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燒友崇拜進口音箱,難道國產中沒有一款適合發燒友的口味?

黃強


崇洋媚外的現象在我國是根深蒂固的,可能再過兩代人後,中國全面崛起後才會有大的改觀。這觀點也間接讓國產好品質音箱銷量上不去,進而導致後期研發動力和資金的缺乏。好的音箱不管進口或國產都不會便宜,便宜沒好貨是真理。聽了便宜的國產音箱不滿意,花大價錢升級時卻買了進口音箱,之後大聲宣揚進口的好是否有失公允?個人認為如果價格一樣,書架箱vs書架箱,落地箱vs落地箱,用相同的前端和功放,國產音箱的效果並不會差於進口,甚至會更好。因為國產音箱品牌價值較低,利潤也較低,同樣的售價,下的成本往往更多。前提是你不是小白,得了解點國產音箱的中堅品牌,你別花個兩三萬買個愛浪,香武仕回來,再配個家庭影院Av功放。


永勝家電維修


2000年結婚,買的鳳之聲999,配的惠威杜希經典3號落地箱,這個組合可以說是當時的國產經典組合,快二十年了,除了功放右聲道有點交流聲,這一套伴隨我搬了三個家,時不時聽一下,以前是聽CD,現改聽藍牙了,感覺還行吧。國外人家上世紀日子就比我們好過,自然有很多人有閒功夫去玩這個東西,玩久了也就玩精了,大名鼎鼎的ATC,現在你去他的生產車間也感覺不到有多高科技,但人家就是以工匠精神來對待每一道工序每一件產品,一做就是幾十年,搞出來的就像藝術品,這方面咱們還有所欠缺。


不要再喊我胖哥


音箱,主要是裡面的揚聲器,俗稱喇叭。音響設備裡,只有喇叭的原理與結構最為簡單,一個線圈套在磁鐵柱上,下與紙盆粘合在一起,音頻電流通過線圈,線圈產生磁場與磁鐵磁場相互發生作用而帶動紙盆振動,紙盆振動空氣,將音樂電信號還原為音樂聲波振動空氣,為人耳接受,就這麼簡單。

但是,喇叭雖簡單,但從設計到用料都十分講究,儘管科學技術不斷髮展,但喇叭的音質沒有大的突破性進展。

還原聲音,講失真度,音源,功率放大器,打個比喻,失真度可以做到以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計。但是,喇叭失真度做到十分之一就不錯了。所以,喇叭是提高音質的瓶頸。

進口名牌音箱,人家的技術的確比我們強。但也不是絕對的,國產品牌也有做的不錯的,如惠威,引進外國技術,自己又有所創新,音質做的也很好,高檔的有上萬元,與外國品牌相比也不差。

不要迷信外國品牌,市場上有不少所謂外國品牌音箱,是仿冒的假貨,就跟仿冒勞力士名錶一樣。


趙日金141


這個真不是崇洋媚外的心裡,我深有體會,我是吉他愛好者,又是半個音響發燒友。當年計劃買一款吉他專用音箱,就是以前最早買音響得出結論,堅決買進口專用音箱。與網友交流和查閱大量關於音箱資料,發現國內根本沒有專業音響研發實驗室,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全都是模仿國外音箱製作的,雖然外形酷似,但內在品質與核心技術他們生產廠家卻做不到,一位廠商推銷員加我好友,介紹一款新出的吉他專用音箱,介紹是採用某國的核心技術等等,我問他是買了人家專利製作的還是怎樣,他人也實在,他說他們研發人員是通過拆解某國品牌音箱內部,仿製出來的,請看好,時仿製,我問他,那你們掌握他們的核心技術了嗎?他啞語了,說接近於原產音箱的品質,那我說你說明書介紹採用某國核心技術就是在騙消費者,你應該這樣寫才對,通過本廠科研人員不謝努力仿製出某國音箱技術,品質相當接近,這樣才對,他當時無話可說了。通過這件事,我果斷選擇了一款德國某品牌吉他專用音箱,價格與國產這款相差四五千元,但我覺得在音箱品質上一步大的投資值了,免得買不過關的音箱後悔半輩子,到頭來還得從新選擇,更加浪費錢財和精力,這樣一步到位非常值


王利-風起雲湧


本人玩音響也是80年代初從做飛樂6.5吋、2吋高音開始,先後用銀笛、惠威裝音箱,光漆包線一對音箱就用2kg,但聲音終就不滿意,現在用的是小旋風音箱、喇叭都是威發的,目前主要是做功放,膽石均玩,年齡大了,聽力也下降了,年輕時聽18KHz,現在僅能聽到15K,重點是聽音色、音質、密度、聲場、平衡。不追求聲大力粗。


石榴李


因為沒錢買進口箱,所以才考慮玩國產的,有些國產的音箱用了進口單元的,經過多年的調試改進,也確實很有味道,比較接近一部分進口產品,可以暫時滿足我等窮人低燒







牛做的旺財


首先,必須要承認,國外的音箱確實有可取之處。這個和國外的科技,研發以及全民的音樂修養是分不開的。

音箱的設計製作自己調試是比較複雜的聲學領域。而其中的關鍵部件就是揚聲器。一個好的揚聲器同樣也是體現材料,工藝,調試水平的集大成者。在這方面,我們還是有漫長的路要走。

但是我們同樣也要看到,我們國家在揚聲器製造,研發方面進步還是很快。有些方面和國外差距不大。甚至國外有些大品牌的揚聲器都是在國內代工的。

國產揚聲器裡,老品牌以南鯨,銀笛,飛樂,國光為代表。他們做的紙盆還是可圈可點的。後起之秀以惠威為代表也有不少專利。其實說到底,揚聲器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原理也很簡單。至於音箱也不是太神秘的東西。上世紀九十年代舉辦過幾屆音箱設計大賽,使用國產單元的不少音箱令人印象深刻。

崇拜國外品牌是有些人的本能,這個無可厚非。但是我們還是要支持國貨,事實上,現在的國貨和國外品牌的差距並不是天壤之別。





夢迴304


國內有好音箱,但一直沒有行成具有品牌影響力的高級音箱品牌。

過去有美之聲,在國外被認可,卻因為種種原因設計師出走,現在的美之聲也很少有什麼消息了,是死是活都不確定,那麼出走的設計師的新品牌呢?一樣,也是不死不活,形不成品牌影響力。可以說,大部分國產音箱品牌都帶有各種不確定性。他們到底有沒有行成從原材料採購,產品設計,到生產流水線,乃至終端銷售的完整循環,誰也說不好,有的品牌音箱就像鬧著玩似的,本是搞功放的,忽然出了兩款音箱,然後又沒有下文了。都是這樣,他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工廠都說不好。

國內有行業人士採訪過國外的音箱廠,那就跟汽車工廠一樣具有規模,生產規範,流水線發達,產品一直在做,也能行銷全世界。

中國的音箱品牌,感覺就是愛好者私玩一樣,好像根本不可能行成規模效應。也讓人覺得不是很靠譜。


孤獨D時代


國產也有做得好的,關鍵是要自己去聽和對比,聽到讓自己感動的聲音才收貨。家裡第一套箱子是丹麥丹特聲,第二套是英國思奔達,第三套是國產的歐博。買之前在廣州海印一路聽過去,總體感覺是國產進步很明顯,性價比很高,工業設計和調音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了!


小渝30565226


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國產音箱中粗製爛造的真的不少!音箱這個產品有兩個特點,一是發聲很容易,二是做好很難,這也直接導致國產音箱低端貨氾濫。其實,國外產品差的也很多,但它們大都有自知之明,是多媒體就宣傳自己是多媒體;是AV就宣傳自己是AV箱。不會亂來,不像國內,不過隨著假洋鬼子越來越多,亂來的也越來越多了。

自己曾經做一對音箱,就是定位於桌面和小房間的HiFi入門箱NS16,光單元改了六版,樣箱打了七對以上才算搞定,花了近一年半時間。可見想要做好一對音箱有多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