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農民,在夾縫中開墾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郊外的荒山是城市還未開發的處女地,這裡是從農村到城市生活的農民在無處他尋的情況下短暫開發的新“樂土”。

這些城市農民,多數是到城裡幫忙照看小孩的,早已習慣做農活帶小孩的一肩挑生活,他們不願意浪費那些寶貴的務農的時間。能有一塊自己的土地,生活會有許多不一樣。或許在他們看來,自己不僅僅會帶小孩,還能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勞動果實。

地少人多,最好的土地是城市原住民的,稍微好一點的被人捷足先登,後來的人只能選擇在最次的山坡地開荒。雖然條件差了些,但好歹有了施展本事的土壤。

儘量將地往路上擴張,平坦的地方也更多一點,農村分寸之間的爭奪在這裡依然適用。

這裡原本茅草叢生,他們一點點的開拓,一鋤頭一鋤頭的挖,一手一手的刨,讓荒山有了生長的力量。

沒有水源、土地貧瘠,去年年末種下的菜長勢不佳,但“有總比沒有好”。

他們早已具備了在最惡劣的條件下,開發出讓一家人值得歡喜的“一畝三分地”。如果沒有先天的優勢,你只有靠後天的努力去補上。

這是城市原住民的土地,寬闊平坦。其實往前幾十年,山上的土地是沒人喜歡的。城市發展過後,土地越來越少,以前分到的山地現在卻成了城裡人眼中的“香餑餑”。

城市農民總能想方設法開拓新的莊稼地。山腳的磚頭石礫堆,收拾收拾也能長出好苗子。

土質最差的土坡,也值得多種幾壕菜,種地的人從來不會讓地閒著。

樹林間的空隙,也值得種下幾壕蠶豆,半陰半陽且相對平坦的環境,對於坡地而言,好了不少。

利用可以利用的,城市邊緣在他們的影響下,有了更多新的希望。

“晨曦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城市裡的農民,還是把對土地的依賴深深刻在了鋼筋混凝土的夾縫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