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大蕭條中錢都去哪了?

環球老虎財經


貨幣是在週轉中收縮了。一開始通過信貸方式給市場注水,打個比方,從原來100塊,通過分期付款,貸款等變成了500塊,增加了400塊。錢就從消費者流向生產企業,企業以發工資的方式給打工者,打工者去還銀行貸款。但如果供需正常,或者有增長,這種循環是順暢的。但一旦消費萎縮,因為消費發生在生產之後,那麼生產出來的貨物就滯銷了,企業虧損了,打工工資變少了,如果有貸款,那就還不了貸款,迴流到銀行的錢就少了。那是什麼導致中間出現問題?老百姓消費萎縮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也有可能是企業環節出問題(生產成本用了100塊,但售價只有90塊),都有可能。消費萎縮,有可能是工資降低了(企業出現經營問題),炒股票虧了(錢被境外投資者賺去了,不再在本國範圍內流通)等等。其中上面提到企業經營問題,有可能是行業競爭導致,有可能是國際大宗產品價格導致。我覺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有時候放在國際上去看,就分析起來相對容易一點。純屬個人愚見。


肥仔PWK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要弄明白一個問題:

貨幣流通才會產生財富,社會財富多少取決於貨幣流通的速度和效率。

還記得那個經典的案例麼?



一個人來到一家旅館,給老闆500塊錢押金後去樓上看房間去了。老闆拿到這500塊錢後趕緊去還了之前欠張三的豬肉錢,張三拿到500塊錢以後也趕緊還了李四500塊錢飼料錢,李四拿到錢以後趕緊還了上次找小姐的500塊錢,小姐拿到錢以後又趕緊還了旅店老闆的住店錢。

後來客人下來了,沒有滿意的房間,收回自己500塊錢押金走了。

錢沒有任何增加,甚至最後就沒有錢,但每個人都多了500塊錢,4個人一共多了2000塊錢,之前的債務問題都解決了,社會財富增加了,但錢並沒有增加。



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並不是錢沒有了,而是貨幣流通速度慢了。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例子中一共涉及4個人,如果只涉及3個人呢?財富就增加了1500塊錢,比如老闆同樣還了張三的錢,但張三還了沒還李四,而是直接還了找小姐的500塊錢,小姐又還了旅店老闆的錢。同樣是500塊錢,流動環節少了,產生的社會財富就少了。

所以經濟大蕭條時大家能掙到的錢少了,也就不像以前那麼敢消費了,大家不敢消費,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人買,於是工廠就開始減少生產、裁員。大量工人失業,更不敢消費了,惡性循環就這麼產生了。


逸然決然


經濟大蕭條時期,錢都去哪兒了?這個問題有意思,是個很好的問題,我來回答。

錢去哪兒了?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沒有多少錢了!那麼原來的錢不是還存在嗎?那些紙幣不管在任何人的手裡、或者國家銀行不還是錢嗎?總之,這些鈔票是還在的啊!為什麼這些鈔票就不見了?沒有鈔票國家可以刷鈔票啊,怎麼就沒錢了?

問題確沒這麼簡單!錢是什麼?錢就是資源和物質!錢和資源物質相等!有多少資源物質就有多少錢!打個比方,資源物質只有一百萬億,國家的鈔票就只能和這一百萬億的資源物質相等,如果鈔票和一千萬億的物質相等,這叫超發貨幣,一般來說,是不可能超發貨幣的!如果物質稀少而發很多貨幣,那錢就是紙,查屁股都是滑的,是沒用的!

物質和鈔票相等!在現有的物質消耗完了的時候,鈔票也就沒有了!錢也就不見了!再印刷的鈔票也就不是錢了!是紙了!買不了東西了!錢呢就這樣不見了!

在資源物質當中,糧食居首位!其它物質都是在糧食的基礎上而開發的!糧食是寶中之寶!資源物質耗盡也包括糧食資源耗盡!所以,在經濟大蕭條發生的時候,可想而知有多危險!很多人吃不上飯吃不飽飯,那種情景是很慘的!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誰也沒有辦法!


周榮43165176


理論上,社會中的 流通中的貨幣總量等於社會總商品量,為什麼會產生經濟蕭條或經濟危機呢?經濟蕭條從貨幣和信貸角度來分析,可以這麼理解。

理解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原始社會,物物交換,一個人養一隻雞和別人養的鴨交換,當晚上殺來吃了,交易馬上結束。但是有了貨幣,一個人不養雞卻用100元錢買一和一個養雞的雞農買了一隻雞,今晚殺了吃了,對方得到了貨幣,存放在家裡。結果養雞的人少了,當這個雞農不養雞了,想把原先賣雞得到的100元再去買雞時,發現市場上沒有雞賣了。這時市場上雞的價格變成200元一隻,甚至更高,還是買不到。這就是經濟蕭條了,很多人餓死,就是這個原因,物價上漲,社會有效需要得不到滿足。因為有了貨幣存在,交易過程中不能馬上完成,有些只買不賣,有些只賣不買。社會中總商品數量減少,或某些商品數量減少。

怎麼理解某些商品中數量減少呢?比如,生產斧頭的人覺得生意好,大量的生產斧頭,而養雞的人開始覺得雞不好賣,改成做斧頭了,結果把斧頭生產出來了,賣掉得到的是錢,最後沒有人養雞,大量的斧頭賣不出去了。斧頭匠們手上的斧頭又不能當飯吃,最後沒有雞吃,餓得餓,經濟就這樣蕭條了。錢還是在,但是沒有商品了。有效需求的商品已經被消耗完了。代表這些被消耗完的商品的貨幣已經轉成另一種商品或以貨幣行式存在。錢不能當飯吃,只是一張紙而己。

我們再看信用出現後影響經濟週期性蕭條,還是用銀行貨幣做例子。我們再繼續用貨幣和社會總商品量來做例子。比如,社會上總貨幣量為1億,我們假設,當然不止這個數。社會上總商品量價值也是1億,等量的貨幣和等量的商品

我們 理清一下思路,給大家更清楚明白,有了信貸,經濟為什麼會週期性蕭條:

生產者價值1億的商品,A消費者手上有5000萬的現金,銀行存款5000萬(B消費者)

第一次交易,A消費者拿5000萬從生產者買下5000萬的商品,當天消費完,生產者把賣商品得來的5000萬存入銀行,銀行這時有1億存款(生產者5000萬+B消費者5000萬),生產者還有價值5000萬的商品。

第二次交易,第一次交易中的A消費者沒有錢消費了,向銀行貸款5000萬,這時社會中就有1億的流動貨幣,即將拿來消費。社會中只有剩下價值5000萬商品在生產者手中。B消費者的5000萬這次也拿出來消費了,這個時候。1億的貨幣對應價值5000萬的商品,生產者就會把價格提高一倍。也就是第二次交易的A消費者的5000萬隻能買到較第一次的一半的商品,另一半的商品,被B消費者買去了。交易結束之後,生產者把1億的錢存入銀行了。這時銀行存款一共有1億元,應收貸款5000萬(A消費者欠的)

通過這兩次交易,生產者有1億的存款,A消費者沒有存款,欠銀行5000萬,B消費者沒有存款,也沒有欠款,手上也沒有現金。這時候社會中的商品為0,生產者以為有錢可以買到東西,但是大家都沒有東西買了,剩下的只有還是1億元錢躺在銀行,還有A消費者欠銀行的5000萬。這就是信貸出現,形成一個交易週期,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經濟蕭條的根源。

因此,經濟蕭條錢還是那樣的錢,都在銀行或在人們手中,只是錢已經貶值了,變成了廢紙。信貸和貨幣是經濟危機的最根源,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們會調控貨幣政策引導人們走向好的方向發展,避免經濟危機的到來。所以信貸寬鬆到一定程度就會不再放貸了的原因。

理財有道,看雪之道,歡迎點贊關注,每天都有新文章發佈!


雪之道理財


從源頭出發

如圖,假設你是美國政府,起點市場上沒有一分錢。

你要印鈔1億。你需要先發行1億國債(你金融賬號負債1億,並開始計息),隨後你以國債為抵押,開始印鈔,數量1億。10天時間,您印完1億鈔票,存入銀行。你在金融系統內的資產賬號增加至1億美元(但鈔票已經不是你的了)。此時,你突發奇想,直接用存款還負債。結果你會發現,把所有存款都還給銀行。你依然會欠銀行100000美元利息。你要還利息,需要繼續印鈔,你印鈔,會欠銀行更多債。

如果你先不還呢?答案是每天你都會多欠1萬多美元。

如何還上本息呢?

參考答案是把1億美元投資出去,修建高速。

你的存款會變成施工方(美國企業和老百姓)的存款。

你的1億美元,因此,變成準備收取2億多美元過路費的高速公路。

你收費對象是誰?答案是施工方(美國老百姓)。

但請注意,施工方賺走1億美元,而你準備收2億美元。是不是施工方也還不起債?

施工方怎麼辦?答案是施工方中的汽車公司從銀行再貸1億美元,建設一個汽車廠。施工方因此又賺了1億美元。有了繳納過路費的錢。但新問題又來了,汽車公司是不是要償還2億美元以上的本息?本息來自哪裡?答案依然是施工方(美國人)買2億美元以上的汽車。美國人怎麼支付2億美元?答案是和銀行貸款.......施工方越想還錢,結果欠銀行的錢反而越多。當經濟危機發生,大家都追著還錢,我們會發現:銀行系統會只剩下一堆債務。

資產負債平衡表,所有錢都是債務

大家的負債=銀行的資產;大家的資產=銀行的負債;

大家的負債增速,每年5%(貸款利息);

大家的資產增速,每年1%(綜合存款利息);

通過利息差,銀行的資產始終在以指數增長,對應大家的債務在以指數增長。

一旦出現大蕭條,銀行逼債,貸款人100%還不上。錢也就被對沖掉了。


數據:美國黃金儲備8000噸,價值約3000多億美元。想對你是天文數字,相對美國市場,則是微不足道,僅是蘋果市值的1/3.中國黃金儲備1000噸,價值約400多億美元,和滴滴市值差不多。數據很清楚的說明,黃金和貨幣已經沒球關係。黃金也不能承擔貨幣職能,否則,蘋果賣掉30%的股權就可以把美聯儲的所有黃金兌走,市場豈不是一團糟?同理,貨幣也不是政府發行的,紙幣只是一個幫助記賬的工具。真正的錢是用一種記賬方法產生的,這種記賬方法的核心部分是-M2貸款+M2存款=0。貸款是大家的,存款是銀行和大家的。所以,只要清算(逼著還債),錢就會被對沖掉。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更進一步的數據與假設:中國國企負債總額超過100萬億,居民存款總額60多萬億。國企怎麼還貸?答案無疑是從居民手中賺。極端假設國企把60多萬億居民存款賺過來,還給銀行。國企貸款降至40萬億。居民存款會降至0.M2會下降60多萬億。但居民沒有錢了(沒有消費了),國企還能還貸嗎?還不起是不是要破產?因此,在任何時間點,銀行系統清算都是一堆負債,而沒有錢。

要想避免大蕭條,唯一路徑:機器記賬

用股權共享的公共軟件平臺記賬,軟件的服務(服務債務)=股東的提貨權。

股東不能擠兌機器,所有人都是債權人。

這種系統就可以永續消滅大蕭條和經濟危機,但銀行因此會失去價值。


提示:銀行在我們心中強大到讓我們智障!彷彿我們提金融創新要麼是騙子,要麼就是與政府對抗,但真實情況銀行只是參與市場競爭的盈利單元,它在本質上與理髮、洗浴、足療等服務行業沒有區別,金融起點並不神聖,否則輪不到猶太人。


高金波


這個問題,非常專業,也非常重要。


我是雄風投資,20年投資實戰經驗的老司機,在中信證券工作期間,曾獲騰訊2012中國最佳投資顧問。


分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分析,讓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質,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經濟大蕭條,錢去哪裡了?


一,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在蕭條之中,沒有放水,而是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使得經濟之中的資金面不充裕,人們就感覺錢少了很多。


二,信貸政策。


在蕭條的經濟階段,商業銀行害怕風險,經濟下滑壓力很大,銀行不敢加大貸款,反而是降低貸款的投放,從而導致市場裡面的資金偏緊,錢也會少了。


三,股票市場。


經濟蕭條,股市必然持續下跌,原因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很差,無法支撐股價的上漲。股票市場的低迷,股民投資都是虧損,這樣造成股民不敢消費,也無法刺激經濟的消費,消費低迷也給人感覺錢難賺了,錢也就感覺少了。


四,收入和獎金。


在蕭條期,就業壓力較大,人們的收入水平無法提高,甚至可能收入下降,造成勞動者比較節省,影響社會消費,形成錢少了的情況。


五,實體經濟。


由於經濟蕭條,企業盈利能力下滑,企業投資資金也是減少,這些因素都會對相關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從而使得實體經濟可以投資的資金量減少,錢也變少了。


以上五點,就是經濟蕭條階段,錢少了,錢不知道去哪的原因。


建議在經濟蕭條之中,我們需要考慮現金為王,多存點現金,才能度過經濟的冬天。同時,要減少對外投資,這是控制風險,降低自己的消費預算,節省成本,這是冬天的生存之道。


遇見是緣,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您點贊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持!


如您有投資的問題,私信聯繫我,如我有空,將進行專業解答。



雄風投資


全國服裝實體店除了打折清庫存之外,並沒有一個有效的辦法來實現利潤增長。相反,越是打折不僅利潤下降,且銷量也沒有很大的提升。“部分業內人士悲觀的認為是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導致消費需求疲軟;還有一部分經營者認為,是電商經濟擠壓了實體店的生存環境,還有說是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造成的,這其實都是對市場認知非常狹隘、片面的,給中國零售市場帶來很大的誤區”。ITM模式創始人、索妃雅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龍劍這樣告訴記者。

2019年的服裝實體店生存環境確實非常慘淡,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幾年,傳統實體店的營商生存環境還將持續惡化。未來3年實體零售業還會面臨去中心化、數字虛擬貨幣以及AI智能等新消費模式的擠壓,看來2019年的情形還只是開始。在記者採訪的零售經營者來說,必須要在今年實現業務模式的轉型,如何實現傳統零售業轉型成為大家關注的商業話題。因此,近日,一直在山東持續探索服裝零售業的ITM模式倍受關注。該模式是山東在堅持供給側改革思路的同時,邁出消費側改革的步伐,是基於對山東傳統經濟實施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而ITM模式則是在山東有著十年服裝服飾零售業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有助於山東加快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似乎很多人對ITM模式無從瞭解,記者查閱了資料,其實這個模式從2010年就開始探索線上線下融合,但當時大家的重點是電商C2C、O2O以及共享模式等“風口”,忽略了對產業模式的關注,直到最近開始被山東政府作為傳統服裝零售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商業模式推到公眾面前,才引起關注。在記者採訪創始人陳龍劍的時候,其表示可能最近受到關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今年服裝實體店、電商面臨的市場壓力太大,都在尋找創新轉型的方向方法,經營者和行業變革意願增強。另一方面,由於2019年上半年的山東經濟持續下行,“山東被看成第二個東北”的輿論影響,全國都在看著,看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轉換能否找到新的突破點,而ITM作為全國唯一的產業性商業模式一直紮根山東,理所當然也就成了本輪山東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三新經濟”的亮點了。

記者來到位於青島香港中路銀座商城的“索妃雅”ITM模式的服裝實體店體驗時發現,ITM店表面看與其他服裝專賣店無異,但其運作經營模式已由過去販售式專賣店的轉為以“私人訂製定購”和“衣品形象管控”(為客戶衣著穿搭和上門衣櫥整理等)輕奢定位的服務店了,且在該模式全球2000多家供應鏈支持下,每家ITM店的服裝服飾,珠寶飾品、皮具等個人形象類貨品配置不同,均直採直購,直售直保。由於ITM店基本實現零庫存,因此門店的營銷方式基本從不打折銷售,保持利潤平穩。

在剛過去的6月份,ITM模式為應對未來10年的數字化、去中心化、AI智能和產業化所帶來的挑戰,創始人又一次對模式進行了五大模塊的變革調整。比如,實施像美國COSTCO的會員年費制,引用貨幣金融理論的信託消費制以及管理扁平化的價值訓練場制度等。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信託消費機制相當於使其會員全年免費穿衣,這有助於幫助傳統量販式高庫存店鋪消化庫存,促進消費。因此,該消費方式推出後,即被視為顛覆傳統服裝零售業的一場革命,創始人陳龍劍則希望打造中國未來的新消費。

ITM在管理構架上實施扁平化管理,每家ITM模式門店均為ITM體系總部控股或被託管的小微企業,直接經營管理,有部分小門店則是以授權監管,數據同步對接為主。ITM模式對直營直管的小微企業門店人員實施年度股權分紅激勵,將傳統導購銷售員轉變為專業衣品形象管控師,且要求持證上崗。為加強新職業人才的培養,ITM模式還聯合山東省內的各大中專院校開展“1+X”職業技能培訓,加快新型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為應屆畢業生就業保障。還與省服裝協會、各地企業以及人社部門對傳統服裝行業的導購員、部分社會失業人員開展的職業轉型技能培訓,這有助於山東築巢引鳳和穩定就業。俗話說,十年磨一劍,ITM模式能否成為山東經濟的拉動點,還需要拭目以待,但還是期望山東不要步入東北經濟的後塵。



無語落天


假設你在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前夕,擁有10萬美元的股票。隨著股市泡沫的破裂,用不了多久,你的10萬美元的股票就只值1萬美元了,那麼還有9萬美元到哪裡去了呢?隨著資產價值的下跌,這些錢被消滅掉了。

又假設你在2017年最近一波中國樓市的頂點,用8萬每平方米的價格買入了某小區的房子,後來隨著樓市的萎靡,目前這個房子只值6萬一平方米了。那麼這些錢又到哪裡去了呢?還是一樣,隨著資產價值的下跌,這些錢被消滅掉了。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資產的價值普遍都在下跌,會帶來信用的急劇縮減。原來我可能是一個上百萬資產的中產階級,我持有的資產有股票有房子,但是現在爆發了經濟危機,我的股票也好,房子也好,價格暴跌。可能我的資產已經縮水到只剩幾十萬甚至更少,於是我對外投資也好,消費也好,都會更加的謹慎,可能我的生意還會受到影響,收入也會下降。這就是資產價值暴跌帶來的影響。

一切都源於信用的緊縮,信用可以使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但是在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尤其是在泡沫快速破裂的時期,信用會一夕之間不見蹤影。這也是我們國家為什麼要保證房子價格穩定的根本原因,既防止房地產價格暴漲,泡沫進一步吹大,又要防止房子的價格快速下跌,引起信用的急劇收縮,從而帶來經濟危機。


金融見聞錄


一文看懂經濟大蕭條中錢都去哪裡了?

經常有人會問:都說經濟大蕭條時人們普遍覺得沒有錢了,那麼錢哪裡去了呢?

為了通俗地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看錢是怎麼來的:

以前看到一個故事,我把他進行了改編,以說明在經濟繁榮時期大家的錢是怎麼來的:

一個炎熱小鎮,太陽高掛,街道無人,因為大家都沒有錢。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 1000 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在他看房的時候:

  店主抓了這張 1000 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預付了1000的肉錢。

  屠夫有了 1000 元,橫過馬路預付了豬農1000元的購買豬的錢。

  豬農拿了 1000 元,出去預付了飼料老闆1000的飼料款。

  那個賣飼料的老闆拿到 1000 元,趕忙去預付他包妓的錢 1000 元 。

  這名小姐衝到旅館預付了她預訂的1000元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 1000 元放到櫃檯上,此時那人正好下樓,拿起 1000 元,聲稱沒一間是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大傢什麼都沒有做,生產的沒有生產,消費的沒有消費,可全鎮的人帳上都有了1000元,大家很開心。

這就是錢通過生產和流通的過程實現了社會資金的大量增加,如果那個外地人的1000元就是發行的錢1000,那麼經過所有的流通一次之後,整個社會就有了5000元,店主有了1000的肉錢,屠夫有了 1000 元買豬的錢,豬農有了 1000 元購買飼料的錢,飼料老闆有了 1000 元包情婦的錢,小姐有了1000元的房錢。

發行的貨幣1000,經過流通環節再收回時社會上已經有了5000元錢的財富,而這個5就是貨幣乘數,流通中流通的次數越多,社會的總資產越多,錢也就越多,當經濟繁榮時,貨幣乘數可能是5,甚至是7。

神奇嗎?還什麼都沒有做,大家就覺得都有錢了。

同樣的道理,在經濟蕭條時錢去了哪裡呢?

由於經濟蕭條,大家的購買能力或者預期購買能力下降,人們的消費意願和投資意願都下降,在貨幣乘數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總財富減少。

我們再看剛才的故事:

一個炎熱小鎮,太陽高掛,街道十分熱鬧,因為大家都有錢了,市場十分活躍。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500 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在他看房的時候:

預訂了1000元房費的小姐因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預感生意不好而要求退回500元,店主只要把客人的500元給了小姐;

那個賣飼料的老闆預付了1000 元包小姐的錢,因為生意不好也要求退回500元,小姐正好把剛拿到的500元給了賣飼料的老闆;

  豬農預付了飼料老闆1000 元,現在覺得生豬行情可能變壞,要壓縮養殖規模,也去飼料老闆那裡要求從1000的預付飼料款中退回500元,飼料老闆只好把剛到手的500給了豬農。

屠夫也由於同樣的原因要減少生產規模,於是就橫過馬路要求豬農把預付了1000元的購買豬的錢退回500元。

這時店主正好在屠夫的店裡等著屠夫,因為也要求把在屠戶那裡預付了1000的肉錢減少到500,這時屠夫只好把到手的500直接給了屠夫。

屠夫回到店裡,剛好客人下樓,因為沒有看上房間而拿起500元走了。

這一過程中,大傢什麼都沒有做,可大家每個人的錢都減少了500,大家錢的總量減少了2500元。在這一過程中,500元經過5次流通導致社會總的流通貨幣量下降了2500。所以大家都覺得沒有錢了,都要進一步壓縮生活消費和投資,導致社會財富和資金進一步減少。而錢哪裡去了呢?結論是:不見了。

這還是不考慮貨幣乘數的因素,如果再考慮經濟蕭條時貨幣乘數下降的因素,同樣投放的貨幣創造的財富將下降,社會上的錢將更少,比如剛才的例子,投放了1000元創造了5000,而在經濟蕭條時,投放1000,可能只能創造2500或者3500,導致刺激經濟的政策難以有效實現,而人們的錢的增長也更緩慢。

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社會財富的減少都是如此。社會上任何一件偶然事件都可能造成連環效應,最終導致整體的社會財富縮水。比如一次意外的火災?比如一個意外的經濟政策?比如一個企業的倒閉,都可能會引發成社會財富大量縮水的“灰天鵝”,而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由於人們的預期不佳會導致消費和投資的進一步加劇縮水,從而加速了社會財富的進一步減少。

我是文化評論,財經金融分析評論,歡迎關注並留言


財經文化評論


大蕭條時期美國人的錢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應該從美國的國家金融體制來說。

首先美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央銀行,代表美國國家金融體制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實際上是由美國幾十個州的主權基金合資而成的,他們發行現鈔必須在美國財政部存儲一定比例的黃金與白銀,實際上也就是私人股份制銀行。

在大蕭條時期,雖然美國的大多數私人銀行證券公司及個人哀鴻一片,但作為私人股份制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並不會為此而增發鈔票用兌水的辦法來化解這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所以美國的現金流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會大幅減少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貨幣緊縮,這也就說老百姓手裡都沒錢了。

對於此種情景美國政府能做的只有增發國債,是人們常說的經濟槓桿作用來刺激消費與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工資收入水平就能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就能增加老百姓就敢消費,消費就能刺激經濟發展。

但借來的債畢竟還是債還是要還的,所以美國政府只能採取以下辦法,首先是增加稅收,其次是削減政府支出以及社會福利支出。這也就是現在特朗普政府所正在實施的政策。

所以說看起來經濟學是什麼深奧的學問,比如說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理論與凱恩斯主義宏觀政府幹預政策。實際上與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就一個道理,能掙著錢就敢花掙不著錢就不幹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