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否會倒逼一場新的教育改革


疫情是否會倒逼一場新的教育改革


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和蔓延,使得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集“在家+網絡+自主+泛在”於一體的新型學習模式正式“出場”。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教育機構,無一不在為此做各種準備。

儘管此種新型多態學習模式,是由一場疫情倒逼而來,但與其看到其帶來的危機,不如看到這場危機裡蘊含的學習契機,這一新型學習模式的新嘗試,可能引發“蝴蝶效應”,進而推動中小學學習模式的“革命”。在此情勢下,研究中小學生在新型多態學習場景下的特點和策略,就顯得尤為必要。

1

多態學習模式的含義

多態學習模式是指集合了“工具+場景+主體+內容”多重要素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在這裡,工具指網絡,場景是家庭,主體是學習者自己,內容是指泛在的學習資源。這四個學習的要素同時疊加,進而發生化學反應,這應該還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與過往的單一學習模式,特別是與常規的學習場景相比,這種模式絕不只是物理場景的變化,也不是學習工具的變化,而是一場具有多元性、複雜性和交互性等特點的學習革命。

疫情是否會倒逼一場新的教育改革


2

多態學習模式帶來的變化

當前,學習場景由固定變為泛在。常規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大部分發生在教室裡,在多態學習模式下則發生在網絡上和家庭裡。看起來只是學習的物理場景發生變化,事實上背後的知識場景和應用場景也在變化。教室是知識的場所,如今知識的場所則是泛在的。網絡上所有的資源都可以用來為學習服務。這一變化,也意味著知識權威的消解。學習者不必再把教室作為學習的唯一物理場景,而是開始考慮把教室作為學習場景的一種來源。這種微妙的變化,可能會幫助學生認知到學校教育的侷限性,從而提高學習者本人作為自我教育的契機。

學習同伴由多人變為個體。在常規的教室物理學習場景中,學習一般是班級中發生的,由於集體授課制的存在,學習者彼此互為微觀環境,對於不同的學習問題,既有來自同伴的質疑,也有來自同伴的分享,從而使得學習形成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共同體模式。而在泛在模式下,學習者的學習同伴則由多人變為一人,儘管也可以組建網絡學習社區,但畢竟不同於真實的班級多人場景。在這種情況更加有利於自我深度學習者,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也符合認知心理學“只有學習者自己獨立學會的,才是真正的學會”這一核心觀念。

資源由靜態單一變多元豐富。傳統的班級授課,教師收集資源,加工知識,拆解概念,督導訓練,進行講授。由於受制於統一進度,統一教學內容,統一課時的限制,學習者獲得資源都是一樣的:來自於教師提供的習題、PPT和講義。這種資源是靜態的、單一的,這對於學習卓越者而言是遠遠不夠。而網絡+在家+自主+泛在的多態學習模式,賦予了每個人獲得多元資源的機會和權力,學習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尋找適合自己的資源。多態學習模式下資源的豐富性,為學習者的學習開闢了諸多的更多可能性。

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自主。在班級授課制情況下,由於有教師的督促,所以學習一般都是在“他者”的監督下完成,即使有極少部分的學習卓越者能主動完成學習,但也並非能排除老師的督促作用。教師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他律。而如今網絡在家學習,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不在了,教室也不在了,同伴也不能依靠了,學習完全變成了學習者自己的事情。這種沒有外部力量監督的多態學習模式,有利於學習者自己去培養對學習的責任和態度,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內容由教科書變為世界。以往在教室裡的學習,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是教科書,儘管在多態學習模式下,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或許還是圍繞教科書,但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和資源。網絡+智能終端對學習者的幫助遠遠超出了教科書的範圍。可以想象,在世界資源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學習者是不會滿足於教科書的知識程度。

學習工具由“大腦+語言”變為“大腦+網絡”。常規的學習工具是大腦和語言,而在多態學習模式下,學習者的學習工具變得豐富多元,特別是網絡場景,使得學習工具變得便利和高效。學習者可能不需要再做那些簡單重複機械的學習任務,從而為其完成高階思維能力的任務贏得了空間和機會。

信息瀏覽變為信息素養。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的到來,使用電子產品成為一種時代的需要,也成為培養未來人的一種必要素養。智能設備有了互聯網的支持,成為知識海洋;平板電腦有了多媒體功能,還可以引入視頻等種類豐富的教學資源,改變課堂的沉悶現狀,甚至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標;電腦的交互功能還能引入更寬廣、跨地域的交流性學習、遊戲學習,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多態學習模式,把學習者拋入了一種信息和知識混雜的海洋,迫使學習者去高效甄別有用的知識,篩選出真知。

多態學習模式帶來了諸多的積極變化,這種多態學習模式同樣也存在諸多的問題:

第一,學習者獲取的途徑不夠專業。互聯網學習場景下充斥著各種各種的信息和知識,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獲取真正權威的知識,對於青少年學習者來說,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因為獲取的途徑不權威,知識的含金量必然大打折扣。

第二,資源查找能力還有待提高。資源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並不意味著資源會自動進入到學習者的大腦,還必須通過較為專業的查找能力才可以得到。青少年學習者在網絡獲取所需知識時,使用的查找方法基本上都是原句的方式進行搜索,而沒有對其進行加工和再次表達的能力。

第三,信息甄別能力有待提高。互聯網信息和知識的泛在,特別是同一個事件,同一個概念,同一個現象,不同的渠道發佈的內容不同,讓青少年學習者無所適從。他們的知識背景和原有認知,無法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甄別出有效的真實信息。

第四,缺乏自我監控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由於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高認知,低控制”的身心發展特徵,往往難以抵制來自互聯網特別是社交、遊戲等的誘惑,自我管理與監督能力弱,因此,使得學習難以持續和堅持。同時,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計劃性不夠,使得學習依然是處於被動狀態。

第五,缺乏深度的真實學習。互聯網場景下碎片化、快餐式的喧囂信息往往具有空泛性,容易使得青少年學習者失去深度思考和獨立思考,浮於表面和淺層,信息非常容易浮於皮表, 它消滅了推演邏輯說理過程,往往需要學習者自行腦補,信息的可驗證性差,也很難有邏輯可言,因而,真正的深度高效學習沒有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