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何論述蘇軾曠達超遠的藝術?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歌賦上的成就可以輝煌二字冠之。前後《赤壁賦》即是其中之一。該文寄情於景,因景抒情達到了人在景中,景中有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蘇軾長於通過人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來寫景。如前《赤壁賦》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又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如登仙"。整篇多此神來之筆,不一一列舉。

在此文中蘇軾與客人的感受,又採用了對比之法。兩人感受各有所長。客人因思曹操曾在此橫槊賦詩,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我和你不過漁樵之輩,生命須臾即逝。所以“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此即這位客人此時之感受。而蘇軾之感受則又更深一層:“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後《赤壁賦》是蘇軾再遊赤壁所寫。其時已至深冬,非原來秋景了。

後《赤壁賦》用比喻、擬人手法襯托了自己被貶之後的心情。此次與客人同遊,不在江而在山。以登山暗喻自己仕途的艱險。“履饞巖,披蒙茸,崌虎豹,登虯龍。"“悄然而悲,蕭然而恐。"暗喻自己從政之路的艱險。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上有奇特之處。結尾處安排夢境,道士化鶴。暗喻自己有遺棄塵世之想。

蘇軾《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何論述蘇軾曠達超遠的藝術?


蘇軾《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何論述蘇軾曠達超遠的藝術?


蘇軾《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何論述蘇軾曠達超遠的藝術?


蘇軾《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何論述蘇軾曠達超遠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