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的人就不想看了為什麼?

爛漫的野馬


首先我們先理解一下《三國演義》的意思,“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而“義”指的是劉關張三兄弟之間的情誼,同時講關羽張飛的“義氣”和劉備的“仁義”。

故事講述了在漢朝應為朝廷無能,又有董卓一人掌大,後有18路諸侯討伐導董卓,從此天下大亂。劉關張以劉備為首一心想匡扶漢室,曹操、袁紹等18路諸侯想自己稱帝,於是便上演了各諸侯之間的你打我殺。之後發生的事請讓我慢慢道來

1、在討伐董卓時關羽溫酒斬華雄,從此一戰成名。而就在那時上演了“呂布戰三英”,當時張飛先出站呂布,幾十個回合下來張飛略站下風,關羽見情勢不妙出手幫助張飛,30回合後劉備見關張任打不敗呂布,擔心兄弟危險,於是劉備出站終於打跑了呂布。這已足夠表現出劉關張三兄弟的情誼。

2、劉備和曹操大戰失敗後,三兄弟自此分道揚鑣。劉備走投無路投靠了袁紹,張飛搶了地方官員的飯碗,整日飲酒尋找哥哥的下落;而關羽被曹操逼到山上走投無路還想力戰曹操,因為劉備的家屬在曹操那裡,為保嫂夫人安全和尋找兄弟下落被張遼說服暫時歸順曹操。在曹營中不管曹操用什麼方法都說服不了關羽真心歸順自己,之後關羽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從此關羽在各軍中名聲大振。在得知大哥劉備在袁紹那裡時,關羽不管曹操讓不讓自己去,也不顧前方有何困難直接帶嫂夫人去闖,於是上演了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的情景。其實曹操也是求賢若渴,捨不得殺關羽,他才能找到大哥。由此可見關羽的“義”

3、三兄弟團聚之後又重新踏上了匡扶漢室的路,到各地州縣劉備都以禮相待,一直堅持自己仁義的原則,荊州太守想把荊州送給劉備他都不要,一心想要以仁義得天下。為得賢士幫助,得知有臥龍先生這樣的賢士後,為請諸葛亮出山劉備更是三顧茅廬,就因為他的仁義諸葛亮心動了,隨之一起匡扶漢室。經過幾年的發展,袁紹被曹操消滅後,劉備和東吳孫權為自保聯手抵抗曹操。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後逃命經過華容道,關羽被諸葛亮派受華容道並立下軍令狀,因為曹操予自己有恩,關羽不顧什麼軍令狀不管自己死活放過了曹操以報恩。

4、在諸葛亮說服劉備攻取西川時,被東吳拒之門外的鳳雛龐統有被劉備的仁義所打動歸順了劉備。自此劉備就有了臥龍鳳雛,就在劉備正得意的時候,因為西川駐守的是劉氏皇室劉璋,龐統為讓劉備下決心攻取西川,做出了犧牲自己的決定,在落鳳坡被萬箭穿心而死。

5、西川攻取下來後劉備自立稱帝,關羽受命留守荊州,經過幾年的發展關羽也老了,荊州受到曹操和東吳的兩面夾擊,關羽背腹受敵力戰幾天未休後,兵敗麥城被東吳呂蒙所殺。之後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下令三日之內製造白盔白甲,但張達和範疆聽錯成“百盔百甲”。次日,張達和範疆請求寬限期限,張飛大怒,命武士將其縛於樹上,各鞭背五十,並揚言若違期,殺二人示眾,因此懷恨。兩人商議,決定先下手。當天晚上潛入營帳中刺殺了張飛,投降東吳。

6、劉備為給兩兄弟報仇,不同諸葛亮勸阻親自帥兵誓滅東吳,但因統兵失誤被東吳一把火燒殺了幾十萬大軍,兵敗後劉備身心疲憊一病不起。傳位於獨子劉嬋

這部《三國演義》其實就是講在三國時期劉關張三兄弟“義”,劉備的“仁義”、關張對兄弟的“義”,三兄弟少了一個另外兩個還能獨活嗎?所以有的人看到關羽死後就不想看了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理解的,若有異議歡迎評論區發言,謝謝!


不可觸及的傷


當時的感覺是;開始非常的敬佩關羽;溫酒斬華雄、數十合斬管亥、長距離的衝開突襲敵陣斬顏良、三個回合把文丑打得膽怯而逃、一人打退當時曹營的幾乎第一、二虎將許褚+徐晃。說實在的,人人都說三國呂布第一,因為他“戰三英”。

可是,我從第一次看《演義》,就沒覺得呂布是第一,儘管他“戰三英”,可戰“雙英”的時候,已經露出敗象;因為關張是30合內還“戰不倒”呂布。也就是說,這三十合內呂布還在勉強的支撐著不逃跑而已,勝負已經毫無懸念。而有著赤兔馬的戰績,遠遠不如關羽。打敗公孫瓚,赤兔馬沒作用。

砍斷了一個三四流的武安國的手,赤兔馬也沒能追上斬殺武安國。仗著“高八尺、長一丈,登山渡水,如履平地”的青壯赤兔馬,卻兩次拼盡全力也奈何不了騎匹常馬的張飛。而且,張飛喝得大醉,呂布還不敢過於逼近張飛。而關羽有了赤兔馬後,幾乎無敵的存在。可是,看到關羽的失敗時,卻認為;“關羽死的活該!”因為他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如果當時聽從王甫之言,換成趙累就不會失荊州。

待到三、四十歲的時候,因思維的自然成熟,眼界也寬了很多,再加上喜歡軍事。對關羽的失荊州,就開始有變化了;此時知道了打仗主要靠的不是個人的勇猛,關鍵還要有用兵的智慧,更要有戰略的眼光。我認為“傲氣”並不是軍事上失敗的主因;韓信也很傲氣,連接受樊噲的磕頭,都覺得自己墮落了。

這種“傲氣”遠超關羽,但戰場上韓信是真正的百戰百勝,終身從無一敗!關鍵是戰略上的眼光,什麼戰該打,什麼仗不該打。既然水淹了七軍,但感到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應該掏空荊州的防務去增援前線,而是應該退兵自保。因為關羽是擔心東吳的攻擊,才會設立烽火臺的。可是,烽火臺是死的,人是活的。

烽火臺只能報信,並不能擋住東吳。即使東吳不是使用詭詐騙過烽火臺,而是強攻,烽火臺片刻就會失去作用。你即使看見防火回來增援,那時東吳已經在攻城,甚或糜芳不降也被嚇跑了。那也是陷自己於被動了。而且,把一個滿肚子怨氣的國戚為主將鎮守後方,是十分危險的。

即使糜芳不投降,兵力也不足以抵抗呂蒙。那就只有棄城逃跑一條路了。對於關羽來說;糜芳的投降和棄城逃跑,所造成的後果是一樣的。因為都一樣把荊州兵的家屬扔給了呂蒙控制,家屬有危機,荊州兵同樣會半路全部散去。但關羽的問題是在用兵指揮上出了問題。真正出問題的是《隆中對》,和劉備、劉封的不支援。

《隆中對》只分析了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的有利的一面,完全不顧荊州對東吳來說意味著什麼!看看荊州的地圖,對東吳來說,是什麼地位;荊州九郡地跨長江幾乎各一半。中部的江陵、公安、巴陵三郡剛好位於長江上游。漢水上游、荊州北部的襄陽、上庸也位於漢水邊,五郡都可利用長江、漢水順流而下匯合於江夏、威逼建業(東吳都城)。

南部的長沙等郡卻位於東吳的側後方,要是兩路一起出兵,江東根本無險可守,還能保得住嗎?這也是孫權三代都力爭奪取荊州的原因。所以,東吳防曹操,可憑長江天險輕易守住。因為東吳的精兵是水軍,陸戰是他們的弱項。

屢次敗於張遼,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對付“荊襄九郡”的佔有者,完全處於劣勢;長江之險、水軍優勢對於荊州兵全變成了下風、弱勢。而對於荊南的長沙等郡,是東吳最不擅長的陸戰。所以,對佔領全荊州的任何人,孫權的感覺是“如刃在頸”,隨時都有可能“掉腦袋”的!也就是說;荊州對於孫權,可是生死存亡之地。沒有荊州,就不會有東吳!

也就是說;你拿著明晃晃的刀子,時刻比著孫權的脖子上,要求孫權和你聯盟。你還說:“放心吧,我的刀子是不會割下你的頭顱的”。孫權就會接受?反過來要諸葛亮接受這樣的條件,諸葛亮會幹嗎?所以,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策略只是他一廂情願而已。你既要佔據著荊州,還要去“東和孫權”就是個偽命題!

佔據荊州,就必須要有著和東吳“魚死網破”的決心,就得事事作出安排、防範!可諸葛亮對東吳完全沒有防範,沒有任何安排。所以,荊州的丟失,是從《隆中對》開始的。也就是說,荊州還沒有得手,就註定了要丟失的!關羽不過適當其會,又臨機失當而已。所以,關羽罵不罵孫權,孫權都會想方設法奪取荊州!

劉備也很離譜,一是明知關羽劉封不對付,上庸這麼重要的地方,居然要劉封去做主將。而且,並沒有說明到底是關羽管劉封,還是上庸屬於獨立戰區。並且,明知兩次從荊州調出重兵取川,關羽其實沒多少兵力,還在和曹魏惡戰。

當漢中戰役結束後,卻不是馬上派人派兵支援關羽,並派出得力將領幫助關羽守荊州。卻把張飛留在閬中喝大酒,把趙雲閒置一邊。自己還在諸葛亮的慫恿下在忙著搞什麼“進位漢中王”。所以,我此時感受的是:“關羽比竇娥還冤”!全國上下,都在忙一些無關緊要的屁事,卻讓關羽父子在前線和敵人拼命。不但沒有得到大本營的半點支持,連句安慰鼓勵的話都沒有!惜哉關羽、冤哉關羽、痛哉關羽!





水仙不仙1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從東漢宮廷內鬥開篇。由於漢室逐漸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短短几十年裡,各個利益集團彼此混戰,各路英雄紛紛“出山”,使這一時期的歷史如風雲變幻,波瀾壯闊,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特別是從諸葛亮出山到關羽死前的章節,更是緊扣心絃,異彩紛呈。讓人看得熱血澎湃,蕩氣迴腸。

關羽劇照

令“劉粉”們最鼓舞的是劉曹關中之戰楊修之死的那會兒 ,劉家人馬軍容齊整,猛將如虎,在軍師諸葛亮的英明領導下,打的曹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連門牙都丟了兩個。如果是個舞臺,估計會有無數人歡呼,鼓掌,因為喜歡曹操的人確實不多。所以,關羽死後,《三國演義》不想看很正常,首先關羽的死給讀者造成的心理衝擊還未平復,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考驗讀者的心理承受極限。

因為急著給二哥辦喪事,惹惱了手下,張飛半夜丟了腦袋。可憐一代宿將落得如此結局。但事情遠未結束 ,劉備連失二弟,痛徹肺腑,紅著眼睛殺了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乾兒子劉封。其實劉封罪不至死,無非就是怕將來劉禪管不了他。殺個劉封也不算什麼大事。畢竟只是個乾兒子 ,也不是“五虎上將”。但很快剛剛建國沒幾天的蜀漢就攤上大事了。

趙子龍單騎救主

劉備由於過於悲痛,完全失去了理智,為給兩個兄弟報仇,不聽眾人勸阻,盡發傾國之兵征討東吳。結果夷陵慘敗,七十多萬大軍(《三國演義》數字)幾乎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淨,還犧牲了很多大將,包括“五虎上將”之一的老黃忠。由於趙雲接應,劉備總算撿了條老命,逃回白帝城,也沒臉回成都,第二年就在白帝城含恨去世了。

經此一劫,蜀漢元氣大傷 ,再也沒有了昔日的輝煌。任憑諸葛亮如何機智,如何“鞠躬盡瘁”,也只能“死而後已”,就是多維持幾年而已。所以,關羽死後,蜀漢也就走了下坡路,雖然有局部的小勝,難改衰敗沒落的大勢。當然,這裡不是貶低諸葛亮,而是實力與曹魏差距太大了。因此 ,這些章節愛看的人就不太多。特別是諸葛亮死後,剩餘部分看的人更少。

赤壁之戰


綠葉小杏


關羽人稱: 關公、關二爺可謂是家喻戶曉般的存在,他的英雄故事也被人們廣為流傳,關於他的傳說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耳濡目染。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一直跟隨劉備打天下,曾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威震華夏,後來東吳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但為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多數人就不想看了?可能是因為關羽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


影視中《三國演義》裡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

在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時, 諸多名將都拿華雄沒辦法時,關羽卻溫酒斬華雄。劉備徐州兵敗,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為曹操解白馬之圍, 斬顏良、 誅文丑。得知劉備下落後,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兄弟釋疑,在古城三兄弟聚義。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這些都把關羽的忠義寫的淋漓盡致。


劉備稱王后,關羽官拜五虎上將之首,領兵攻取襄陽, 水淹七軍,樊城之戰時被毒箭暗算,後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後被殺,蜀吳魏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死後曾經數次顯聖,追呂蒙之魂,罵孫權,驚曹操,這是《三國演義》中還是唯一一個死後顯靈了,足見作者對他的重視,自然把他塑造的令人百讀不厭。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 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 武聖”,與“ 文聖” 孔子齊名。《 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就在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即將登上人生巔峰的時刻,關羽卻犧牲了,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讓劉備氣的連忙興兵為關羽報仇,但卻遭到慘敗,於是蜀漢的實力是一天不如一天,就連諸葛亮也無力迴天。

關羽死後,張飛和劉備相繼去世,諸葛亮一人承擔起劉備恢復漢室的遺願,但偏偏又碰上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最終也沒能完成大業,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把畢生所學都傳給了姜維,之後的故事換了一批新人物,估計沒多少人會記得後來的故事。

當我們在回頭看看三國的時候,也會更加深有感觸,一開始熱熱鬧鬧,各種風流人物,風華正茂,基情四射,爭霸天下。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有死亡,有背叛,有放棄。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三國演義講的就是各種英雄豪傑三分天下的故事,到後來都歸西晉了,自然少了很多看頭。

我認為關羽的死在《三國演義》中代表主要人物的更換,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內,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超、張遼等等的我們所熟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L微影視


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雖以三國為名,實際上全書始終貫徹著“尊劉抑曹”的思想,也就是蜀漢是正統,劉關張三兄弟自然也就是全書的主角。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劉備的經歷也是十分坎坷,幾經起伏,但總體勢力是上升階段,且三兄弟始終不離不棄,越挫越勇,發奮創業也十分感人。關羽死之前是劉備蜀漢勢力的巔峰,但關羽死後,荊州也跟著失陷,緊接著張飛也死了,後來劉備更是在夷陵大敗,憂憤而死,蜀漢勢力急轉而下。

《三國演義》在前期一直都在為劉備醞釀“匡扶漢室”的雄才偉略,但隨著關羽的死,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張飛劉備退場後,等於主角全死了,簡直就是一個大悲劇結尾,讓人十分惋惜。後面雖有諸葛亮的精彩表現,但依舊是個註定的悲劇。

總結下來《三國演義》關羽死之前,劇情比較精彩,振奮人心,關羽死之後劇情依然十分精彩,但劇情比較壓抑,所以會有人覺得關於死後就沒意思、沒希望、沒激情了,所以也就不看了。


足下三尺


關公關雲長,是中華民族浩瀚歷史長河中無數靈魂人物裡,最耀眼的一個,或者之一。他對後世中國人的影響極大,深入骨髓,影響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歷朝歷代的老百姓以及統治階層無不對關公崇拜的五體投地,關公被人們神化,當了門神,上了供桌,尤其是商人無不供奉關公,祈求聖人保佑平安發財。

關於關公之死,史書《三國志》只寥寥幾筆,並無詳細記述。很多人讚揚《三國志》簡潔凝練。我很納悶如此誇獎從何而來。在我看來,寥寥幾筆的呆板記錄,莫不如說是敷衍。而《三國演義》中對關羽之死的前後則交代的詳詳細細。

《三國演義》不用總結分析,只通過一件件發生的事件就能把每一個人物甚至國家的命運交待的清清楚楚。一個人對每一件事的態度、處理方法,都是由性格決定的,國家也是,國家的每一個行為是由領導層的“性格”決定的。我認為關公的死就死在他的性格上。

關公的性格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忠誠,義薄雲天,傲慢,勇多而謀少。前邊是優點,後邊是缺點。因為優點,關公得到人們的稱頌;因為缺點,他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甚至蜀國的前程。關公傲慢的性格,使他總給人以瞧不起人的印象,不合群,對將士過於嚴苛,招致很多人的不滿;又因為傲慢的性格,使他對於軍事諸葛亮並不怎麼尊重,諸葛亮的妙計,他也是有時候聽有時候不聽。別人會因為位卑且軍法森嚴,對諸葛亮的軍令不敢不從。而關羽和張飛則不然,仗著是皇帝劉備的結拜兄弟,全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對丞相諸葛亮也是一樣。他們屢犯軍令都沒被處死,諸葛亮不敢,劉備也不許。二人呢,更是目中無人。換做別人早被處死多次了,他倆卻偏偏沒事,這讓眾將士怎麼看?又會有多少人心中滋生不滿呢。

從另外一層面上講,關公也是死在蜀國的國家體制上。都是封建君主國家,但是曹操的曹魏和孫權的東吳,其統治結構更像民主集中制,國家招賢納士,政令都是公議出最佳選項後由君主批准執行。這種制度出臺的政策往往更切民生,更適合本國實際。而蜀漢呢,採用的是家族制,是一個家族企業。雖然請了位極其能幹的職業經理人諸葛亮,奈何要害部門皆被劉家親信把持,且總是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總是不聽他的調遣,員工敢怒不敢言,總經理生氣卻無可奈何,縱然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亦無法把這個企業治理好。我們講從量變到質變,有一個過程。關公因為個人的性格,家族式的國家制度,使他和張飛二兄弟積累的負能量,在累積到一定程度,早晚一天會爆發。所以二人最後因部下背後插刀、背叛致死和被俘直至被殺,也就是必然的了。



萬佛觀心


我是論史大能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主角”效應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在第77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帶著遺憾和不甘,離開了廣大喜愛他的讀者。那麼在前77回中,章節名直接提到關羽的就有13回:

第021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0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0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0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0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066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073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074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075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0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而其他章節中涉及到關羽的就更多了。由此可見,關羽這個人物在整個作品的前半部分,是作者著重刻畫的一個人物,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已經樹立了這樣一個文武雙全、德藝雙馨的正面形象。這樣的一個角色,如果在正面戰場力戰而亡,或許讀者還能接受一點。但偏偏是被陰險的敵人背後偷襲,飲恨離世,自然很多人心理上就難以接受。

2、劇情反差

關羽兵敗身亡之前,恰好是率領麾下的荊州軍團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水淹七軍,曹軍兩統帥一死一降。這場戰役的震懾力,甚至連遠在許昌的曹操都起了遷都以避鋒芒的念頭。誰料劇情急轉而下,這種巨大的情節反差,雖然很多日本讀者都很欣賞關雲長如櫻花般瞬間綻放後的凋零,但同時對另一部分讀者來說心理上是難以承受。

3、閱讀體驗

關羽的經歷其實也是劉備集團成長過程的映射。讀者們從桃園結義開始,就伴隨著劉關張三兄弟白手起家,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一步步的建立起足以和曹操、孫權相抗衡的蜀漢政權。可以說,一直到關羽水淹七軍,劉備集團雖有局部震盪,但基本上是一直處於高速上升期的。而《三國演義》其實也是以劉備和他的小夥伴們為主角,主角的命運自然是與讀者息息相關。而關羽死後,張飛和劉備也逐漸離去,桃園夢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蜀漢政權形勢陡然下滑,對於一部分感性的讀者來說,這種閱讀體驗也是很糟糕的。

因此,綜合上述幾點,關羽的死的確是會使一些讀者不想再看後面的內容了。


論史大能貓



愛玩遊戲的H同學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然而並沒有。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給一個夢想,在最宏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
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多無奈,是歷史,也是人生。題主你不想看?我也不想看。誰想看呢,認命的感覺最不好了。


雙子影座


東漢末年分三國,小編相信有不少小夥伴們,都應該對於歌手李俊傑唱的這首三國印象深刻。是的,小編我今天所要介紹的故事依然還是關於三國。相信各位小夥伴們也都知道,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那可真的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為什麼小編我要這樣說呢?因為那個時候的英雄好漢真的是太多了,接下來就讓小編來個大家介紹一下吧!

蜀國的三兄弟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吧,沒錯,他們就是在桃園裡面結義的異姓三兄弟,劉備、關羽和張飛,世人把他們簡要的成為劉關張三兄弟,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武將,那就是被世人尊稱為武聖的關羽。相信有不少看過三國的夥伴們,在聽到關羽這兩個字眼的時候已經熱血沸騰了。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美髯公關羽這位武將吧!

關羽在年輕的時候認識了劉備,因為與劉備共同牽掛著國家的安危,所以兩個人很快便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後來,關羽在劉備的關係下又認識了張飛,後來他們三人在酒館談論國家大事,因為三人之間那種相見恨晚,心心相惜之感便由心而發,所以他們三兄弟做了一個很偉大的決定,後來的事情,想必也都不需要小編多說了。

關羽之所以會被世人敬仰,無非就是仁義二字,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關羽在早年間跟隨劉備征戰的時候,曾經和董卓手下的大將華雄對戰,這兩員大將當時可是難倒了袁紹手下的許多大將,而就在這個時候,關羽對袁紹保證說,自己可以在一杯熱酒變冷之前,就可以砍下華雄的頭顱,起初曹操還不信,後來,關羽真的帶著華雄的頭顱在那杯熱酒變涼之前回來了,所以由這件事情不難看出,關羽這個人還是非常講信用的。

另外,關羽這個人還非常的講義氣,因為,再一次戰爭中,關羽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被曹操所擒獲,被迫降服於曹軍,因為關羽的武力值非常的驚人,所以曹操很是看中他,甚至那後來繳獲的赤兔馬都給了他。但是,關羽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大哥劉備,甚至為了自己的大哥劉備,不惜歷盡千難萬險,去和大哥相見,可以看到,關羽這位武將是非常的義氣了。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因為在後來的一次戰爭中,關羽奉命去阻攔曹操,但是當碰到曹操之後,因為關羽念及曹操在軍營中對他的舊情,所以就放過了曹操。
並且,在小說之中,關羽在被呂蒙所砍下頭顱之後,書中對於關羽的靈魂有多處描寫,所以,可見,三國的作者也是很喜歡美髯公關羽的。因為,世人都非常敬仰關羽,其實在三國後期,優秀的武將也是非常多的,只不過作者對於他們的描寫,都沒有關羽那麼靈異話而已。關羽死後,沒有了那種靈動感,喜愛的大將不在了,自然就有不少人不想繼續看下去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