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在陝西省榆林市城北,有一座明長城沿線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它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與山海關、嘉峪關並稱為中國長城“三大奇觀”,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鎮北臺

離開神木市高家堡,我們《行走長城》採訪組沿著明長城繼續向西南來到了榆林市區。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緩,鎮北臺南倚高原,北臨沙漠,彷彿拔地而起,更顯雄姿英發。採訪那天,鎮北臺工作人員慕濤熱情地帶我們登臺,一睹雄姿。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記者:“這有點陡,有多少度?”

慕濤:“這個斜度應該將近40度。”

我們沿臺階而上,來到鎮北臺的第一層,它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是5056平方米,比一個標準的足球場略小一點。在明代,這裡屋宇環列,是守臺將士的營房,現在修護後改為長城博物館。

慕濤:“第一層也是最大的一層了,類似於甕城一樣,四周圍牆只開設一道城門,還是比較易守難攻的。”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鎮北臺長城1號墩臺

鎮北臺為何稱為萬里長城第一臺?除了他高大雄壯的建築構造,還在於其特殊的軍事地位。在長城博物館,一張長城地圖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橫臥於中華大地,如果說山海關是這條巨龍的頭,嘉峪關是巨龍的尾,那麼鎮北臺就是巨龍的心臟。


再仔細查看榆林這段長城,鎮北臺恰恰還在這條防守線的中心位置。

慕濤:“延綏鎮當時設立了36營堡,這36個營堡也就相當於36個軍事基地了,36營堡互為犄角,互相呼應。鎮北臺它的高度高,又堅固,敵人一般攻的話比較難,中國的長城土質的長城比較多嘛,他會採取一個迂迴的方式,就是在比較人少的地方,把土長城越過去。其他地方受到攻擊,鎮北臺可以很好的派士兵進行增援。”

鎮北臺成正方梯形,連同臺基分四層疊起,底大頂小,層層遞收。我們最後登上第四層也就是頂層,臺牆上的瞭望孔和箭垛錯落有致。站在瞭望孔遠眺,百里之內的西北方毛烏素沙漠和東南方黃土丘陵風光一覽無餘。

慕濤:“鎮北臺呢,其實取鎮守北方之意。在紅山依山而建,它的海拔是1178米,而鎮北臺自身的高度也有30餘米。所以說這裡也是整個城區的一個制高點和最高點了。”

時刻準備戰爭,才能避免戰爭,鎮北臺的存在換來了安定、和平。在臺的兩側,有兩座商貿城,一座叫款貢城。

慕濤介紹在鎮北臺上便可以看到款貢城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長城博物館還原款貢城當年情景

慕濤:“‘款’是取通款、款待之意,‘貢’是取朝貢之意,當時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對當時的明朝廷進行進貢和納貢,朝廷款待這些使者,並回賜他們物品及其銀兩讓他們帶回。他們驅趕著牛羊,用他們的特產換取一些他們比較稀缺的物資,比如鹽、絲綢、布匹、茶葉之類的東西。”

記者:“每天都有嗎?”

慕濤:“每天基本上都會有的。”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鎮北臺款貢城

款貢城是貿易往來唯一的“官市”,在鎮北臺西南800米處還有一個蒙漢民間貿易往來的重要場所——易馬城,俗稱“買賣城”,是明嘉靖初年韃靼首領與明朝議和後開放的11個貿易市場之一。

就是這樣的你來我往,促進了民族融合。工作人員慕濤姓“羨慕”的“慕”,他笑眯眯地讓我們猜他的祖先是哪裡的。原來慕姓出自慕容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

慕濤:“我們這個姓其實是從當時的一些遼東地區,也就是現在東北那一塊,慢慢的遷移到陝西這個地方來,支系比較多,比如說現在的神木市有我們慕姓,榆林市下的吳堡的這個地方也有慕姓。”


那麼到底有多少民族在榆林這個地方融合呢?榆林市長城學會副會長高仲崗說,這麼多民族在榆林融合在我國並不多見。

高仲崗:“它地處陝北的最北端,所以歷朝歷代都有民族在這裡進行交往和融合,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結合部。最早的像匈奴、鮮卑、羯、氐、羌、党項、吐蕃、回鶻、蒙古這許多民族都在這裡融合。”

記者:“有多少個?”

高仲崗:“據不完全統計,能數出來的有24個民族。”

行走長城:狂風大漠,雄臺鎮北,明長城最為宏大的墩臺——鎮北臺

狂風大漠,雄臺鎮北

大漠無言,雄臺聳立。曾經的波瀾壯闊,早已化作安寧、祥和。今天來看鎮北臺,如果把榆林長城36座營堡比作36顆珍珠,鎮北臺就是鑲嵌其中的一顆寶石,它成了陝北、乃至西北長城旅遊的一張名片,它的雄姿撼人心魄,它的曾經令人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