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當《好傢伙》中神經兮兮的湯米(喬·佩西飾演),和《教父》中的教父麥克(阿爾·帕西諾飾演),加上《盜火線》的大匪徒尼爾(羅伯特·德尼羅飾演)三位大師級的老戲骨配上"偉大"的導演馬丁時,會擦出多大的火花?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教父

看這籌備近十年,耗資兩億美元的"史詩級"黑幫犯罪案《愛爾蘭人》就知道了!(連息影多年的喬·佩西先生都被說動出山,真心用了心!)


這部帶有"現實"意味的電影由紀實小說《愛爾蘭人》改編而來,在加入了導演馬丁式的風格和遲暮之年的半生思考之後,一改以往傳統式對"黑幫"這個群體犯罪認知和"意義"的,或極度厭惡敘述成"惡魔",或極端"推崇",敘述成"神"的兩極化看法,而是打破"惡魔"和"神"的極端闡述,化落為最普通的"人"的觀點。

<strong>是的,無論那些所謂"黑幫"身上被貼上,或血腥暴力,或滅絕人性,或殘忍兇狠,或身不由己,或偶然善良等等的標籤都好,迴歸到最初的原點,他們也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血肉之軀,活生生的人而已。

他們的一切其實說到底,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周邊的影響,社會的複雜以及身處的時代裹挾而綜合"產"出的特別"職業"。


如《愛爾蘭人》一般,換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的話,或許對這類黑幫犯罪片的內涵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以下,筆者嘗試用三層網狀的結構法敘事,來說一說這部或許顛覆了"黑幫"二字的大片。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減齡技術

<strong>(PS:不得不承認,當今電影技術的發展實在太過恐怖,雖耗資頗大,但這種魔法式的減齡技術,真心神乎其神!幾位加起來兩百多歲的老戲骨,居然可以變得如此年輕,太神奇了!)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背後,

是所謂"黑幫"最真實的呈現

說起"黑幫",國人的印象應該大多數都會在腦海中浮現,活躍在八、九十年代裡的"黑幫"古惑仔系列的港片裡,那些大哥、大姐們的"英姿颯爽"的所謂江湖中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是的,換個地方,把"黑幫"帶入美國,在那個特殊而混亂的時代裡,多黨體制下的美國,那裡的黑幫和工會、政治領域的能量其實都和一類"愛爾蘭人"有關。

要理解美國式的(黑幫)犯罪片,最重要的部分是瞭解其背後的一些所謂"淵源"的出處,以及他們的真實"背景"等等。

如此,其實於此類(黑幫)犯罪片來說,<strong>最核心的敘事,或者說最大的"意義",在於探討其背後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影響。

以往的這類電影的內容,其實大多都是落在兩個極端——"惡魔"與"神"上,要麼是極致描繪"殘忍、暴力"的黑幫社會群像,如《暴力街區》,雖然主要講的還是警匪鬥,但實際上的敘事場景卻十分真實而血腥;要麼是明貶暗升做派的,以時代的身不由己去描繪一代"黑幫之主"的《教父》的,似亦正亦邪的真實"黑幫"的浪漫"造神"。

或許各有各的看法,但受到後續政治領域影響的擴大,其實大多影片是存在"洗白"的傾向的,如最經典的《教父》系列一樣,無論其敘事多麼"偉大",多麼所謂時代造就的身不由己都好,其實說到本質,不過是難以堂堂正正"站在"陽光下的"陰影",即使後來"金盆洗手"了,洗不白的永遠是他們手上的血淚斑斑。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正如《愛爾蘭人》一般,其實本片最"好"的一點就是,它沒有企圖"惡魔"化,或者"神"化"黑幫"的代表弗蘭克( Frank Sheeran),而是用相對客觀的第三者視角去剋制地述說他的一生經歷,也開始三層網狀敘事的第三層,也是最基本的一層——1950年的緣起時刻。

<strong>導演馬丁從一開始就"積極"地打亂了時間線,甚至不遺餘力地把全劇的基調釘在"灰色"的卡片上,是的,幾乎每個人物的"出場"都用卡片記錄了他短暫的"一生"。

但這又不是以一種上帝視角去知道所有人物的"結局",而是冰冷地擺在臺上,用紀實的冷漠感去探討所謂"黑幫"命運的根本內涵——所謂神性的"預知"和救贖的"未知"。

<strong>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故事的一開始,就把觀眾帶入一個"悲劇"基底的真實而現實的"歷史"敘事中去,而不是所謂的虛擬的"故事"。

就像是"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一般,接受了結局之後的"黑幫"犯罪故事,除去那些對"黑幫"印象的偏見之後,剩下的就是真正對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及時代裹挾的思考。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strong>最基礎,最底層的"緣起"線,1950年的弗蘭克是一個技藝高超的卡車司機,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羅素(Russell),然後通過"努力"一步步變成布法利諾(Bufalino)家族(黑幫家族)權力網中最"忠誠"的小弟。(當然,也成為了羅素的好朋友。)

然後弗蘭克又通過羅素的介紹,被舉薦給了當時的"大"工會主席,政治家吉米(Jimmy),並逐漸取得他的信任,成為他信任的"左膀右臂",此後"他們"在一次次的暗殺、拋屍和汽車炸彈後,度過"輝煌"的巔峰時期。

正是這看似簡單的一層底層的結構敘事,就把三個"主角"都由點連成線,又通過各自的相互牽連,而結成看似牢不可破的,互相"幫助"的政治權利大網,看似兩方的互利,卻是中間弗蘭克在做連接樞紐。

<strong>如此敘事的表達,很明顯就是想去影響觀眾對黑幫看法的"底層邏輯",所謂"黑色"的內涵究竟是從何而來。

正如這些真實存在的歷史的人物一樣,這個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前工會領袖吉米·霍法失蹤案的真相一般,影片揭開的"真相"究竟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於那個時代,美國黑幫、工會和政治領域的影響糾葛的"真實"呈現,才是一種對過去歷史的尊重。


黑幫犯罪片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從"惡魔"到"神",最後迴歸到"人"的表現內涵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但很多時候,不管是影視從業者們,還是觀眾們其實都一樣,我們對於這些年諸如此類的(黑幫)犯罪片,不遺餘力地從多角度,反覆呈現的意義,會去思考到底為什麼?

誠然,<strong>它的歷史,或者換個說法,它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歷史本沒有所謂好壞、善惡之分,所以,不管是血腥的犯罪史,還是"害人害己"悲慘的"黑幫"史,我們去看待時,都應該是客觀而抽離開的。

於是,於這類(黑幫)犯罪片一般,在表達和呈現的敘事上,除了遵循一個"真實"的價值之外,或許還要加上一條,所謂對"人性"的思考上來。

或許是因為"黑幫"本身就代表著犯罪的罪惡現實,所以在呈現這類影片的故事時,<strong>難免地總會突出關於愛與救贖的觀點,或者說最"正面"的理解和解讀。

如此,其實想要講好一部(黑幫)犯罪片的內核,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講"人",把他們還原成最基本的"人類"去理解,去詮釋,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所謂"身不由己"的感受。


如《愛爾蘭人》一般,其實在第三層的底層,就表達過的"真實"背景,其實現在美國第二大的族群就是當年(1840年到1850年)受到饑荒和宗教迫害而被迫"移民"的愛爾蘭人的後裔,但是由於移民中大多都是農民,缺乏一技之長,且與當地宗教信仰不同,所以即使到了美國,也只能遊走在最底層,從事諸如採煤、修路、鑿河等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經濟能力十分低下。

而這些人經過抱團群暖,奮力"打拼"之後,開始滲透到美國的各個階層,包括黑幫、工會和政治領域等。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所以,由此引出了《愛爾蘭人》的第二層,也就是"夾心層"的閃回1975年公路旅行的敘事結構網,緣起過後的"愛爾蘭人"們,開始逐漸出於不同的階層,尤其是弗蘭克,此時他們三方都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尤其是跌下神壇(工會)坐了牢,(1975年)又準備迴歸,繼續領導工會的吉米。

他的"利益"開始向所謂"正義"(自己)傾斜,如此就大大損害了羅素及其家族(黑幫)的利益,爭鋒相對的利益之爭下,弗蘭克被"夾"在兩邊,出於生存威脅,必須背叛其中一方。

<strong>其實這一層很"薄",對比此前的基礎"打拼"階段來說,既沒有鬥志鬥狠的激情澎湃,也沒有陰謀詭計的智慧交鋒,更沒有暗潮洶湧的政治交鋒,只是簡單的"一場事先張揚的背叛"而已。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是的,當從一開始就陷入的"黑幫"陣營中,此後又不斷被各種"黑色"點、線所連接,所侵蝕的弗蘭克,其實從一開始就沒得選擇,即使他的"巔峰"是成為吉米的左膀右臂時期,但失去工會權威吉米,註定是"失敗者",因為此時工會已有了他的替代者,更重要的是,時代早已把他拋得遠遠的,他卻還做著迴歸"王座"的美夢,何其可悲!

<strong>於是一場註定的謀殺上演,一個時代的"梟雄"落幕,最後吉米的死亡凝視更是把這一場"救贖"的背叛推到高峰。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這種被打亂的,有層次感的敘事,影響的不僅僅是觀眾們先入為主的觀感,更是一種示弱,或者說尋求一個討好的解釋的講故事手法,且把每個"必死"人物都納入這張層次結構分明的網中,更是突出一種時代的必然性,一種註定的悲劇性。

這正是導演馬丁的高明之處,引起觀眾的同情共情,這類(黑幫)犯罪片其實不好講故事,因為說到底不是一個有著"正確"導向的普世價值觀的好人好事,而是壞蛋必須死的悲情,如此處理,起碼不會厭惡,收穫同情之餘,也為那些"人"尋求一絲的理解。


歲月不饒人,"梟雄"也遲暮,

走到盡頭的人生,誰不是一樣的?

回到(黑幫)犯罪片的本質上,這類影片其實想傳達的僅僅是一種歷史價值觀而已,但放到現在,新時代今天的解讀,又開始有了不同的時代價值。

或許那個時代不遠,但對於過來人的慢慢減少,現實的社會結構大變化,註定的是,那個時代的種種終究只會留在諸如文字、圖片和影視資料的客觀記錄上,而不是人類大腦中的自我解構的"回憶"中。

<strong>於是,所謂客觀,所謂偏差,都是在一念之間的搖擺下的"利益選擇",或者"理解選擇"而已,真實與否,現實與否都會成為過去。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那麼如《愛爾蘭人》一般的打著"紀實小說"改編的"黑幫"犯罪片故事來說,想要表達的就遠遠不是所謂神性與救贖這麼簡單了。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導演馬丁想做的是,給後世留下一個真實而"美好",殘酷而"現實"的歷史的一部分,<strong>於是他把三層中原本處於線性敘事的最底層,"梟雄"的遲暮之態,放到影片的最開頭,在一個長長的漸進鏡頭的開場下,伴隨著收音機裡年代感十足

(夜幕降臨<strong>)的聲音,我們的視角在療養院的大廳與走廊中穿梭著,最終來到一個佝僂在輪椅上的背影前——被留下的"梟雄"弗蘭克上,開始述說他"漆房子"的一生:

"I heard you paint house。"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如此做,既是對本片是以紀實小說《愛爾蘭人》為依據的改編故事的真實呈現,也是在強調所謂真實,是的,在活下來的"主角"弗蘭克去世六週之前,還在對此書做"肯定"。(為了宣傳,提升銷量?)

而一個真實"人"寫出來的現實故事,就是在為《愛爾蘭人》背書,一個真實的故事更能凸顯本片的意義與價值。

而導演馬丁正是用這種三層層次分明的結構法,去引領那些點狀的,線狀的各各事件和人物,讓他們自然交織成網,共同去創造,去形成這段愛恨情仇的黑幫犯罪史。

也為此類(黑幫)犯罪片在今天這個時代的詮釋,給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解讀,一個有血有肉,積極而"正面"的人性描述的解讀。


美國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愛爾蘭人》們的生死糾葛和愛恨情仇

裡面的"黑幫人"、"工會人"和"梟雄"們都不止是刻板印象中的"惡"的化身,而被突出了基本的人本來的樣貌,會變老,會等死的遲暮老人。

即使他們"年輕"時,也只是普通"人"而已,沒有西裝革履,沒有滿臉橫肉,沒有一看就是壞人的"影視"塑造,除去BGM下的他們,都只是一個最最最普通的人罷了。


這才是"黑幫"的真實樣貌。



結束語:

或許是出於對《古惑仔》系列由愛到厭惡的複雜觀感,或許是出於對《教父》系列的"愛恨交織"的情結,最開始對依舊講述"黑幫"犯罪故事的《愛爾蘭人》有所認為"歌頌"的偏見,於是帶著偏見去看。

<strong>但是很奇怪,二刷之後的感覺,那些紛繁複雜的旁白引領的錯亂的時間線中,看到的卻是另類的"黑幫"故事,不得不佩服導演馬丁的高超敘事能力,已經七十餘歲高齡的老爺子,確實寶刀未老,甚至還大有煥發新生,超越前作的可能,真心心感崇拜。

總之,如果你喜歡黑幫犯罪片,喜歡看到三大老戲骨飆戲,喜歡導演馬丁的"神來之筆",請安靜安排三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好好沉浸在這部史詩級的電影《愛爾蘭人》。


畢竟,這或許是他們平均年齡在75+的四位老人,最後的合體之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