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趕”石李白吟詩李渡得名有傳說

李渡位於渠縣縣城東南方,北面是秦嶺山脈渠江水系的發源地,渠江從北而來流經李渡。

古人傳說,魯班仙師夜裡雞不叫、狗不咬之時,在百步梯(現渠縣卷硐鄉陡梯村又名陡梯子)將岩石用墨斗線劃石,岩石便隨墨線自行分開成石材料。仙師將石料“趕”到油房溝爛泥坑修橋平路,石頭如“趕”豬一樣自行跟隨仙師行走。石料距目的地100米之處,一聲雞叫天就要亮,趕不動了,落在油房溝的河溝水裡。平日裡人們在此要脫鞋過河,此後,就可以在石頭間跳過,人們叫石頭“跳蹬石”,河也成了跳蹬河。

史載,詩人李白曾在此乘船渡江吟詩;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也曾到李渡住宿行遊街市,跳蹬河又改名李渡。

李渡是一個風水寶地,緊臨渠江河東岸,周邊曾有多處建築宏偉的寺廟、牌坊、宗祠等。不同時代興建的廟宇建築就有十多處,文德厚香火旺盛,人畜物豐發達,兩岸民眾將物品拿到李渡交換,無論是春夏秋冬、從早到晚,都是熱鬧非凡。

在李渡東面有一條兩山相擁的峽溝,其名“七里溝”,溝長約6000米,是原成都、南充到萬縣的一條官商驛道。南邊不足五里有一山脈,山不高,長約5000米,好似一條巨龍,古人曾在此修建一寺,命名迥龍寺,有詩曰:“日有千人打拱手、夜摯萬戶照明燈。”

1950年1月建立李渡鄉政府,2004年6月鄉鎮機構改革中將金鑼鄉、新和鄉合併入李渡鄉。2016年12月,渠縣第二批撤鄉建鎮,置李渡鎮轄九嶺、新渡、燈臺等13個行政村和李渡街道、獅牌新村2個社區。

如今,李渡已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有道是:“一杆撐出灑滿地的金太陽,一鋪而就開滿鮮花的村莊。”

鍾榮 本報記者 袁城霖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