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漢字有意思


中國文明:漢字有意思

繁體漢字

序言

漢字是我們中國文明傳承的載體,如果沒有漢字,沒有漢字的統一,中國或者如同歐洲那樣崩析四分的撮爾小國,而不是二千多年保持大一統的巨型國家。漢字的凝聚力,在廣大遼闊的中國領域之內,漢字像一條看不見的魔線一樣,把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血統不同的人民的心聲,縫在一起,成為自覺的中國人。

雖然國家有統一的時候,也有分裂的時候,但是一直都有一種心理狀態,認為分裂是暫時的,終必統一。

羅馬帝國拉丁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弊端,一旦土地隔絕,語言相異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了各自的言語。不同的各種文字遂紛紛出現,各地區人民,不可避免地差距日增。歐洲的現狀在羅馬帝國衰落後,拉丁文成為死的文字後,各國出現不同的小語系的結果,繼而造成各自的意識形態的差異,向心力的不一。

中國的文字創造,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等六種方法組成。幾千年來,中國文字的演化、進展,始終維持著原始的繪畫或符號內容,是沿著原始的、文字誕生時所創的路徑前進的。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時,在原有文字構成的基礎上,加以種種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這種一以貫之的繼往開來,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漢字的出現和演化

1、中國文字的起源

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屬於這一時期的遺址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陶器上往往刻有某種符號,先民在這些符號中,寄予某種特定的含義,這種圖文符號是文字的雛形。


中國文明:漢字有意思


2、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出現於半信史,軒轅黃帝年代;與其說倉頡造字,不如確切一點說倉頡是集文字之大成者。

倉頡造字是華夏文明的里程碑。文字是視覺型溝通,有效性大於語言聽覺型溝通。

但古人們卻對“倉頡造字”的行為有褒有貶,這無非是在暗示我們,文明是一把雙刃劍,文明能創造未來,也能毀滅未來。古人的思想層次非常高深,他們在感嘆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在思考人類文明對自然的破壞。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第一、“天雨慄”,所指的是農業生產力的爆發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如同天上下慄米一般繁榮,比喻穀物增多,糧食產量加大。

第二、“鬼夜哭”,人類創造了文字,也就迎來了文明,而文明會令人類失去對鬼神的敬畏之心。

3、秦始皇統一文字

始皇帝武力統一六國,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書同文”,即語言文字的統一,不僅推動了秦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字統一局面橫亙了整部中國史。

漢承秦制,文字統一,不僅使得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的傳播有了基本的條件,而且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後,都以宣揚和繼承中華文化的正統為榮。

漢字危機

1、清末民初的漢字危機

近代中國遭受了一系列的變故,中國固有的文化自豪感被徹底打破了。一些思想家、革命家認為中國古代的一些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包括孔子思想、禮教等,其中也包括漢字。

事實上,主張廢除漢字的主因,無外是對傳承了五千餘年的本民族語言的不自信,甚至將中國近代積弱、任人宰割的境況,歸罪於漢字。

主張廢除漢字的第一人是譚嗣同,後來倡導者包括趙元任、魯迅、瞿秋白、錢玄同、傅斯年等在國外留過學,思想比較激進,將中國的落後歸罪於漢字。當時知識分子對漢字革命的初衷,是認為漢字的書、寫、認、記之難影響了國民普及教育的推廣。在這種想當然的線性邏輯關係中,漢字只是一種純粹的書寫工具,彷彿與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並無什麼本質的關聯。


中國文明:漢字有意思

拉丁化的教育初嘗試


1931年9月26日,第一次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大會以瞿秋白撰寫的《中國拉丁化字母》為基礎進行討論。大會確定漢字改革的方針是: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

清末民初的漢字危機,催生了很多種漢字改革方案,切音字、漢字拉丁化的思路都很有影響力,還得到了當時官方的部分採納,可惜最後都沒有完全推行。

當時的各派,除了胡適有先見之明,大概多數人都低估了漢字改革所耗費的時間,這項改革,還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大量的推廣普及工作。不是書齋裡的學者研究出一個方案,就能很快被大家接受。

就這樣,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可謂中國距離亡國滅種僅有一步之遙,漢字渡過了近代第一個危機。

2、計算機時代的漢字危機:輸入困難

計算機是西方人發明的,輸入法繼承了打字機的,根本沒有考慮過象形字的輸入。

但是漢字又渡過第二次危機,沒有被計算機、互聯網時代淘汰,依然生機蓬勃。如何渡過?下一段詳細解讀。

漢字的兩次危機,都關乎中國的未來的何去何從,因為漢字承載的不僅僅是所要表達的文字內容,更承載著中國的文明。

漢字的守護者

第一位、 林語堂

他早在30年代,就開始構思中文打字機的設計,其原理和後來王永民的五筆字根,思路相似。他1946年正式開始研製,1947年研製的“明快打字機”正式發佈。林語堂的打字機使用了他創制的“上下形檢字法”,開創了中文輸入法的先河。在漢字世界裡,林語堂發明的這臺打字機是一項革命性的創舉。(引自知乎東東槍。)

第二位、王永民

1978年,王永民開始自己著手研製漢字輸入法,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碼五筆輸入法,即將漢字拆解成若干字根,通過鍵盤輸入字根的組合,來實現漢字的輸入。

第三位、王選

王選用數學的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漢字,製作出了當時電腦容量可以儲存的字庫,最終研發出了中國自己的漢字激光照排機,解決了漢字的輸出問題,填補了當時漢字照排的空擋,為中國漢字排版向電腦排版過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解決了中文排版出版的危機,使中國出版業由傳統排版進化到現代出版。

廢除漢字的後果

1、韓國

韓國人當年一力排除漢字教育,他們做得很決絕。可現在年輕人已經看不懂與漢字有關的文化遺產,大量的韓國古籍因此成為天書。廢除漢字的政策正使韓國曆史與文化陷入嚴重的危機,挖一個埋葬自己文明的墳墓,說是咎由自取不為過,但這畢竟是華夏文明的悲哀。

2、日本

二戰後,日本人也曾嘗試過廢除漢字,但他們很快就發現,漢字已深深滲透進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漢字,日本的文化歷史也將走上斷頭路。日本人理智了一點。

3、中國

當年被民國大師們認為“難識、難寫”的,甚至“病菌都潛在裡面”的漢字是最高效的。1000個常用漢字就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幾千個常用字,就可以輕鬆組合出數十萬的詞語。

所以,我們才會自豪地說,在聯合國的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這是漢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優勢。同時,漢字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故而才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基於漢字本身魅力而產生的書法藝術,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科學研究表明,漢字不僅是符號,而且還是科學。這種文字及以其構成的語言,既能開拓人的左半腦,又能開拓人的右半腦,啟迪右腦的原創性功能。

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如果當年的大師們活到今天,將情何以堪?

劉鶚在《老殘遊記》裡通過老殘的口說出“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事情已經過去,塵埃落定,只是再回首之時,仍然要呼一聲僥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