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亙古懷念說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經過朱棣的幾番折騰,明朝已經內外俱疲,國家財政也出現了危機,幸好有仁宣二帝力挽狂瀾,明朝這輛馬車才得以迴歸正軌。

朱高熾和朱瞻基為了再現明朝的輝煌,改革和調整的政策接踵而來。有的成效較大,有的成效一般,但也讓明朝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得以恢復,更是出現了“仁宣致治”。

而“仁宣致治”作為永樂後的一次重要的調整,給明朝帶來了十來年的和平穩定,但是也有弊端,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忽略了瓦剌部的崛起

永樂二十年(1422年)開始,朱棣不顧大臣的勸諫,一意孤行地進行北征,連續三年北征,但朱棣的注意點都在阿魯臺,韃靼的身上,完全沒有注意到瓦剌部的崛起。

宣德年間,邊防政策轉為“防守”為主,而朱瞻基在巡防方面,注意點也是韃靼。韃靼部的衰落,給明朝的邊境帶來了十幾年的穩定和平,也麻痺了明朝的將士,忽略了其他的部落的發展。

其實,在朱棣第四次北征時,韃靼部衰落的苗頭已經出現,瓦剌曾經把阿魯臺打得屁股尿流。但瓦剌與韃靼不同,瓦剌是積極地和明朝保持朝貢關係,一方面卻加緊擴張兼併北方的各個部落,成為北方部落的實際主宰者。

朱瞻基對瓦刺的崛起可以說毫無警惕,邊防軍隊官位空缺、儲糧不足、邊備鬆弛,這也直接導致了北京的整體防禦潛伏了危機。


宦官專權端倪出現

朱元璋時期,曾立牌“宦官不得干政”,但朱元璋也曾任用宦官進行一些活動,但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朱棣時候,宦官逐漸有了出使、專征、分鎮、刺探臣民隱事等重大事權,不過朱棣駕馭宦官遊刃有餘,並沒有太大的威脅,而且因為重用,更是出現了一批有作為的宦官,比如下西洋鄭和、王景弘、侯顯等。

而到了仁宣時期,宦官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朱瞻基更是還打破了朱元璋所規定的不許宦官識字的祖訓,設立內書堂

,培養了一批頗有文墨的宦官。

同時,司禮監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成為二十四衙門之首。而在司禮監裡面,設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等職位。

提督太監分管內廷事務,而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分管外廷事務,就是批紅替皇帝行駛決策權。在宣德後期,皇權幾乎都是由司禮監代行。

自此,宦官專權就有機會了,後邊的“土木堡之變”也印證了這一系列弊端,王振勢大,瓦剌崛起,皇帝被俘,明朝由盛轉衰!


【小皮】


十點烏托邦


明朝的滅亡,宣德帝朱瞻基!他應該付50%責任!!!

朱瞻基作為一代明君,能文能武,繪畫書法,促織天子;文治武功,萬國來朝。

我家太宗皇帝永樂大帝千古一帝棣棣的好聖孫,從小就被爺爺奶奶器重無比的孩子,當了皇帝之後也任用賢明,禮賢下士,在他治下,武有武英鎮國公,天下大將軍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文有大明第一內閣“三楊”——人如其名的曠世奇才楊世奇、深入虎穴的大明英雄楊榮,肚量大氣量大的楊溥。還有廉吏清官于謙,況鍾都是他一手提拔。

朱瞻基可以在寒冷的冬夜親自登門拜訪年近七旬的老臣楊世奇,並且幫他披上灰鼠褂;可以邊畫畫邊寫字邊鬥蛐蛐邊把大明帝國治理的海晏河清,蒸蒸日上,萬國來朝。高麗後宮,交趾奴隸,西洋和西域每年都要大量上貢,這就是開放、和平的太平盛世——大明帝國。

宣德爐,蛐蛐罐,青花瓷;好一個宣德大帝!

交趾奴,高麗婢,下西洋;好一個仁宣之治!!

向天再借五百年?唱給康熙?不存在的!!

這首歌應該唱給宣德大帝朱瞻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王振也不會獨攬大權,朝綱敗壞

如果不是朱瞻基,安南就不會丟,蒙古就不敢侵犯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于謙也不會被誤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也先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有什麼土木堡了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明朝的瓷器就不會有成化什麼事了,宣德瓷器絕對首屈一指,還有各種宣德香爐,蟋蟀罐等等;都是傳世珍品。

中年即位繼位的朱祁鎮,也會以父親為榜樣,兢兢業業做一個好皇帝,任用賢臣,勵精圖治;成化大帝也不會貪玩好樂,明朝也不會在甲申滅亡。

然而,歷史是拒絕如果的。朱瞻基之後的皇帝基本都是昏君,朱祁鎮開了個壞頭。

所以我認為,朱瞻基責任最大!明朝滅亡,不賴崇禎,不賴天啟,不賴泰昌,不賴萬曆,不賴隆慶,不賴嘉靖,不賴武宗,不賴孝宗,不賴憲宗,不賴英宗,歸根結底,就賴宣德大帝朱瞻基!!!


孤獨的始皇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實行仁政治國,任用賢德之人,重視農業生產,出征蒙古大漠,綜合國力得到很大增強。 後世所修的《明史》高度評價明宣宗:

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其與父親仁宗開創出“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的新氣象,史稱“仁宣之治”。不遜色歷史上“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然而宣宗皇帝也為後世埋下一些隱患,其中最大的隱患,首當其衝便是扶植宦官勢力。 在洪武朝,太祖朱元璋曾立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嚴禁宦官干預政事。到了永樂時期,宦官多次在宮中刺探消息,“助攻”成祖朱棣奪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地位得以提升,開在嶄露頭角。

《明史》:在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到了宣德時期,宣宗延續祖父的做法,進一步提升宦官的地位,為更好服務政事,設立內書堂作為配套,專門的宦官教育機構,師資力量雄厚,以翰林學士教授四書五經,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據說是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從此培養出一大批知識型宦官:

用途1、輔政中央。

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獨攬大權。到了兒子成祖朱棣,精力有所不及,選拔解縉等人進入內閣,擔任皇帝的私人秘書,作為政務方面的顧問。

至宣宗時期,確立下了內閣——司禮監聯合輔政的制度。具體流程:由內閣提出適當的政務處理建議供皇帝參考,稱“票擬”;之後皇帝決策定奪,稱“批紅”。宣宗皇帝被稱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為了對得起這個稱號,減輕政務上的負擔,授予宦官代行”批紅” 權,行使這一權力的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在其之上是掌印太監。可以看出代表皇帝的司禮監權力在內閣之上,內閣需要司禮監配合才能發揮,以此保證皇帝的大權獨攬,這一確立下的制度一直得以延續。宣宗在世時,宦官危害不太,一切在皇帝掌控之中;但宣宗去世後,大權落到了宦官之手,王振權力熏天,慫恿御駕親征,導致英宗被俘,差點滅國。明朝之後的宦官也是“人才輩出”,劉謹、魏忠賢等人皆是把持朝政一時之人物,魏忠賢,人稱“九千歲”。

用途2、監督地方。

為了更好起到控制地方,宣宗皇帝在即位之初,便派出宦官作為眼目,鎮守雲南,主要起“監督百姓、監軍、彈劾地方官”的作用。以此作為試點,逐步在全國展開。如派內管譚順協助平江伯鎮守淮安;派劉寧駐守鎮江。至宣德十年,即1435年宣宗去世時,全國撤銷十三布政使,由派出宦官代替,有些還兼著皇帝採辦之職。這些宦官所到之處,為禍一方,不僅壓制地方官,且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出現當地官吏毆打宦官的例子,欺壓程度,可見一斑。在監軍方面,存在宦官嚴重干擾了軍政,時任副總兵方政便上奏說,宦官作威作福,對於邊務諸多阻撓,還擅自調神機營出鏡。

用途3,出使外國。

比較熟悉的是鄭和下西洋,被傳是尋找建文帝下落,這個是比較正面的形象。更多的宦官藉著天朝的威望出使他國,行“獎勞賞賜”事之餘,打著皇帝的旗號,索要貢物,但不知適可而止,貪得無厭。引起了朝鮮國王的職責:

皆宦寺無識之徒,嗜慾無窮,其所經過,侵漁萬端,取人之物不厭於心。


可以說宣宗寵幸的宦官,引起了國際間的爭端,丟臉都丟到國外去了,嚴重損害了明朝的國際形象,違背了成祖朱棣派出鄭和“七下西洋”的初衷。

後記

奪取政權後的朱元璋,採取了不信任文人的姿態,取消了丞相一職。至宣宗皇帝,選擇了近水樓臺的宦官,著力培養,為其左右驅使。出於私利,於己方便,又開創了內閣+司禮監的輔政模式。就以宦官這一族群而論,身體上的殘缺只會更執著於權力的追求,宣宗給了他們機會,在以後的歲月。使得明朝成為宦官專權嚴重的又一個朝代,始於宣宗的1425。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殺死自己的老師,可謂是違背倫理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仁義君主的名聲。畢竟他不只殺了自己的老師,還殺了自己的叔叔。卻依然能讓大臣們站在他這邊,明史記載處處站在他的立場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個奇葩,他是個陰謀造反,卻讓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開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親信前往北京城找一個老朋友,認為人家一定會站在他這邊,但是朱高煦還是天真了,交情遠沒有時務重要。扭頭就把他的親信綁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來是打算和平解決的,但是朱高煦並不領情,並對前來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讓朱瞻基御駕親征,兵臨城下。

御駕親征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讓軍隊非常有氣勢,能給朱高煦一擊必殺。而朱高煦看到御駕親征的朱瞻基確實也被打擊到了。對方士氣這麼高,我方卻沒有一點鬥志這還怎麼打,所以二話不說出城投降了。所以說人要作死,是攔不住的。

除了這兩件事,朱瞻基還做了一件可以說並不合禮制的事,就是無故廢后,但是他能把這件事做的這麼四平八穩,足以證明他的辦事能力。當然這也有胡皇后賢惠明理,識時務的原因。在他開導胡皇后後,胡皇后就自請辭去中宮,而且依舊享受著皇后的待遇。後來朱瞻基還表示了對廢后決定的後悔,說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訴這些事,還做了一件被後世認為是為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的大事——教太監讀書。畢竟當皇帝一個人批閱奏摺實在是太累了,不睡覺都批不完。而且太監不僅掃了盲,還擁有了一項權利“批紅”(皇帝同意的決策用紅筆批註),“批紅”之外還有個“票擬”(內閣大臣草擬的國家大事處理意見),這就等於是把權利劃分成了兩部分,雖然調動了大臣們的積極性還讓皇帝不會被架空,卻也產生了隱患。畢竟後來的歷史表明,“票擬”一直在文官集團的手裡,但是“批紅”的權利卻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監的手中。而這也是太監這個群體登上歷史政治的舞臺的開端。

朱瞻基作為一個皇帝,這應該是他制衡權力的手段。這就像是一場拔河,一頭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另一頭卻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決定讓太監參與進來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當,文官集團不斷壯大,他們有很多同門、同鄉、同事,這些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他們有知識、有謀略,他們可以對皇權不屑一顧,向皇帝提意見,訓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飯,在他們眼裡這是為了這個國家好,當皇帝的還不能說什麼。

雖然這一舉措的確培養了很多壞太監,但是朱瞻基還是個好皇帝,一個真正為百姓考慮的皇帝。他微服私訪,為了不給地方增加負擔,他只帶幾個護衛。他給了老百姓生存空間,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他每天兢兢業業的加班工作,不沉迷玩樂與美色。在位統治十年與其父在位一年加起來稱為“仁宣之治”。眾所周知能稱為什麼之治的,無一不是歷史上的盛世。而朱瞻基在位的時期就是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






閒情逸致V博古論今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男主角朱瞻基大火了一把,但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大部分內容都是杜撰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朱瞻基是什麼樣呢?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前四位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朱棣長孫、朱高熾長子,在位十年,年號宣德(這個稱呼大家就熟悉的多了吧,宣德爐是收藏界寵兒),死後廟號宣宗。



朱瞻基雖然是朱高熾之後的皇帝,但是朱高熾身體不好,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一命嗚呼了(有人認為,朱高熾就是被朱瞻基害死的),因此朱瞻基可以說是直接承接的朱棣的江山。事實上朱棣對朱瞻基也是極為看重的,對其盡心培養,身體孱弱的朱高熾能夠繼承地位,不能不說裡面有朱瞻基的原因。

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做夢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暗示,因此對朱瞻基極為重視。朱瞻基稍長之後,朱棣聘請名師教導,出征時並將朱瞻基帶在身邊教導軍事。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十三歲,被朱棣立為皇太孫,確定了接班人的地位。

前面說了,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只當了幾個月皇帝就駕崩了,因此作為不多,史稱的“仁宣之治”則主要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勞。關於盛世的描述,所有史書都是雷同的,無非是革除弊病、政治清明、任人唯賢等等,這裡不再贅述了,咱們說一說題目所說的朱瞻基為大明埋下的隱患。

首先,朱瞻基改組內閣和司禮監,使其權力大大增加,這為明朝後期皇帝被架空埋下了隱患。

一、內閣

朱元璋建立明朝,仿效元朝制度,設立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廢丞相之職,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後又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作為皇帝顧問。

永樂年間,大學士入職文淵閣,參與政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但此時內閣並無實權,仍然是皇帝諮詢機構。

到了朱瞻基當皇帝,內閣人員開始由實權人物擔當,內閣成員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

此外,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辦事程序,大學士們(也就是內閣成員)首先批閱群臣奏章,然後將批閱答覆附在奏章之上供皇帝預覽。

群臣奏章首先由內閣成員提出解決辦法,這就使的內閣有了實際的權力,成為了決策機構,並隔斷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聯繫,皇帝和其他官員的政務往來都要經過內閣。這雖然解放了皇帝(這也是嘉靖帝和萬曆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的原因),但將皇權大大的削弱了。


二、司禮監

朱元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立司禮監作為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

《明太祖實錄》記載:

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司禮監主要職責是:

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朱元璋時期,對宦官管理嚴格,除了生活瑣事,嚴禁宦官染指朝政。朱元璋還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有文件章奏的往來。

到了建文帝和永樂帝時期,司禮監職能有了增加。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宦官被派往全國,監控官員和地方。但宦官也僅僅是作為一個特務機關,並沒有參與政治決策的功能。

到了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出現了變化。

宣德元年(1425年)朱瞻基在皇宮內設立內書堂,教授宦官學習。

自從內閣票擬以來,所有奏章批紅都需要皇帝一人進行,這對於管理一個大帝國的皇帝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有人代為處理,學習了文化知識的宦官則是最好的現成人選。

因此,從朱瞻基開始,朱元璋“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的祖訓被拋棄了。

內閣和司禮監的權力大大加強,一方面分擔了皇帝的負擔,但同時也弱化了皇權。如果皇帝能力強能夠駕馭群臣的話,皇權還可以保證,但是一旦出現皇帝孱弱的情況,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像崇禎皇帝,已經不能有效管理龐大帝國了。


其次,朱瞻基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海洋探索

中國一直以來是農耕文明,對海洋探索較少,但是在永樂宣德年間,以鄭和七下西洋為標誌,中國的海洋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七下西洋,使得明朝在東南亞甚至遠到非洲地區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拓展了朝貢體系,開拓了海外貿易,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了國內生產發展。

如果明朝的海外探索一直持續的話,後面還有沒有西方的地理大發現肯定要打一個問號,明朝的發展歷程也是另一番景象。可是這一切在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海外航行之後就結束了,同時,朱瞻基還施行了一定程度的海禁政策。

中國剛剛開始的海洋探索結束了。

朱瞻基為什麼要結束海洋探索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是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僅耗費銀兩就達600萬兩,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因此朱瞻基停止了這項活動。

撤兵安南,使其獨立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軍深入安南,第二年大獲全勝,將其納入明朝版圖。

永樂十六年(1418年),安南人黎利反叛,屢次打敗官軍。

到了朱瞻基時期,朱瞻基認為國中疲憊,遠征無益,於是罷徵南兵。自此,安南徹底從中國版圖丟失。

結束徵元,埋下隱患

在朱棣的數次北伐之後,北逃的殘元已經分裂成兩部分,一部是阿魯臺的東蒙古,一部是脫歡(也先的父親)的瓦剌。

此時,對明朝最有利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平衡兩部實力,讓其內耗,但朱瞻基採取的策略卻是扶持此時對明朝友好的脫歡。

宣德六年(1431年)脫歡擊敗阿魯臺。宣德九年(1434年)脫歡領導下的瓦剌部徹底擊敗了阿魯臺並把他殺死。瓦剌部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

脫歡在世的時候,能和明朝保持友好關係,可等也先繼任後,情況完全變了,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不僅如此,朱瞻基對邊防也作了一些變動。

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將防務集中在戰略要地開平衛之南新建的工事內,而將開平衛之北幾百公里暴露在蒙古人面前,明朝軍隊越來越採取守勢。


別酒流年


明宣宗朱瞻基與其父朱高熾,一起開啟了明朝的第一個治世“仁宣之治”,是明朝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他任用宦官的作法,給大明王朝埋下了“宦官之禍”的巨大隱患。明朝的宦官之禍是從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宦官王振開始的。王振深得朱祁鎮的寵愛,在朝中總攬朝政,胡作非為。在瓦剌也先進兵威脅北京時,王振裹挾著英宗御駕親征,終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英宗之後,明朝又出現了憲宗朱見深時期的宦官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干政,到後來的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更是家喻戶曉的亂政宦官。以致於明朝後期甚至出現了人們“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的局面(《明史紀事本末》)。如此嚴重的宦官干政,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更為腐敗,社會矛盾加劇。

為什麼說“宦官之禍”是明宣宗給埋下的呢?

在大明的歷史上,明宣宗時期的宦官並未能專權,也未掀起什麼禍事,甚至於說,對於宣宗制約內閣,平衡權力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我們為什麼又說“宦官之禍”是明宣宗給埋下的呢?

  • 明朝建立之初對宦官的防範

宦官,是一直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這種優勢使得皇帝容易相信他們,進而導致其專權。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的一大特色。在明朝之前,宦官之禍在東漢和大唐中晚期表現尤盛。

(明宣宗與宦官一起打獵)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前朝宦官之禍,對宦官控制得非常嚴,規定他們不能識文斷字,更不得干預朝政。明太祖還在宮門口放置了一個鐵牌,在上面寫下了如下規定: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宦官傳》)

在如此嚴格的規定下,明初的宦官們都老老實實的在後宮中,沒有機會干預朝政。

  • 明成祖時,宦官開始參與朝政

問題的轉機出現在明成祖朱棣奪權後。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從他的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鄭和(下西洋的三寶太監)、李興、馬靖等宦官立下了很大功勞。

朱棣在順利當上皇帝后,由於宦官有功,他開始放寬對宦官的管制。宦官們逐漸學習文化,參與到出使、專征、監軍等政治事務當中。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宦官傳》)

另一方面,由於朱棣的皇位來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民間和朝堂之上對此的非議都較多,朱棣因此對朝中大臣較多不太信任。朱棣於是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特務監察機關,由其信任的宦官做為首領,以此來監視國內的民眾和官員。這個機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東廠”。

(東廠 特務人員)

東廠做為一個具有秘密警察性質的特務機關來說,它直接對皇帝負責,對臣下有監視、輯拿等重大權力,

  • 明宣宗時,宦官大規模參與朝政,為宦官專權埋下了巨大隱患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從明朝的政權架構說起。

明朝初期時,依然依照前面朝代,有中書省、左右丞相做為皇帝之下的政府執行機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承擔著為皇帝輔助決策、政令執行的政府首腦職責。

但在胡惟庸案之後,為強化皇權,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之職,皇帝直接管理六部。這樣的結果是,皇帝避免了丞相操弄朝政的風險,全國的大小事務卻都集中在了皇帝這兒決斷,皇帝的事情就多了起來。

特別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多次的親征耗費了他大量精力,只得特派胡廣、解縉、楊榮等進入午門的文淵閣當值,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就是所謂的“內閣”。這個機構中的人員“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其任務就是為皇帝決策做出參考意見,只能算是皇帝的一個秘書機構,而非權力機構。

到了明宣宗時期,內閣成員楊士奇、楊榮等在外廷均兼有尚書等高位,內閣的權力加重。國內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彙集到內閣處,由內閣成員提出處理意見(稱之為票擬),上報皇帝最後定奪。

一般來說,皇帝都會採納其意見,再將這些意見以詔令的方式交給相應主管部門實施,等於說,很多時候,決策就是出自內閣之手,再加上內閣的閣臣在外廷也有較高職位,他們事實上就充當了宰執之職和擁有了宰相的權力。

為了制衡內閣的權力,明宣宗開始讓宦官全面參與行政。

上面說到,內閣會將全國大大小小需要皇帝決斷的事,提出初步意見,交給皇帝批覆。這個任務是非常重的,但如果皇帝不審批內閣的意見,又極易導致內閣專權,甚至架空皇權。

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明宣宗就想到了讓太監幫他批覆的辦法。具體操作流程就是,內閣所“票擬”的奏章交到皇帝那裡後,皇帝挑選軍政等重大事情親自批覆,餘下的就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明朝專權的宦官基本上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覆,稱之為“批紅”,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完成蓋章程序後交由六部執行。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既減輕了皇帝的工作量,又讓宦官與內閣之間互相監督、相互制約。

(明成祖)

為了能讓太監更好的參與行政,明宣宗一改太祖皇帝立下的不許宦官識字的祖訓,設立了內書堂,專供教宦官讀書,其中優秀的可以獲授秉筆太監之職,一時讓宦官讀書熱情高漲。

能識文斷字的宦官還可以出任地方鎮守太監,以及進入東廠等特務機關中,獲得更多的權力。後來的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就曾出任司禮秉筆太監,和掌控東廠等特務機關,權傾朝野,一手遮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只比皇帝的“萬歲”少了一百歲,可見其弄權之嚴重。

明宣宗朱瞻基讓宦官參與行政,為何沒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明宣宗時期,雖然讓宦官參政,但宣宗自身是一個英明之君,他勤於政事,能夠站在較高的位置,監督和控制宦官們的行為,讓他們不能為所欲為,更好的為自己服務。

明宣宗曾很多次下令禁止宦官過多地參與採購、伐木和造船等行為。對於作奸犯科而犯有罪行的宦官他也毫不猶豫的加以嚴懲,宦官在宣宗時期基本上未有專權的現象。

(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

這完全靠的是明宣宗個人的能力來阻止宦官的獨大,但是,當後來的皇帝如憲宗、熹宗等懶於朝政,政治腐敗,易於聽信讒言的皇帝來說,就不足以阻止宦官權力的濫用。正如歷史學家白壽彝所言:

一般來說, 在皇帝勤於政事, 積極有為的時候, 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敗, 皇帝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的時候, 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於政, 甚至左右政局。

所以說,明宣宗為後來的宦官弄權埋下了一個制度上的隱患,這不失為他所主導的“仁宣之治”的一大敗筆。


您覺得是這樣嗎?


摯守靜篤


歷來認為朱瞻基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君開創了“仁宣之治”,但同時給大明留下了三個重大隱患。


但是內涵邏輯是,“仁宣之治”的優秀在於“三楊”內閣的輔佐;三個決策錯誤才是朱瞻基自己的決定。

“讓太監讀書”首當其衝,光這一項就被認為是給大明後來黨爭的埋下了伏筆。但是炒米認為這麼評價並不客觀。

知道朱瞻基為什麼要讓太監讀書,大家就不會覺得這事情是件愚蠢的事情了。

明朝開國以及靖難,培養出了一大批武將勳貴。雖然前期朱元璋將淮西勳貴連根拔起,但是很快靖難又產生了新的靖難勳貴。


武將勳貴在明初50年,一直都是強勢存在。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和叔叔朱高煦之間奪嫡的紛爭,本身就是明初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文官集團和武將勳貴之間的鬥爭。

歷朝歷代都是靠武將打天下,靠文官坐天下。所以歷史實際上是無法阻止文官集團的成長的,這是必然趨勢。

所以最終毫無意外地文官集團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朱高熾即位,翻案、禁止大型工程、改組內閣,讓內閣大學士進入大明決策機構。

因為朱高熾死得早,改組內閣被記在了朱瞻基頭上,但實際上他即位的時候,已經時事實了。當然他默認了這個事實。因為文官集團的強大,有利於制約武將勳貴。

“三楊內閣”對朝局的把控,把朱瞻基變成了一個“促織天子”。這個朱棣的“好聖孫”是那種甘於平庸受制於人的君王嗎?


顯然不是,在宣德一朝,鄭和開啟了第七次下西洋,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下西洋。要知道“仁宣之治”的本質就是“全面收縮,休養生息”。鄭和在宣德朝下西洋,是和主題相違背的。

所以讓太監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制約文官集團。因為朱瞻基明白天下太平以後,大明朝不會再有馬上天子了,只會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天子。如何保障大明朝的權柄不落入他人之手,只有通過制度來實現。

正是因為這一套“票擬、批紅”制度,使得後來明朝什麼樣的“不合格”的皇帝在位,都沒影響到大明的實際運作。也正是這一套制度,嘉靖才成為逆襲的皇帝,否則嘉靖就算權謀再厲害,也回天乏術。

當然崇禎在受到文官集團洗腦後,清洗了天啟朝的宦官集團。結果又如何?文官集團拯救了大明,還是加劇了大明的消亡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考慮問題更多基於自身身處的實際情況去決策而已。就像所謂朱瞻基埋下的第二個隱患。

放棄遼東和越南的實際控制,全面收縮。這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本身也被當作“仁宣之治”的政績來宣傳的。畢竟國力已竭,收縮是大方針。

而那些邊遠之地,向來是以農耕文明鞭長莫及的無用之地。這是當時的主流認知,文官集團對這種認知甚至更甚。這個責任不能歸結給朱瞻基。如果要歸結給朱瞻基,試問文官集團時反對收縮,還是力挺收縮的呢?

還有一個選嫡失誤,竟然也歸結到了朱瞻基頭上。這簡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的確朱祁鎮是一個讓人遺憾的皇帝,因為輕信死太監王振,“土木堡”之變差點變成了“靖康之變”。使得大明精銳盡失,國威盡喪。連朝鮮都不給大明後宮進貢女人了。


但是別忘記了朱瞻基就兩個兒子,朱祁鎮和朱祁鈺,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這也是文官集團公認的皇儲。

難道要朱瞻基選擇“廢長立幼”才是正確?君不見萬曆想廢長立幼,文官集團時怎麼洗死相拼的?“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又是誰的名言?

所以這三個責任究竟是誰的呢?



炒米視角


導讀:明宣宗朱瞻基說起來也算是有作為的君主,這位明朝第五位帝王和父親明仁宗朱高熾開創了明朝的第二個小高潮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書畫雙絕,在帝王圈裡估計也就宋徽宗可比。朱瞻基盛年繼位,宣德朝人才濟濟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等悍將。所以明宣宗時期明朝國力達到巔峰,萬國來朝。雖然朱瞻基還算不錯的帝王,但是由於他的的一些失誤留下的隱患直接導致大明在明英宗時期由盛而衰。下文我們從三份層面來闡述明宣宗朱瞻基的遺留的隱患。


朱瞻基命其實挺好的,從明成祖朱棣政變上臺在父親朱高熾被冊封太子的同時他也被封為皇太孫。也有一種說法,朱高熾能當太子還是沾了朱瞻基的光。這就有點和康熙選擇雍正繼位的傳說一樣了,也是康熙通過觀聖孫才決定傳位雍正的(這就是傳說,不要較真兒)。明宣宗朱瞻基盛年繼位,在位十年後38歲壯年去世。從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到朱瞻基執政的這十一年,大明王朝休養生息、社會矛盾緩和史稱仁宣之治。所以說宣宗朱瞻基還是非常有作為的,但是依然有些執政的瑕疵深刻影響後世君主。客觀上也造成了大明王朝在以後有盛轉衰,甚至流毒深遠。


宦官勢力從明宣宗開始可以接觸外廷,開啟了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的歷史

先說明朝的宦官勢力,明朝宦官介入政務就是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的。朱瞻基在內廷開設內書堂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宦官從此接受正規書本教育。朱瞻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在自己犯懶的時候,讓宦官能夠處理私人文件並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繫。這一改朱元璋、朱棣甚至是朱高熾對於太監的防範的態度。朱瞻基自以為宦官依附皇權而生,所以在忠誠方面是文官無法比擬的。

說到朱瞻基讓宦官介入政務的目的,還要先說一下明朝的政治制度。從朱棣開始就成立了內閣,作為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樑。最早內閣只是為皇帝提供諮詢的機構,但是從朱瞻基開始形成了權力機構。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票擬的辦事程序,規定內閣先審議官員奏議。在審查後提出建議貼在詔令上以供御批,如果朱瞻基同意就會把建議轉交六部執行。

如果內閣建議不合適,朱瞻基就會指派司禮監的宦官採取適當的行動。由於六部一般對內閣或者司禮監的建議直接執行(誰敢去和皇帝複核確認是否真的是帝王的意思?不敢呀),所以司禮監的宦官就有了夾帶私貨、甚至假傳聖旨的可能。只此一項就造成了內閣和內廷爭奪權力,貽害無窮。由宦官組成的內廷與文官內閣爭鬥一直持續到魏忠賢被殺。


對於蒙古草原格局不清楚,放任瓦剌一家獨大直接導致了明英宗朱祁鎮(朱瞻基兒子)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蒙古在明朝時期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韃靼在東靠近明朝;瓦剌在西部。而號稱北元太師的韃靼部領導人阿魯臺,多次襲擾明朝邊境。結果被強硬的永樂大帝朱棣給揍的鼻青臉腫,接受明朝冊封為和寧王與瓦剌對立。阿魯臺的威信被打沒了,所以他只能背靠明朝對峙瓦剌部。相當於阿魯臺的韃靼部是明朝扶植起來對抗和牽制瓦剌做大的對手。

瓦剌部名義上與明朝修好,然後積極的攻擊韃靼部的阿魯臺。朱瞻基居然連這點戰略眼光都沒有,很明顯應該扶弱逸強延續以前的政策扶植阿魯臺對抗瓦剌呀。但是他居然坐視瓦剌攻擊阿魯臺,最後殺死對手一統草原。明宣宗宣德九年,阿魯臺所部遭到瓦剌所立的大汗襲擊,戰敗後又受到瓦剌首領脫歡攻擊被殺。

此時瓦剌已經一統草原,時刻威脅著大明的安全。等到脫歡去世後也先繼位,瓦剌部已經露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再加上明英宗朱祁鎮盲目出兵,結果土木堡事變大明精銳盡喪、英宗被抓。大明王朝有盛轉衰,明朝和蒙古攻守態勢逆轉。從根子上說還在朱瞻基遺留下來的隱患。


在完成最後一次下西洋後,主動撤出對印度洋和南洋的探索。不但喪失了未來海洋時代,也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的局面。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是朱瞻基在最後一次下西洋以後,主動關閉了即將迎來大發展的海洋探索。大明開始閉關鎖國,切斷了和南洋、印度洋以及西亞、非洲的國際聯繫。明朝在國際事務中孤立,放棄了華夏再次領先世界探索海洋的機會拱手讓給了西方。大明王朝放棄到手的好牌,主動退出了海洋爭霸時代的牌桌。

這個決定也嚴重影響到了大明水師的士氣,水師力量逐漸廢弛。沒有強大水師的保護,客觀上造成了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倭寇橫行。大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戚繼光的領導下才最終平定倭寇。這一切都是朱瞻基的倉促決定造成的隱患。


小結:


明宣宗朱瞻基總體來說是位明君,但是在宦官介入政務、取消海外探索以及對蒙古草原放任三方面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嚴重的隱患。這三方面在明朝中後期深刻的影響著大明王朝,也許這時朱瞻基所沒有想到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大明風華》裡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皇太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就匆匆撒手而去了。宣宗性格介於他爺爺成祖和他爹仁宗之間,文韜武略都還不錯,但沒有他爺爺那麼熱衷於出擊蒙古、開疆拓土,也沒有他爹那樣一心守成、興起文治,所以總體上來說,在內外政策上都延續了他爹的取向,一方面放棄了對外擴張政策,把重點轉向內政,另一方面又沒有他爹那麼勤快,生性興趣愛好廣泛,比較愛玩,所以不如他爹那麼儉約愛民。

因為仁宗在位時間很短,只有八個多月就匆匆去世了,所以朝廷重用的主要大臣也還是永樂後期提拔起來的那些大臣,尤其是三楊和蹇義等人,都是一時之選,宣德對他們很信任,也很放手,朝廷內外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給他們處理。也就是在他在位期間,內閣制度大體上成型,成為整個朝政運轉的中樞,從原來永樂時期的秘書班子變成了一個實際掌握權力的核心機構,發揮了之前宰相的功能。當然,這也是因為他興趣愛好比較廣泛,這樣他就可以把時間騰出來去玩兒了。

也是因為他的主要精力並不放在朝政處理上,而是把相當部分的精力用在各種興趣愛好上,內閣的權力開始擴大,所以他也有意識的培養內廷太監,用以制衡內閣。為了讓太監能夠更好的在朝政運轉中發揮牽制內閣的功能,他特別在內廷辦了學習班,也就是內書堂,教剛入宮供奉的小太監們識字。這樣,那些之前就有點文化、能讀會寫的太監的權力和地位就提升得比較快一些,發揮的作用比較重要。這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王振,王振實際上成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的首席師傅。

因為宣宗駕崩時還很年輕,所以太子繼位的時候也還在幼年,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而明朝按照之前朱元璋留下的規矩,“母后不煩臨朝”,這樣,就給了太監更大的權力運作空間,也就讓王振成了當時的權力中心。雖然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開始讓太監出使臣服於明朝的藩屬國,成祖時期更加出現了鄭和這樣著名的大太監,但整體上來說,太監干預朝政的機會還是比較小的,太監干預朝政,而且逐步形成內廷主要勢力集團,也就是在宣德時期,英宗登基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王振凌駕於整個朝廷的文官官僚體系之上。

太監如果只是主管北鎮撫司的錦衣衛,或者是提督東廠,其實權力也還是沒有後來那麼大,因為他在整個朝廷日常政務運轉的體系之外,弄權的空間就比較小。但因為宣宗一方面放權給內閣,一方面又有意識的培植內廷太監集團的勢力,所以形成了太監干預朝政的局面,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讓太監成為整個朝廷政治權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分的太監干政成了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無論內閣首輔是否有能力有所作為,都必須在內廷有一個全力比較大的太監的支持,哪怕是張居正,離開馮保的支持,也寸步難行。

但太監和文官不同,太監的品性、見識如何,是一個沒有什麼制度性保障的變數,而這個變數也成了整個明朝政治中最大的變數。文官集團雖然也有各種奸佞小人,但整體來說,因為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經很成熟,所以哪怕是經常出現沒有什麼能力的庸人當權的情況,也不太容易出現完全一團漆黑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的局面。但太監是否賢明,就完全是偶然性的,有一個比較賢明的太監,明朝的政治就比較清明一些,也比較穩定,出現一個喜歡弄權,又沒有什麼能力的太監,就容易造成混亂。所以,明朝出現了不少比較賢明的太監,但也出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壞太監。


蕭武


明宣宗朱瞻基被認為是明朝和平時代最為賢明的皇帝,甚至沒有之一,他與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十幾個皇帝中最正常的了。而恰恰是在明宣宗時期,大明朝被覆滅的種子也種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雖然是明朝第五任皇帝,實際上他接手的大明朝算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明成祖朱棣靖難,明仁宗朱高熾短命。

明宣宗實際上算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太祖、建文、成祖三朝基本上都是打打殺殺,好不容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搞了五次親征漠北,朱棣一死,兒子朱高熾繼位,開啟“仁宣之治”時代,九個月不到,明仁宗朱高熾也死了,年紀輕輕的朱瞻基繼位。

朱瞻基登基後,大明朝才開始了正常的、穩定的王朝統治時代,朱瞻基是一位至關重要的皇帝,而且他做到了,實際上“仁宣之治”能夠讓明朝達到鼎盛,朱瞻基的功勞遠遠高於其父明仁宗朱高熾。

朱瞻基當皇帝的十年間,讓整個大明王朝煥然一新,政通人和,無論是他對政、經、農方面,還是對吏治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都是整個大明朝做得最好的,他留給明朝後世之君的政治遺產也是最多的。

極盛時期一定會給極衰時代埋下隱患,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

強化內閣制度

明宣宗時期的人才是整個大明王朝時代最多的,官吏也是整個明朝最為賢明,和諧,團結的。三楊內閣是整個大明王朝內閣團隊中最穩定,最忠誠,能力最強的,連嘉靖時期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時代都無法比擬。

但是恰恰是朱瞻基加強內閣制度,強化內閣權力,讓明朝在朝廷政治權力上出現了內廷、外廷的爭奪和分裂,這也為明朝末期黨爭劇烈埋下了隱患。

內閣制度始建於朱棣時期,本來是任用一批低品級的官員給皇帝當秘書,做參謀,他們有參議權,卻沒有決策權。而到了朱瞻基時代,他為了加強皇權,簡化皇權命令的執行手續,任命了一批高品級官員任內閣成員,比如尚書、侍郎等各部一、二把手入內閣,這樣皇權是加強了,皇帝命令得到了強力執行。

同時內閣成員的權力也得到了加強,一個尚書或者侍郎既是部門首腦,又是皇帝近臣,想想這個位置有多麼吃香。

宦權崛起

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很討厭,明成祖朱棣對太監也是看管嚴格,唯獨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啟用了宦官。禍害明朝兩百多年而不絕的宦官參政制度始於明宣宗朱瞻基,直至明朝滅亡,宦官對明朝的覆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閣權力的加強對皇權有一定的威脅,前面說了,內閣成員基本上不是一品就是二品高官,不是大學士就是各部正副首腦,而且內閣成員是多名,他們完全有可能組成小團隊對抗皇權。

朱瞻基不是傻子,非常清楚內閣權力加大對皇帝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政治上的幫手,需要在政務流程給內閣上把鎖,於是他又像傻子一樣的放出了歷史上屢次出現的政治怪獸——宦官。

朱瞻基創造性的設置了司禮監,讓一群太監來制衡強大的內閣,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樣既可以減少皇帝的工作量,更能夠讓一幫忠誠於皇帝(並不一定忠誠於國家)的太監來制衡內閣。

朱瞻基設置了太監參政的司禮監機構,同時又強化了太監的文化、管理水平,當然對於特務機關,歷代明朝皇帝都沒有放棄發展過,只是後世朝代,本是專屬於皇帝的特務機關被太監所控制,成為了宦權打擊異己的工具,這是明宣宗朱瞻基完全沒有想到的。

消極防禦,放棄遼東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有兩件重大的關於軍事撤退的無奈之舉卻為明朝埋下了絕對的隱患,甚至直接養虎為患。

明宣宗時期,安南人黎利造反,朱瞻基認為安南離中原地區太原,此時也無力征伐,於是就借勢承認了安南脫離明朝的事實,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

朱瞻基犯的最大的錯誤是放棄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讓瓦剌部落在明宣宗時期日益坐大,成為了明英宗時期的心頭大患,甚至一度兵逼北京,差點就把明朝國都給端了。而明宣宗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卻直接給後來的遼東地區埋下了定時炸彈,撤了原來大寧府幾個軍事衛所,朱瞻基的目的的縮短軍事防禦線,減少遼東地區的軍事開支。

由於有明長城的修建,把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衛所全部撤到長城內,這樣的相當於明朝間接的放棄了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廣袤地區,這為遼東的女真各部落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遼東女真部落經過兩百年的成長壯大,終於成為大明朝的蓋棺者,後金的壯大,滿清的入關根源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就種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