僅萬餘人,必須要依附他才能混生活的破落戶了。劉備隨便一個舉動,都能破壞他跟自己的實力均衡。

公元217年,魯肅去世,東吳內部最大的聯盟支持者不復存在。鷹派代表呂蒙繼任東吳大都督,他與關羽齷齪不斷,孫劉兩家的的關係更是每況愈下。雙方僅僅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和平了。

面對此時的東吳,關羽更加戒備,絲毫不敢掉以輕心。但是,關羽不能只盯著東吳。在防備著呂蒙的情況下,關羽也一直關注著北方的動靜。因為北伐中原,替大哥奪江山才是他的正經工作。

時間來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的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劉備爭奪漢中,曹操勢力範圍內的南陽等地發生叛亂,叛軍積極聯繫關羽。藉此機會,關羽揮師北上,直取襄陽。

關羽此行極為順利。趁著漢水暴漲,關羽大敗於禁所部,進而將曹仁圍在了樊城。據史書記載,關羽此戰,“威震華夏”。

這時候,曹操在哪裡呢? 他在洛陽。但是以當時的形勢,他根本就無法去救曹仁。因為他還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問題得討論:是否要遷都以躲避關羽的攻擊。

戰局到此,一切對關羽來說都十分順利。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孫權怎麼看劉備和關羽取得的戰績?

很顯然,孫權恨得是牙癢癢!先奪漢中,現在又想奪襄樊,逼得曹操都想遷都。此時的劉備在孫權眼裡,已經不再是盟友,而是比曹操更可怕的敵人!

因為曹操在北方,打江東很難。但是如果讓劉備連通了益州和荊州,到時候他順著漢江打自己,豈不是順手拈來?



於是,孫權在關鍵時刻反水了。他先是派使者向曹操請降,接著派兵偷襲荊州,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誠意。

他這麼幹的目的,並非他是攪屎棍性格,而是他想要保持與劉備的實力均勢。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說的有點多了,做個總結吧。

其實,諸葛亮的《隆重對》並沒錯:“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都是北伐的必要條件。

但問題是,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把北伐能否成功的重點放在了“內修政理”和“天下有變”上,而忽視了“外結好孫權”這個能否北伐成功的關鍵條件。

在劉備眼裡,孫權是定量,而不是變量。他以為孫權是個傻子,會傻乎乎的看著他慢慢的做大做強,給他的霸業做嫁衣。

然而,孫權怎麼可能那麼白痴?他可是一直盯著荊州的呢,並把荊州作為平衡孫劉實力的砝碼。


所以說,劉備能不能北伐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曹操,而在於孫權。如果孫權一心一意的要跟劉備保持實力均勢,劉備根本連北伐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連機會都沒有,那還談什麼一統天下?

而如果讓劉備一邊打曹操,一邊跟孫權五五分賬,劉備又不願意。他又不是冤大頭,憑什麼跟孫權分紅利?

說到底,劉備的敵人不止曹操一人,孫權也是他的敵人。要如何平衡與孫權的關係,才是能否北伐的關鍵。


Mer86



眾所周知,關羽在放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許多人認為如果在這之後,關羽並沒有在後方,也就是荊州出現問題其實就有可能攻取襄樊,一統天下。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先要做出一些假設:先假設江東沒有在荊州地域捅關羽的刀子,關羽軍隊裡糧草充足,而且前期關羽和江東聯姻,很給孫權面子。而且曹操的使臣沒說通孫權攻打荊州。只有這樣,關羽才能拿下襄樊之地,如果以上條件缺失了一部分,攻打這一地域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

作完假設之後,今天就以《三國演義》為範本,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如果關羽取得襄樊之地,能否幫助蜀漢一統天下。其一,襄樊之地地理位置以及其戰略意義。其二,取得這一地域之後曹魏和蜀漢實力對比。其三,江東地區的險要程度。


首先,先了解一下襄樊之地的要衝地位。

襄樊之地自古以來就是要害之地,古人云:“南船北馬、七省通衢“,其地理位置西連川陝,東接江漢,南達湘粵,北通中原。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演義當中,諸葛亮之所以要去兵出祁山,襄樊之地被曹操控制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一下地圖,襄陽和樊城分別位於漢水東西兩岸,其間有水道連通,故而為一體。當時如果關羽那些襄樊,對於曹魏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曹魏的防線主要就是在漢水一線,如果關羽攻破這條防線,曹操的腹地就直接暴露在了關羽的兵鋒之下了。據《三國演義》原文描述在得知關羽包圍襄樊之地後,曹操對群臣說:

某素知雲長智勇蓋世,今據荊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都以避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關羽佔穩了襄樊之地,曹操的漢水防線就宣告破滅,而其腹地大開,不得不離開大本營。從此也就可以看出襄樊之地的重要的地理地位了。

其次再來看一看魏國和蜀國在襄樊之戰後,假如蜀國佔據此地,雙方的實力對比。

曹操勢力必然把中心向北遷移,從地圖上來看,宛城兵馬沒有多少,肯定是要丟了。宛城是通往西都長安的關口,只要能佔據宛城,便擁有了威脅長安的可能。而且如果蜀漢軍隊足夠激進,許昌也會在第一時間被威脅。


與此同時,漢中一線的曹魏軍隊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以諸葛亮在演義當中的才能,必然能夠攻入關中地區。從此來看,曹魏勢力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盤都要被蜀漢攻打下來,可以說是傷筋動骨,牽一髮而動全身了。

蜀漢在僅僅佔據益州一地,尚且可以和曹魏勢力打的有來有回,若是突破漢水防線,從而佔據襄樊,宛城,關中等地區。可以說這恢復漢室的願望離實現又近了大大的一步。而最後曹魏勢力也沒法逃脫一個滅亡的下場。


最後再來說一說江東之地的險要程度。

前文已經說過,如果蜀漢攻佔襄樊之地。相當於在曹魏勢力上面開了個口子,完全有能力滅了曹魏。那此時就天下之大,只剩下東吳西蜀兩大勢力了。

當然了,西蜀滅曹魏這個過程當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江東軍隊也必然會跟著混一口飯吃,佔據原本屬於曹魏勢力的一部分地區。這裡就不做詳細的分析和解讀了。此處西蜀和東吳的對決,是假設西蜀佔據曹魏勢力的所有地盤,天下三分被西蜀勢力佔據其二,進攻江東地區。以此來分析江東之地的險要。


其實,就算是佔據了曹魏勢力的原本地盤,要想攻佔江東也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持久戰。江東地區第一道防線就是長江,東吳水師的大名想必已經不必多說。當年曹魏勢力在面對東吳的水師,就在赤壁之戰當中被殺得丟盔卸甲。可以說佔據了長江天險的東吳勢力,想要拿下,除非你的水師比人家厲害,要不然根本就沒戲。

這從晉國滅亡吳國的過程可以看出,孫皓為人殘暴,大好喜功,可以說是亡國昏君。可是就算是面對這樣的對手,西晉伐吳還是拖延了好多年,由此也能夠佐證江東之地的險要了。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你又怎麼看呢?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建安二十年(219)劉備漢中大勝的同時,關羽也率荊州之兵北上,圍攻襄樊。當然最終的結局是關羽兵敗身亡。

我們再看這個問題:假如關羽攻下樊城,蜀漢是不是可以實現伐魏吞吳的目標,繼而一統天下。

我們先了解幾個情況:

1襄樊的地理位置及戰略意義:襄樊扼南北咽喉,是曹魏重點防禦重鎮,關羽一旦拿下襄樊,就進入平原地區,北方將再無天險可守。

2關羽北伐的目的:關羽北上是沒有得到劉備認可的(當然也沒反對),就算默認吧,就說明關羽此舉是符合劉備團隊的戰略思想的。那就是攻取襄樊,打通荊、益通道(在這之前的劉封、孟達已經奪取了東三郡)關羽一旦拿下襄樊,就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策的“跨有荊益”,為之後的全面北伐做準備。

3當下的形勢:當下的形勢就是三分天下,荊州位於長江中上游,荊州勢力隨時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同時荊州也是東吳一直想要奪取的戰略要地。所以一旦荊州兵有動向(荊州兵若北上,東吳就可能偷襲。荊州兵若東下,曹魏就可能偷襲)所以荊州兵是不能輕舉妄動的。

通過上面三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襄樊對曹魏很重要--防禦肯定堅固,荊州位置很尷尬,關羽北上襄樊其實很困難(前線會面臨敵人頑強的抵抗,後防線隨時會有威脅)而關羽僅僅只是一隻偏師,戰局對關羽其實很不樂觀。

所以這個假設題的難度很大。如果非要強行假設關羽拿下了襄樊的話,我們再看:

拿下襄樊的蜀漢已經打通了荊、益通道,接下來劉備肯定會安排諸葛亮坐鎮成都(諸葛亮完全有能力坐鎮中央穩定後放)然後劉備會著手準備北伐事宜。

外交方面劉備會鞏固一下和東吳的友好關係。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接下來劉備會開始存糧,大批糧草會運往荊州存放。

丟了襄樊的曹魏定會反攻,大批益州軍會調往荊州,不管是抵禦魏軍還是日後全面北伐都需要這麼做。

就算劉備做好了一切準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蜀漢的實力與魏國差距太大,一口氣吃掉魏國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循序漸進,還得相約孫吳從華東南配合同時出兵【人家東吳憑什麼配合你,眼看劉備做大做強,東吳還大力支持配合--根本不可能。而且曹魏的實力也不是劉備能夠逐步蠶食的】

所以,這道題,我自己回答得都覺得不可能。而且三國時期的曹孫劉還有一個共同隱藏敵人--那就是士族階級【士族階級在當時才是真正的大勢,即使在政治上打壓了士族階級,但都不可能通過軍事力量根除的】

好了,不談了。末將以為這道題不可能。在士族階級被完全清理洗牌之前,寒門軍閥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左將軍


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曹操被嚇得要趕快遷都到黃河以北以避關羽。當時的形勢確實對蜀漢非常的有利,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當年諸葛亮提出的北伐定中原並且一統天下的目標,但實際上卻遠遠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關羽打下了樊城之後應該還可以攻下襄陽,這樣就以佔領後世東吳一直無法佔領的整個荊州。並且可以以襄陽南陽為基地進行北伐,而曹操在經歷漢中失敗之後,又在經歷襄陽樊城的失敗,所謂是接連遭受重大打擊,所以遷都以避關羽是可以理解的。我覺得人們根據這一點就認為蜀漢能夠統一天下,那恐怕把統一天下看得過於簡單了。



因為曹操當時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幾乎處於快要死的狀態了。在接連受到打擊的時候,本能的想到躲避,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劉備出漢中,東吳出合肥徐州,而關羽從襄陽北伐,確實能夠對曹操形成巨大的威脅。因為曹操連番接受失敗之後,當時的實力無法應付多方的攻擊,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選擇遷都到黃河以北。



曹操遷都的黃河以北,並不是說完全丟掉南邊的地盤,而是以北邊為基地,伺機反攻而已。因為南方的軍隊沒有多少戰馬,所以在中原地帶絕對不是以騎兵為主的北方軍隊的對手,這在後世的幾百年戰爭中都有所證明。而東吳這個時候對蜀漢捅刀子,最終導致關羽功虧一簣,也只能說明雙方之間實際上是有矛盾的,不能做到同心協力去打曹操。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很容易地擊敗了關羽,最終也不用遷都了。劉備非常惱火,最後為了為關羽報仇又打東吳,這樣統一天下就更沒有可能了。


天龍論史


我認為不能,憑關羽的能力和實力不能。即使能攻下襄樊也只是一時,並不能伐魏吞吳。關羽據守的荊州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據晉書地理志人口大概有六十萬。因為公元280年晉滅吳後統計人口。而東吳投降戶籍人口有兩百三十萬,公元241年東吳統計人口是兩百四十萬。所以推測公元219年關羽所據荊州有六十萬人,軍隊六萬左右。關羽北伐的軍隊應該是三萬左右。呂蒙裝病後,關羽又從荊州抽調軍隊北上,應該不下一萬。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軍北伐,這時東吳也在進攻合肥。三國志: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當時揚州刺史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講:這裡根本不用擔心,我擔心的是荊州方向。現在江水開始暴漲。關羽要是乘利率精銳進攻,必將大患。關羽果然乘利進攻襄樊。當時徵南將軍曹仁守樊城,平狄將軍呂常守襄陽,各數千人。平寇將軍徐晃駐屯宛城。早在公元218年十月時宛城守將侯音等反叛,南結關羽。反叛原因是苦於徭役,應該是漢中之戰。曹操率大軍返回長安,八月派左將軍于禁率七軍救援襄樊。于禁所部七軍跟立義將軍龐德率軍屯樊城十里外。這時天降大雨,漢水暴漲。關羽率軍乘船進攻,于禁龐德全軍覆沒。光俘虜的魏軍就有三萬多,除龐德不願降外其餘降軍均送回江陵。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降關羽。關羽於是圍攻襄樊兩城,當時樊城城牆已經讓大水泡著。三國志: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洶懼。當時城中守將皆勸徵南將軍曹仁趕緊坐船跑路。當時汝南太守滿龐反對講:現在許昌以南已經開始混亂,關羽之所不敢向前進攻,是怕我們牽制他的後方。如果我們跑了,許昌以南就會讓關羽佔據。曹仁於是跟眾將盟誓堅守。曹仁進攻雖然不能稱讚,但堅守足以稱為名將。當年就憑數千人堅守江陵,擋住周瑜數萬人一年。



九月平寇將軍徐晃、議郎趙儼率軍救援襄樊。但因兵力不夠並沒有行動,當時諸將皆勸速救襄樊。趙儼認為現在去救並不明智,加上水勢
暴漲不利。我們人馬又少,不如前軍向前佯攻關羽圍城軍隊。城中知道援軍到達,上下必然齊心堅守。而魏王派來的援軍應該十天內能到達,那時我們再全力援救。曹操之前也告訴徐晃一定要等到援軍再救援。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曹操前後遣殷署、朱蓋等率十二營軍隊支援徐晃。這時魏諷、劉偉、張泉、王粲的兩個兒子、宋忠的兒子等人密謀襲擊曹操的大本營鄴城。有人認為是在響應關羽。因陳禕向曹丕告密而失敗了。十月洛陽周圍地區的群盜紛紛響應關羽。群盜一般是指造反的老百姓。三國志: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梁在司隸州三川郡,洛陽城也在這個郡。郟、陸在司隸州弘農郡。他們造反的原因是因為苦於徭役,跟南陽郡侯音造反原因是一樣的。三國志: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曹操跟部下商議準備遷都以避鋒芒。我認為曹操是擔心許昌有變。必竟公元218年吉本、耿紀、韋晃、金禕、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許昌丞相府營。三輔決錄: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司馬懿等人認為關羽只是藉助水勢,並非以戰而勝。而且關羽勝利,東吳必然有所行動。



十月徐晃得到援軍後進攻,關羽率軍渡過漢水跟徐晃交戰,敗退回襄樊。但荊州水軍佔據漢水,徐晃暫時還不能救援襄樊。三國志: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孫權在此時上書稱臣請求討羽自效。當時曹操的大軍還在長安正往洛陽,準備親自征討關羽。又要防範涼州顏俊、張掖、鸞、黃華、麴演等,關中的許攸。洛陽周圍又有梁、郟、陸渾群盜,鄴城又發生了叛變,又怕許都有人舉事。因為東吳稱臣要偷襲荊州,曹操才敢抽調了東線豫、兗、徐、淮南防吳的大軍支援襄樊。三國志: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張遼)及諸軍悉還救仁。曹操還召了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前去救援襄樊。三國志:詔書召潛(裴潛)及豫州刺史呂貢等。即使東吳不偷襲荊州,關羽進不能破襄樊。等到援軍齊集,關羽還是要敗的。即使關羽攻破襄樊,請問還能打敗曹操親率的主力和張遼、裴潛、呂貢的援軍嗎?徐晃這支援軍都未能攻敗。



益州方向劉備他們不知道在幹嘛,史書一片空白。魏吳都在關注這場戰爭,劉備居然豪無動靜。我只能理解為劉備正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中。如果劉備有反應的話,有三個選擇。一是從漢中順漢水直達襄陽,支援關羽攻打襄樊。二是從江州順長江直達江陵,再北上。既可威攝東吳。三是率軍出秦川。我認為兩路進軍荊州比較好。一路順漢水,一路順長江。益州的糧草器械都可順漢水、長江船行。但是蜀漢要是同意跟魏吳為敵是很危險了。當時雖然三分,但按人口比是1:1:3。以1打4,蜀漢根本不能實現伐魏吞吳。何況益州剛剛經歷了兩年爭奪漢中之戰,雖勝但已力竭。東吳的態度尤為重要。但孫權要荊州,劉備也不可能把荊州給他。



關羽如果趁勝回防荊州,那日後還有機會。關羽在水淹七軍後就應該回防。繼續攻打襄樊,是畫蛇添足。回防有兩大好處:一是東吳不敢輕舉妄動。東吳打荊州不是一天兩天了。曹軍遭受重創也是不敢追擊。二保持襄樊戰爭的勝利果實。斬殺曹軍數目不詳,但于禁七軍俘虜三萬人是最重要的勝利果實。三國最缺的就是人口,何況這些都是壯丁。但是關羽不滿足繼續進攻襄樊。光俘虜就三萬人,在三國戰史上算得上是重大勝利了。這是自赤壁之戰後,所取得的戰績。關羽在得知東吳偷襲荊州的消息後,並沒有立馬回防。就是不想放棄大好局面。當得知江陵、公安失守才率軍回援。曹孫兩方都認為會有一場大戰,但實際上並沒有。因呂蒙的政治工作,荊州將士都拋棄關羽投降了。關羽只得率殘部敗走麥城。然後偽降跑路時,剩下將士又拋棄關羽投降東吳。關羽只剩下十餘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小鴻哥


如果關羽順利攻下樊城,那麼蜀漢方面的戰線就會向前推進一大步,防禦前線就從江陵向前推進到了樊城,同時,因為孟達已經攻佔了上庸,也就打通了漢中和荊州之間的聯繫,戰略上進可攻退可守,就會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且,以樊城為基地,可以隨時進入南陽盆地,進攻宛城,向北威脅洛陽,向東威脅許都,對曹魏的威脅就會突然大幅增加。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還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始終對劉表很忌憚,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劉表始終控制著襄陽和樊城,並且控制著新野,等於勢力已經延伸進入了南陽盆地,對許都的威脅比較大。所以,袁紹和劉表結盟,共同對付曹操。而曹操在官渡之戰後,進攻冀州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即就轉向進攻劉表,只是因為袁譚被袁尚進攻,向曹操求救,曹操才放棄了南征劉表,轉兵北上。

不過,在東漢時期,南陽本來就是全國比較富庶的地區,也在荊州刺史部轄內,劉表到荊州擔任刺史後,也駐節襄陽。劉備投奔劉表之後,也曾多次建議劉表趁著曹操北上進攻袁譚袁尚的時機,偷襲許都。而劉表將劉備一開始安排在新野,後來轉到樊城,都是將劉備安排在抗曹的第一線。只是劉表一方面忙於平定長沙的張羨之亂,一方面受制於東西兩邊劉璋和孫吳勢力的威脅,才沒有按照劉備的建議,出兵偷襲許都。

而在赤壁之戰後,荊州首先被分為了三部分,東部的江夏被孫吳佔據,北邊的南陽郡被曹魏佔領,劉備所佔領的只是江陵、公安、宜都以及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並不是東漢時期荊州的全部,而且,可以說劉備所佔據的是當時荊州刺史部轄內比較貧瘠落後的地區。並且,在軍事上,劉備一方在荊州也並不安全。早在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一舉奪取三郡,幾乎兵不血刃,關羽就只能退守益陽,說明當時劉備一方在荊州的處境是比較危險的。

從軍事的角度看,襄樊之於荊州,作用和地位相當於漢中之於益州。只有佔領了襄陽和樊城,在軍事上才進可攻退可守,處於比較主動的地位,如果沒有襄陽和樊城,在軍事上就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隨時都會被敵人進攻和偷襲。因為,只要拿下襄樊,劉備和曹操就會以漢水為分界線,多了一道天然屏障,防禦起來就相對更加容易一些。而且,只要佔領了樊城,就具備了主動進攻曹操的能力,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脅南陽盆地和許都,就會更加可進可退。

不過,以關羽北伐時的態勢而言,即便是關羽能夠攻下樊城,佔據襄陽和樊城,也不會馬上就繼續向北進攻南陽盆地,更大的可能是回到荊州,設法鞏固與孫吳一方在荊州的防線,甚至有可能直接與孫吳一方爭奪江夏地區。因為孫劉雙方在湘水劃界之後,實際上只是暫時停戰,劉備忙於救援漢中,才未與孫權進行戰略決戰,如果曹操沒有進攻漢中,劉備就有可能和孫權進行一次大戰,來徹底解決雙方的分界線的問題。

也就是說,總體來說,關羽北伐雖然是主動進攻的一方,但在戰略上仍然是防禦的一方,是為了奪取襄樊這個戰略要點,改變自己在荊州被動挨打的處境。如果能夠攻佔襄樊,那麼接下來的行動並不是馬上大舉北伐,進攻南陽,最有可能的仍然是退守荊州,開始著手解決與孫權在荊州的利益衝突。就像孫權一直想著奪取荊州一樣,否則坐臥難安一樣,劉備一方在荊州實際上也是一樣的,雙方都不願意分享荊州。


蕭武


如果關羽攻下了樊城,蜀漢的局勢就會豁然開朗,很可能進一步一鼓作氣,消化後擴大戰果,統一天下是很有可能的。

冷兵器時代,因為一場戰爭而滅國比比皆是,官渡之戰袁紹實力強於曹操,卻仍然敗給了曹操,這是因為曹操的謀略強於袁紹,赤壁之戰,曹操的實力大於孫權與劉備的總和2倍,但曹操仍然敗給了孫劉聯軍,這是因為孫劉聯軍的水軍和地勢強於曹操。



不要說什麼實力強,就一定不會被擊敗,曹操不是實力很強,可是在漢中之戰還不是敗給了弱小的劉備,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局勢沒有完全明朗之前,誰贏誰輸還真不一定。

曹魏坐擁天下九州,而蜀漢只有一州半,論實力,曹魏數倍於蜀漢,但是從219年年初開始,整個曹魏無論是西部漢中前線,還是中部上庸前線,又或者是中部襄樊前線,曹魏在軍事行動,全部輸給了蜀漢。



如果關羽真的攻下了樊城,會發生什麼呢?

最重要的就是孫權不敢動荊州。關羽如果攻下了樊城,在襄樊地區,關羽就有立足之地,孫權如果敢襲擊荊州,就會面臨蜀漢從北邊和西邊兩個方向發動的攻擊,襲擊荊州,孫權就要慎重考慮了。

如果關羽拿下了樊城,那麼樊城守將徵南將軍曹仁和汝南太守滿寵肯定不是戰死,就是投降,而位於漢水南邊的襄陽太守呂常肯定也保不住,再加上之前被關羽擒拿的于禁和斬殺的龐德,曹魏在襄樊前線損兵折將。



而曹魏損失的士兵就更多了,于禁的七軍三萬餘人,再加上襄陽與樊城的守將近萬人,損失部隊約四萬人,尤其是于禁的七軍,這是曹魏的精銳中央軍。

關羽拿下了樊城,那麼蜀漢與曹魏的前線將進一步向北推進,這個關羽的威震華夏就發揮了真正的作用,由於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導致曹魏的心腹地帶,從宛城到洛陽、從許都到鄴城,直接面臨關羽的軍事威脅。



這樣的話,整個曹魏心腹地帶的反叛份子,都會因為關羽的勝利而蠢蠢欲動,那些被曹魏打壓隱藏在暗地的勢力都會跳出來作亂,像之前的候音、衛開、孫狼等人,暗結關羽,反叛曹魏。

曹魏控制區一片混亂。宛城變成前線,洛陽和許都也不在安全,曹操一定會遷都。遷都是把雙刃劍,好處是可以避免關羽的鋒芒,壞處就是會帶來恐慌,因為敵不過關羽才會遷都的嘛,一遷都曹魏更亂了,而且都城只能向北邊遷,很有可能是鄴城。



還有一個重要情況會發生,就是曹操會在220年去世,如果曹操一旦去世,對曹魏來說,是重要損失,當曹魏處於政權交接時,很多權力會處於真空,曹魏又與蜀漢處於交戰狀態,這個狀態對曹魏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對蜀漢來說,卻是統一中原的巨大機會。

如果關羽拿下樊城,那麼關羽就不會死,蜀漢的荊州就不會丟,張飛也不會死,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去的那些將領和士兵可以用來北伐,而蜀漢軍的士兵更是高漲。



劉備可以在關羽拿下樊城後罷兵休養一段時間,等待時機北伐。而這個時機就是曹操的去世,蜀漢可乘曹操去世的時候,大舉發兵攻魏,兵分三路,一路由劉備親自帶領益州兵從漢中出發攻打曹魏的關中腹地,效仿劉邦當年出川。

一路由張飛、劉封、孟達帶領上庸三郡兵力向北攻打宛城,還有一路由關羽帶領從樊城北上攻打宛城,與另一蜀軍在宛城會合,接著繼續向北,向洛陽推進。



在劉備發動大軍攻魏的同時,派出馬良聯絡西北的羌族人和鮮卑人,還有遼東的公孫氏,不指望他們能幫太大的忙,只能能牽制一部分魏軍就行,另外劉備再聯絡江東的孫權同時起兵攻魏,共同瓜分曹魏。

此時的曹魏面臨內憂外患,內部曹丕剛剛繼位,還在熟悉權力過程中,外部整個曹魏邊境線都是敵人,東南的孫權,西南的劉備,西北的胡人,東北的公孫氏,再加上曹丕的能力差了曹操一大截,明顯不能很好的應對,就有可能會敗給蜀漢,一旦劉備拿下漢中和宛城,曹魏基本就輸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劉備拿下漢中後,曹魏失去關中屏障,這個時候是劉備居高臨下了,出函谷關一路向東可攻打洛陽,宛城北上也能攻打洛陽,到了這一步,曹魏失敗已成定局,曹魏一敗,蜀漢算是當時最能打的勢力,在繼續加強實力並奪取曹魏的地盤時,逐漸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



就算劉備在有生之年拿不下曹魏,但是留給了諸葛亮一個大好形勢,諸葛亮也能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三家歸漢,史稱“後後漢”,這樣的話,劉禪就是周武王,諸葛亮就是周公旦,蜀漢最終就會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即便攻下襄樊(襄陽和樊城),作用也沒那麼大,以當時蜀漢和曹魏的國力對比,只是佔據襄樊,蜀國還不足以“伐魏吞吳”,更別說統一天下了。

我們先看一下襄樊的具體地理位置,從而明白它為什麼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曾經說:

自古襄陽倚樊城為固,而樊城恃漢水為險也。(襄樊)夾江對峙,為古今之形勝,南北之要膂。有事戰守者必資於此。

所以,襄樊古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它的具體作用,要看佔據它的是北方政權還是南方政權。

對於北方政權,佔據襄樊以後,襄樊的作用就是向南進攻的跳板,順漢水到長江以後,向長江下游可以取江南,向長江上游可以取巴蜀。同時,從襄陽可以陸路南下進攻長江重要關口江陵。

反過來,南方政權佔據襄樊以後,襄樊的作用就是抵禦北方的堡壘。北,可以借漢水之險,抵禦北方的進攻,東,可以順江而下支援江夏,可以從陸路南下支援荊州,抵禦溯江而上的東方的進攻。

所以,整體上,襄樊對於北方政權的更大作用是攻,對於南方政權的更大作用是守。

有人也許會說,如果南方政權佔據襄樊,為什麼不能往北攻呢?

我來告訴你,對於襄樊來說,這兩個城市,一個在漢水北岸,就是樊城,一個在漢水南岸,就是襄陽,如果守的話,丟掉樊城以後,還可以佔據襄陽,憑藉漢水之險,穩固大後方,只要守住襄陽,則敵人就無法持續往南增兵。

如果攻的話,襄陽作為後方運兵基地自然不用說,可是現在是南方政權渡江作戰,即便拿下樊城,樊城的爭奪也會非常激烈,就算能持續從襄陽往北增兵,可是南方政權成了客場作戰,北方無論從增兵,到運糧,都更有效率。

所以,對南方政權來說,面對北方,襄樊守的作用要遠大於攻。

面對東方,襄樊攻的作用就又大於守了。因此對於北方政權來說,襄樊是進攻南方比較好的一個突破點。


我們看上圖,長江上幾個重要的城市,洞庭湖以上,就是荊州南郡,洞庭湖以下就是江夏,再往下就是鄱陽湖,武昌,九江,湖口。

如果北方政權佔據了襄樊,向南可以奪荊州南郡,向東可以奪江夏,然後可以順長江而下,去奪取江南了。

因此,即便樊城北關羽拿下,在蜀國國力弱於魏國的情況下,蜀國很難堅守樊城,而魏國為了南下,肯定也會拼死奪回襄陽的。

而且,東邊還有東吳孫權虎視眈眈,蜀國同時面對兩國,能守住長江上的南郡已經算是不錯了。

誰知道,關羽連南郡也給丟了,從而東吳全據長江,蜀漢往東無力伸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