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渤海之濱,大美天津。要想對天津的美追根溯源,就要從海河說起。北運河、南運河在這裡相遇,交匯成三岔河口,匯聚海河之後,向渤海奔流而去,三岔河口是近代天津的發祥地。

如今的天津海河三叉口,兩岸的親水平臺、網紅的“天津之眼摩天輪”都是旅遊客的打卡聖地、天津人眼裡的地標。


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如今的海河三岔口


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地圖上的三岔口


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的海河三岔河口,並不是現在的位置。

一、 天津的建城發展簡史

明清時期的天津城,俗稱“天津衛”,其實只有老城廂塊彈丸之地,方方正正的一座城市。

海河和諸多的干支流都在老城廂的外邊,城外散落的村落靠水而居,倒也愜意。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北京條約》簽訂,天津開為通商口岸,同年12月17日,天津第一個租界——英租界開闢。後來各國在當時天津城的外面,主要是東側和南側的河邊、溼地裡,劃分了一片片範圍,開始租界建設。

到1902年,沿海河兩岸,建在城外溼地上的九國租界總面積達到了23350.5畝,相當於當時天津舊城區的7.9倍。

天津老城區加上租界區,形成了一個新天津,經濟繁榮、人口稠密。

二、 海河運輸能力的偏弱

當時,如果海外的洋人的大宗物資來天津,一般都是海上輪船到塘沽,然後轉海河內河航運到天津。海河作為航運河道啊,雖然水量很大,但彎曲太多,十分不利於航運。據記載,清咸豐八年(1858年)時,從三岔口至海河口全長90.1公里,但直線距離僅48.3公里。錯綜複雜的河道,使得船舶航行極為不便,如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200噸以上的船隻在海河航行時就不斷髮生在急轉彎處撞擊河岸的情況,航運很受限制。

針對這一狀況,當時的清地方政府和租界政府一起進行了海河的裁彎取直工程,先後進行了六次之多,這在當時,都是大型的水利工程。其中第五次,就是著名的三岔口裁彎。

三、 三岔口裁彎

1918年,進行了三岔口裁彎。當時南運河、北運河及金鐘河在三岔口彙集進入海河,過於彎曲的河道,不僅影響了海河上游各河水的下洩,而且不利於上漲的潮水通過。


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裁彎之前


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裁彎之後


通過裁彎前、後地圖對比,可發現:原來的三岔口在如今的獅子林的位置,這次裁彎,直接裁掉了南運河的一個大彎,從金鋼橋到三岔口(現獅子林橋)挖了一條筆直的海河河道,把原三岔口向上遊移動到現在的三岔口位置了(現在的金鋼橋)。原來海河是從望海樓的前門流過,修改後變成從望海樓的西側流過。


天津海河“三岔口”歷史上的一次移動

裁彎前,海河從望海樓的前門往東去


一系列的裁彎取直工程縮短了航道,使航道加深、加寬,便利了船舶航行,保證了航行安全,對天津的歷史繁榮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經移動,海河三岔口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