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槓精都是什麼下場?

牧千野


戰國時期公孫龍,這可能是史上最強槓精。他提出了一個腦洞命題“白馬非馬”,白馬不是馬?黑人問號臉。他很有自信地提出了論據:如果想找一匹馬,黃馬黑馬都符合要求;如果想找一匹白馬,黃馬黑馬是絕對不可以的。因此白馬不是馬。Emmmm數學老師說過等價代換是這麼用的嗎?依據這個思路,所有顏色的馬都不是馬了…….馬都要懷疑馬生了。

還有不得不提的莊子與惠子,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內心:你們說累了沒有,給兩位大佬遞水。

唐代詩人羅隱,這個人簡直是槓精本精啊,一位科舉考了十多次都沒中的倒黴詩人。但凡寫詩不唱個反調總不舒服。別人宣揚讀書改變人生,他懟“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別人覺得天道會酬勤,他偏說“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別人說瑞雪兆豐年,他要寫“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不過他筆下的諷刺文學確實很出色。

還有就是辛棄疾有一首詞《菩薩蠻》:

人言頭上發,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滿身都是愁。

好的,辛大詞人,你贏了。

還有李後主啊,簡直是穿越歷史的槓精。他看到李商隱寫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時候,都是一百多年後的事兒了,還是忍不住要抬一下槓,別時容易見時難。好了,槓完心情舒暢了。

咱們最後來說說槓精的下場。。。。

鄧析(前545-前501), 河南新鄭人,鄭國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學”倡始人。他不但是名家的先聲,同時也是中國律師行業的祖師爺。

先說一件這位仁兄做過的一件事:《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洧水發了大水,淹死了鄭國富戶家的一員。屍體被別人打撈起來,富戶的家人要求贖回。然而撈到屍體的人要價太高,富戶的家人不願接受,他們找鄧析出主意。鄧析說:“不用著急,除你之外,他還會賣給誰?”撈到屍體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鄧析要主意。鄧析卻回答:“不要著急,他不從你這裡買,還能從誰那裡買?”

這位仁兄作為槓精的祖師爺級別的人物,在鄭國給人打官司。。(看看他乾的事,還給人打官司,他會幫誰)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條褲子作為報酬,教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委託人想打贏官司他就有辦法讓他贏,想讓人罪名成立他也有辦法使人身敗名裂。弄得鄭國“是非無度”。

最後的結果就是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終於受不了他了,於是把他給砍了。。。

可見古人遇到搞不定的槓精,代表月亮消滅他是最好的辦法啊。。


丁大福


漢武帝時,有個博士叫狄山

在當時想成為博士還是很困難的,起碼比答主今天讀個博士難得多。

當時的博士,不光是研究經書做做學問而已,還要負責給皇帝當顧問。剛好,元狩四年,匈奴派人來問漢武帝,你爺爺、老爹那一代都跟我們和親,現在到你了,要不要繼續嫁公主給我們啊?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漢武帝其實早就想打匈奴了。和親?和個P啊?而且當時漢朝正強,匈奴又剛好被衛青、霍去病揍了一頓。匈奴單于真是不知死活,還以為自己能嚇到漢朝呢。

但是,漢武帝還是表面上徵求了一下大家的意見。聰明人早就看出來了,可是狄山沒明白啊。他直接說“和親便”,就是我覺得和親不錯的。

漢武帝問他不錯在哪裡啊?耿直的狄山開始了論述,他覺得打仗勞民傷財,不如效法漢高祖和文帝、景帝,用和親換得和平發展。

△單于和親瓦當

漢武帝估計心裡呵呵,他問御史大夫張湯怎麼看。

張湯多聰明啊!他知道漢武帝很不高興了,於是回稟說:“此愚儒,無知。”言下之意,這個人是書呆子,犯不著跟他計較。

本來嘛,這事兒就過去了。最多是顧問不稱職對吧?我提建議而已,你不聽就是了,罪不至死吧?

然而,狄山開始了自己的耿(作)直(死)之神操作。他跟張湯槓上了。他說,我是愚忠,張湯這傢伙是“詐忠”。他當年處理淮南王、江都王的案子時離間骨肉親情!所以我知道他不是好人。

這話把漢武帝給刺激到了。為啥呢?西漢早期,諸侯王坐大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景帝時還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登基後,淮南王、江都王曾經謀反,後來都被酷吏張湯乾淨利落處理了,兩個王爺被逼死。可是,張湯這麼辦,並不是他的個人恩怨所致,而是完完全全站在漢武帝的立場上,體現漢武帝的意志,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湯才不是“詐忠”。

狄山支持和親,已經讓漢武帝不悅,他舊事重提,真正觸了逆鱗。

漢武帝很不高興,問狄山說:我讓你治理一個郡,你能不能防備匈奴入侵?

狄山說:不能!
漢武帝很無語,說:那麼一個縣呢?

狄山說:不能!
最後,漢武帝乾脆說:一個障呢?(障是邊塞地區的小城堡)

狄山也不敢繼續槓下去了,說可以。

於是,狄山就去了某個障。可惜,過了一個多月,匈奴人進攻,狄山不敵,被斬首。

△敦煌漢代障塞


其實,很多古代臣子的“槓”,本質是耿直。至於後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的性格和當時的形勢。

比如狄山這樣的,遇到一個脾氣暴戾的皇帝,又看不清大形勢,下場會很慘。而唐代魏徵就不一樣了,那時候國家整體平安,李世民又有個好老婆,所以才能夠屢屢包容魏徵的“槓”。


考古軍中馬前卒


在著名著作《呂氏春秋》中有講過這樣一個關於他的事情。說是當年有一天,洧水發了洪澇,把鄭國一戶富貴人家中的一個人給淹死了,後來屍體被漁民撈了上來。當這家富貴人家要去找漁民贖回屍體的時候,漁民的要價太過於昂貴,這家富貴人家就不接受。當時沒辦法之下,這家富貴人家就找到了鄧析,想讓鄧析幫忙出出主意想想辦法。然而鄧析卻說:“不用著急,除了你們家之外,他還會賣給誰呢?”後開這個撈屍體的漁民也是等的不耐煩了,同樣也是找了鄧析,然而鄧析卻說:“不用著急,那家人不從你這裡買屍體,還能從哪裡買呢?”結果就是等到屍體都爛沒了也沒人處理。

之後這位老兄成為了槓精人心中的祖師爺,後來在鄭國的時候,他還專門給鄭國人打官司,我們來看看他做的事情。人家幫忙打官司收錢,這人很奇怪,給人打官司非要人家身上穿的衣服或褲子。小案子要人家的衣服,大案子就要人家的褲子作為報酬,給錢還不收。在教人的時候也是的,明明一看就知道是錯的事情,非要找一些歪理來說他是對的。明明是對的,就非要找各種理由說他是錯的。他把自己的槓精技巧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只要人家想打贏官司,不管對與錯,直接槓精槓到贏。如果他想讓誰身敗名裂,那他就天天懟著那個人槓精,槓的人家無話可說,怒火中燒。

由於鄧析的身份是鄭國的重臣,但是由於他舉手投足直接都帶著槓精,最終弄得鄭國是“是非不分”。最終的結果就是,終於是惹得人家鄭國執政大夫對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最後愣是一刀子把鄧析給怒斬了。可見,在古時候,遇到搞不定的槓精,最爽快的就是一刀子給砍了。


呆萌的阿全


說到古代的槓精,明離子想到了孔融,沒錯,就是那個讓梨的。

長大以後,孔融做了北海太守。此時節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身為一方太守,本來應該招兵買馬,不說保境安民,總得保護自己官位吧。

人家孔融不,吃著祖宗孔子老底兒,在北海辦起了學,招了一幫子腐儒整天談笑風生。

最後袁紹派兒子袁譚打了過來,把軍備廢弛的孔融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北海城就這麼歸了袁家,孔融自己跑了,老婆孩子成了袁譚的俘虜。

滿腹經綸,卻連妻兒都保護不了,孔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因為名氣太大,所以很快孔融又找到了工作:在曹操麾下做太中大夫。

可以看得出來,老曹對孔融還是不錯的,畢竟愛才,可是孔融卻把老曹的善意當兒戲,本來這個職務清閒高薪,舒舒服服的了此一生挺好,可是人家偏不,從此開啟了槓精生涯。

作為曹操幕僚,不但提不出什麼建設性意見,還天天抬槓,曹操說東,他扯西。老曹有一定涵養,但也是有底線的。


史書記載,曹操為節約糧食,在全國頒佈禁酒令,不許用糧食造酒。孔融本身就是個好酒之人,同時又覺得這是個“槓點”,於是利用自己出色的文采,寫了一篇鼓勵大家喝酒的文章,裡面觀點總結為:

“酒本身不會誤事,沒必要禁酒,女人也耽誤事呢,難不成要禁止婚姻?”

槓的老曹半天反應不過來。

曹操打敗了袁紹家族,曹丕則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就說,老曹家搶別人媳婦有傳統,而且有古人可以借鑑,就是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曾經說要搶了美女蘇妲己給弟弟周公。曹操問他從哪本書上看到這個據典,他說了句“想當然”,意思就是說他猜得有這麼一回事兒。老曹又忍了。

曹操要征討烏桓,解除北方邊患。孔融開槓說,烏桓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有啥征討的意義,肅慎沒有向武王進攻木材,丁零偷過蘇武放的羊,你有本事都討伐啊!

曹操忍不下去了,在孔融一次聚會喝酒喝嗨了,酒後失言拿瓦罐比作母子關係。老曹以“不孝”的名義將孔融下獄,不久後就被押赴刑場,全家被株連。



槓精這下終於把自己和全家都給槓死了。不知道被讓過梨的那哥幾個怎麼想的,八成後悔吃了這貨讓的大梨了。


明離子


分享個經典案例:

春秋時有個晉國,這個國家動亂不安,其中有個叫“重耳”的公子為了逃避權力爭鬥,帶著十幾個人全世界逃命,因為走的匆忙,逃命又消耗體力,身邊的食物很快就吃完了,重耳這種富貴公子,身體忍耐力低弱,就暈的倒地不起了。

這個時候,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忠心不二,拿起刀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了下來,煮熟後搶救回了主人重耳。後來重耳時來運轉,回到故國,當上了國君,身邊的患難之交都得到了回報,唯獨介子推被遺漏了!——(吃了人家的肉,還能轉頭就忘,只能說心真大。)

介子推心想,我為公子割過肉,我為公子流過血,現在竟然被無視了,簡直太羞辱,就帶著老母親進山逃避這個讓人心裡滴血的社會了。 後來有人提醒重耳,你好像忘記了介子推的“割肉之恩”,重耳一拍腦袋:“我說咋當了國君後一直食慾不振呢!”,重耳趕緊派人去找介子推。

但介子推不接受這種被動的感情,發誓要和重耳斷絕關係,生死不復相見! 老死不相往來!重耳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非要讓介子推感受一下遲到的感動,於是這場“槓精之鬥”就開始了,重耳各種方法試盡後,介子推在山上眼看勝利在望。

沒曾想這個信奉“比賽第一,人命第二”的重耳竟然放火燒山,非要逼介子推母子兩個出來,怕是重耳的字典裡就沒有“水火無情”這四個字! 等火滅後,大家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的屍體,臨死前緊緊抱著大樹,重耳回國後宣佈以後每年這一天都不能生火,為了紀念介子推。

後來重耳接到報道,說是介子推死前抱過的樹,突然枯樹重生了,生出了青葉,重耳就把介子推死後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這就是清明節來源的歷史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多,雖然裡面槽點很多,比如重耳這個人,怎麼看怎麼是忘恩負義,故意殺人,做事方法太欠考慮,但是大家主要還是稱頌介子推有骨氣,寧死不出山做官的志氣,可是——那個老母親招誰惹誰了啊!



莊夢唐


槓精,從字面理解就是抬槓已經成精的人,主要是指經常的通過抬槓獲取快感的人、總是唱反調的人、爭辯時故意持相反意見的人。那麼古代有沒有“槓精”呢?事實上不僅有,甚至還有專職的槓精,這便是戰國時期的“名家”,而這一派的創始人鄧析,卻最終因抬槓太過出名而被處死了。

槓精始祖鄧析,因善於抬槓而最終被殺

鄧析是春秋末期鄭國人,在子產執政時曾擔任鄭國大夫,在那個尊崇周禮的時代,他卻提出“法先王,不是禮義”,從而成為了歷史上最早反對禮治的思想家,甚至為此自編了一套能夠適應社會變革的成文法,將其刻在竹簡上,人稱“竹刑”。

為了確保改革的推行,他不僅積極傳授傳授法律知識,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而且還承攬訴訟事務,幫助別人訴訟,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律師了。《呂氏春秋》有載“(鄧析)民之有訟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而學訟者不可勝數”,意思是說大家見他替人訴訟的收益不錯,因此都積極參加他的培訓班。

不過,鄧析雖然擅長辯論,但他的辯論卻是“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槓精,善於用詭辯之術將別人駁的啞口無言,雖然這種方式令別人十分惱火,但卻是無往而不利,因此廣大民眾對於他還是十分的敬佩。

而且,在訴訟的過程中,他不僅善於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甚至不惜“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也就是說大家都否定的常理他偏說那是對的,而大家都認定的真理他又非要說那個不對。

然而,雖然鄧析憑藉出眾的口才,再加上一堆歪理能夠取得成功,但他所引發的這種思潮顯然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因此,隨著他培訓的善辯之才越來越多,導致“鄭國大亂,民口歡譁”,對當時鄭國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於是鄭國的執政者姬駟歂便處死了鄧析。

諸子百家中的“名家”,簡直就是槓精的聚集地

雖然鄧析最終因為善於抬槓而被殺,但他的理論卻被後人所傳承,他們奉行“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的詭辯論,並以此建立了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的“名家”,我們所熟知的公孫龍、惠子便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1、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公孫龍是“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同樣也是“詭變學”的祖師,而他最著名的詭辯便是“白馬非馬”了。白馬顯然就是馬的一種,然而公孫龍卻通過一番詭辯愣是讓人接受了“白馬非馬”的理論,而他的這種詭辯更是讓當時乃至後世的很多大儒都無言以對。

2、惠子的“子非魚”。這是惠子和莊子之間的一次辯論,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樑之上散步,莊子說“魚兒在水裡悠然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子便抬槓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則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繼續抬槓,“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顯而易見的。”

關於名家的這種抬槓,《莊子·秋水》如此評價“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意思是名家就是要將對的說成不對的,將不對的說成對的。司馬談則在《論六國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意思是說名家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詭辯毀掉別人的三觀,而且讓你啞口無言無法反駁。


香茗史館


“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我們從上面這兩句話,來講述一個古代十分厲害的“槓精”吧,其實說人家是槓精,不太合適,人家可是一個法律界的名人。

他的名字叫鄧析,他是河南新鄭人,鄭國的大夫,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鄧析還被譽為是“明辨之學”的創始人,“明辨”似乎不能和槓精聯繫,但似乎又可以。

此人的主要思想為“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意思就是他敢和皇帝抬槓、對著幹,鄧析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他是怎麼和統治者對著幹的呢?根據史書記載,鄧析獨家創造了“竹刑”,雖然後人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刑法,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要改變鄭國的舊制度,不效仿王的做法,也不接受王的命令,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辦事。

鄧析這個人呢,也比較喜歡講學,很多人也都非常喜歡他講學,他對人說,在和別人辯論的時候,一定沒有絕對的答案,在他鄧析看來,什麼事情,什麼觀點都可以“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也就是說,你可以說正的一面,我可以說反的一面。對鄧析的這一觀點,很多人還非常敬佩。

鄧析更厲害的一點是,不但對很多觀點持模稜兩可的看法,他還說過“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的觀點,在他的認識中,對可以說成錯,是可以說成非,這一見解,導致了什麼結果呢?“鄭國大亂,民口歡譁”。

鄧析的這些論點,這種槓精精神,直接給當時的鄭國統治者造成了威脅。最後統治者不得不將鄧析殺死,但是使用什麼刑罰,不會讓鄧析再抬槓呢?鄭國統治者這下腦洞大開,一致決定用“竹刑”將鄧析殺死。

在鄭國統治者看來,殺其人而用其法,可見其竹刑的合理性,這樣鄧析這個“槓精”應該不會說什麼了吧。





鳴史


古代的槓精都是什麼下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起古代的槓精,那麼一定要談到一種官職叫做言官。

1.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言官在古代官職體系的特點。

①言官是古代官職監督體系下誕生的一種產物。

②言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上諫和監督其他官員,甚至是皇帝。

③言官是一種官職比較小,但是權力比較大的官職。這也就形成了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平衡。

2.其次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稱言官為古代的槓精?

①言官顧名思義,言即是說的意思,言官的主要武器就是說。這和現代的槓精十分相似,他們也是通過說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②言官的大膽。現在的槓精可以說是什麼都敢槓,想什麼時候槓就什麼時候槓。而在古代言官也是這個樣子的,不論大小官員,甚至皇帝他們都可以去指責他們的過錯,而皇帝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3.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古代的槓精,言官都有什麼下場。

①第一種下場。這種下場是好的。由於古代言官是監察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制約權力的關鍵所在,所以古代皇帝,無論言官對他們說了什麼話,大都不會將他們殺了。在歷朝歷代殺言官也是一個禁忌所為。因此言官才可以肆無忌憚的指責百官,指責皇帝。

②第二種下場。由於直接責罰言官,會顯現自己的昏庸。所以古代的皇帝不會直接對言官出手。如果他們想要懲治言官,他們會把言官可以換到別的位置上,這樣他們就不是言官了,然後再懲治這個人。

③第三種下場。這種下場就是由於言官實在是太過分了,已經做出了越出他們權利的事情,或者說是犯了皇帝的敬畏,所以皇帝要不顧一切也要將他們殺了。





奉旨說史


槓上開花,古已有之。理不辯不明,槓不抬不成精。

今天不說老生常談的莊子“子非魚”,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單說說春秋戰國以後槓精上頭的3個精彩片段及其人物下場,按照出場時間的先後順序:

1.五代十國的南唐宰相馮延巳一生最得意的一句詞,是他自己的那首——《謁金門》裡的開篇:“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句詞千古傳誦,膾炙人口。

一代傳奇李煜的父親南唐中主李璟皇帝,直接槓上一句:“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結局:李璟為剷除黨爭,又因其弟戰敗,最終罷免馮延巳。罷相兩年後,馮延巳因病逝去,終年五十八歲;李璟在後周逼迫下,削去帝號,被迫遷都,961年病逝於南昌,時年四十六歲。

2.南北朝的南朝梁時代,詩人王籍作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北宋一代名臣王安石,隔五百年時空,一句“一鳥不鳴山更幽。”槓的震古鑠今,這一槓甚至出現在近些年國考的試卷裡,成為一道政治哲學題——矛盾的對立同一。

結局:王籍因仕途不順鬱鬱寡歡,在其位不謀其職,日日飲酒,不久病卒;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執政廢除新法,王安石一生事業付諸東流,不久病逝於南京。

3.明末清初文學家毛奇齡,也是跨越時空硬上槓,讀了蘇軾的一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直接駁斥道:“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結局:蘇軾六十六歲客死他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可謂槓上謝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病逝於家中。

小學生說:看多了大部頭的綱紀本史,偶爾蒐羅些吉光片羽,猶如大海拾貝,有趣不已。其實,一百多年前魯迅先生就已經總結出槓精的特徵: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麼?為什麼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槓精分兩種,一種坦坦蕩蕩,在槓上昇華,留下千古趣談;一種手持鍵盤,常匿於互聯網中。


石門歷史小學生


槓精,顧名思義專門為了抬槓的人,他們以抬槓為樂,只要你氣不順了,那麼他們就會很開心。其實這種槓精往往沒什麼真才實學(有真才實學的那叫以理服人),就是嘴皮子溜一點,用詭辯一詞來形容它們最貼切不過,他們不講邏輯,喜歡意淫和主觀臆斷。

說到古代槓精那麼首先就得介紹槓精始祖—“名家”。這個門派就是槓精之家,如果身邊的那群人生在戰國時期,那他們不是名家掌門就是名家大弟子。他們這些人在政治和法律的邊緣策馬奔騰,遊說於諸王之間,就算是你是個儒雅的儒生也恨不得抄起菜刀,把他劈死。《莊子·秋水》中對名家這個槓精始祖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描述,“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司馬談也曾經在《論六國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名家這群人給你洗腦,非要毀掉你的三觀,讓你沒法反駁她們才行。

名家的祖師爺——鄧析,就是史上最早的狀師。這樣的人才不去做這一行真的就可惜了,《呂氏春秋·離謂》中說:鄧析曾經在鄭國幫著人家打官司,小官司送他一條褲子就行,大官司送他一件衣服就行。這也算是訴訟費了(要這麼多衣服幹嘛),後來別人覺得幹這一行有得賺,於是他就搞起了律師培訓班。他們奉行名家祖師爺的思想:人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而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結果使得鄭國大亂,民口歡譁。可以說這些人也算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了。他的培訓班,也慢慢的演變成了後來的名家。

後來鄭國國君十分生氣,就下令要把鄧析給劈死。由此可見古代的方法可能更正確,你跟槓精講理他越來勁,鄭國這種人道毀滅,肉身打擊果然是最管用的。

“名家”第二位代表人物——惠施。他曾與莊子進行辯論史稱“濠梁之辯”,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決戰紫禁之巔了。莊子看見水裡的魚在游泳,就感嘆了句:魚真快樂啊!於是惠施就開始了:你不是魚憑啥說魚快樂呢?莊子就反駁: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要是換成我可能得請惠施去下邊遊個泳,讓你嘴欠。

“名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著名的詭辯學代表——公孫龍。沒錯就是“白馬非馬,可乎?”說是的那位。公孫龍在邏輯上犯有嚴重的詭辯錯誤,可以說是鄧析以後真正集古代詭辯學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後被平原君遂詘不知所蹤。

可見槓精即使在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古代依然沒有什麼好下場,砍頭驅逐就是對待槓精最好的辦法[酷拽][酷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