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当《好家伙》中神经兮兮的汤米(乔·佩西饰演),和《教父》中的教父麦克(阿尔·帕西诺饰演),加上《盗火线》的大匪徒尼尔(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三位大师级的老戏骨配上"伟大"的导演马丁时,会擦出多大的火花?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教父

看这筹备近十年,耗资两亿美元的"史诗级"黑帮犯罪案《爱尔兰人》就知道了!(连息影多年的乔·佩西先生都被说动出山,真心用了心!)


这部带有"现实"意味的电影由纪实小说《爱尔兰人》改编而来,在加入了导演马丁式的风格和迟暮之年的半生思考之后,一改以往传统式对"黑帮"这个群体犯罪认知和"意义"的,或极度厌恶叙述成"恶魔",或极端"推崇",叙述成"神"的两极化看法,而是打破"恶魔"和"神"的极端阐述,化落为最普通的"人"的观点。

<strong>是的,无论那些所谓"黑帮"身上被贴上,或血腥暴力,或灭绝人性,或残忍凶狠,或身不由己,或偶然善良等等的标签都好,回归到最初的原点,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血肉之躯,活生生的人而已。

他们的一切其实说到底,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周边的影响,社会的复杂以及身处的时代裹挟而综合"产"出的特别"职业"。


如《爱尔兰人》一般,换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的话,或许对这类黑帮犯罪片的内涵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以下,笔者尝试用三层网状的结构法叙事,来说一说这部或许颠覆了"黑帮"二字的大片。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减龄技术

<strong>(PS:不得不承认,当今电影技术的发展实在太过恐怖,虽耗资颇大,但这种魔法式的减龄技术,真心神乎其神!几位加起来两百多岁的老戏骨,居然可以变得如此年轻,太神奇了!)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背后,

是所谓"黑帮"最真实的呈现

说起"黑帮",国人的印象应该大多数都会在脑海中浮现,活跃在八、九十年代里的"黑帮"古惑仔系列的港片里,那些大哥、大姐们的"英姿飒爽"的所谓江湖中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是的,换个地方,把"黑帮"带入美国,在那个特殊而混乱的时代里,多党体制下的美国,那里的黑帮和工会、政治领域的能量其实都和一类"爱尔兰人"有关。

要理解美国式的(黑帮)犯罪片,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其背后的一些所谓"渊源"的出处,以及他们的真实"背景"等等。

如此,其实于此类(黑帮)犯罪片来说,<strong>最核心的叙事,或者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探讨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影响。

以往的这类电影的内容,其实大多都是落在两个极端——"恶魔"与"神"上,要么是极致描绘"残忍、暴力"的黑帮社会群像,如《暴力街区》,虽然主要讲的还是警匪斗,但实际上的叙事场景却十分真实而血腥;要么是明贬暗升做派的,以时代的身不由己去描绘一代"黑帮之主"的《教父》的,似亦正亦邪的真实"黑帮"的浪漫"造神"。

或许各有各的看法,但受到后续政治领域影响的扩大,其实大多影片是存在"洗白"的倾向的,如最经典的《教父》系列一样,无论其叙事多么"伟大",多么所谓时代造就的身不由己都好,其实说到本质,不过是难以堂堂正正"站在"阳光下的"阴影",即使后来"金盆洗手"了,洗不白的永远是他们手上的血泪斑斑。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正如《爱尔兰人》一般,其实本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企图"恶魔"化,或者"神"化"黑帮"的代表弗兰克( Frank Sheeran),而是用相对客观的第三者视角去克制地述说他的一生经历,也开始三层网状叙事的第三层,也是最基本的一层——1950年的缘起时刻。

<strong>导演马丁从一开始就"积极"地打乱了时间线,甚至不遗余力地把全剧的基调钉在"灰色"的卡片上,是的,几乎每个人物的"出场"都用卡片记录了他短暂的"一生"。

但这又不是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知道所有人物的"结局",而是冰冷地摆在台上,用纪实的冷漠感去探讨所谓"黑帮"命运的根本内涵——所谓神性的"预知"和救赎的"未知"。

<strong>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故事的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一个"悲剧"基底的真实而现实的"历史"叙事中去,而不是所谓的虚拟的"故事"。

就像是"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一般,接受了结局之后的"黑帮"犯罪故事,除去那些对"黑帮"印象的偏见之后,剩下的就是真正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及时代裹挟的思考。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strong>最基础,最底层的"缘起"线,1950年的弗兰克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卡车司机,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罗素(Russell),然后通过"努力"一步步变成布法利诺(Bufalino)家族(黑帮家族)权力网中最"忠诚"的小弟。(当然,也成为了罗素的好朋友。)

然后弗兰克又通过罗素的介绍,被举荐给了当时的"大"工会主席,政治家吉米(Jimmy),并逐渐取得他的信任,成为他信任的"左膀右臂",此后"他们"在一次次的暗杀、抛尸和汽车炸弹后,度过"辉煌"的巅峰时期。

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层底层的结构叙事,就把三个"主角"都由点连成线,又通过各自的相互牵连,而结成看似牢不可破的,互相"帮助"的政治权利大网,看似两方的互利,却是中间弗兰克在做连接枢纽。

<strong>如此叙事的表达,很明显就是想去影响观众对黑帮看法的"底层逻辑",所谓"黑色"的内涵究竟是从何而来。

正如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的人物一样,这个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前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的真相一般,影片揭开的"真相"究竟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美国黑帮、工会和政治领域的影响纠葛的"真实"呈现,才是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尊重。


黑帮犯罪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从"恶魔"到"神",最后回归到"人"的表现内涵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但很多时候,不管是影视从业者们,还是观众们其实都一样,我们对于这些年诸如此类的(黑帮)犯罪片,不遗余力地从多角度,反复呈现的意义,会去思考到底为什么?

诚然,<strong>它的历史,或者换个说法,它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当去正视它,历史本没有所谓好坏、善恶之分,所以,不管是血腥的犯罪史,还是"害人害己"悲惨的"黑帮"史,我们去看待时,都应该是客观而抽离开的。

于是,于这类(黑帮)犯罪片一般,在表达和呈现的叙事上,除了遵循一个"真实"的价值之外,或许还要加上一条,所谓对"人性"的思考上来。

或许是因为"黑帮"本身就代表着犯罪的罪恶现实,所以在呈现这类影片的故事时,<strong>难免地总会突出关于爱与救赎的观点,或者说最"正面"的理解和解读。

如此,其实想要讲好一部(黑帮)犯罪片的内核,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讲"人",把他们还原成最基本的"人类"去理解,去诠释,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所谓"身不由己"的感受。


如《爱尔兰人》一般,其实在第三层的底层,就表达过的"真实"背景,其实现在美国第二大的族群就是当年(1840年到1850年)受到饥荒和宗教迫害而被迫"移民"的爱尔兰人的后裔,但是由于移民中大多都是农民,缺乏一技之长,且与当地宗教信仰不同,所以即使到了美国,也只能游走在最底层,从事诸如采煤、修路、凿河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经济能力十分低下。

而这些人经过抱团群暖,奋力"打拼"之后,开始渗透到美国的各个阶层,包括黑帮、工会和政治领域等。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所以,由此引出了《爱尔兰人》的第二层,也就是"夹心层"的闪回1975年公路旅行的叙事结构网,缘起过后的"爱尔兰人"们,开始逐渐出于不同的阶层,尤其是弗兰克,此时他们三方都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尤其是跌下神坛(工会)坐了牢,(1975年)又准备回归,继续领导工会的吉米。

他的"利益"开始向所谓"正义"(自己)倾斜,如此就大大损害了罗素及其家族(黑帮)的利益,争锋相对的利益之争下,弗兰克被"夹"在两边,出于生存威胁,必须背叛其中一方。

<strong>其实这一层很"薄",对比此前的基础"打拼"阶段来说,既没有斗志斗狠的激情澎湃,也没有阴谋诡计的智慧交锋,更没有暗潮汹涌的政治交锋,只是简单的"一场事先张扬的背叛"而已。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是的,当从一开始就陷入的"黑帮"阵营中,此后又不断被各种"黑色"点、线所连接,所侵蚀的弗兰克,其实从一开始就没得选择,即使他的"巅峰"是成为吉米的左膀右臂时期,但失去工会权威吉米,注定是"失败者",因为此时工会已有了他的替代者,更重要的是,时代早已把他抛得远远的,他却还做着回归"王座"的美梦,何其可悲!

<strong>于是一场注定的谋杀上演,一个时代的"枭雄"落幕,最后吉米的死亡凝视更是把这一场"救赎"的背叛推到高峰。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这种被打乱的,有层次感的叙事,影响的不仅仅是观众们先入为主的观感,更是一种示弱,或者说寻求一个讨好的解释的讲故事手法,且把每个"必死"人物都纳入这张层次结构分明的网中,更是突出一种时代的必然性,一种注定的悲剧性。

这正是导演马丁的高明之处,引起观众的同情共情,这类(黑帮)犯罪片其实不好讲故事,因为说到底不是一个有着"正确"导向的普世价值观的好人好事,而是坏蛋必须死的悲情,如此处理,起码不会厌恶,收获同情之余,也为那些"人"寻求一丝的理解。


岁月不饶人,"枭雄"也迟暮,

走到尽头的人生,谁不是一样的?

回到(黑帮)犯罪片的本质上,这类影片其实想传达的仅仅是一种历史价值观而已,但放到现在,新时代今天的解读,又开始有了不同的时代价值。

或许那个时代不远,但对于过来人的慢慢减少,现实的社会结构大变化,注定的是,那个时代的种种终究只会留在诸如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客观记录上,而不是人类大脑中的自我解构的"回忆"中。

<strong>于是,所谓客观,所谓偏差,都是在一念之间的摇摆下的"利益选择",或者"理解选择"而已,真实与否,现实与否都会成为过去。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那么如《爱尔兰人》一般的打着"纪实小说"改编的"黑帮"犯罪片故事来说,想要表达的就远远不是所谓神性与救赎这么简单了。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导演马丁想做的是,给后世留下一个真实而"美好",残酷而"现实"的历史的一部分,<strong>于是他把三层中原本处于线性叙事的最底层,"枭雄"的迟暮之态,放到影片的最开头,在一个长长的渐进镜头的开场下,伴随着收音机里年代感十足

(夜幕降临<strong>)的声音,我们的视角在疗养院的大厅与走廊中穿梭着,最终来到一个佝偻在轮椅上的背影前——被留下的"枭雄"弗兰克上,开始述说他"漆房子"的一生:

"I heard you paint house。"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如此做,既是对本片是以纪实小说《爱尔兰人》为依据的改编故事的真实呈现,也是在强调所谓真实,是的,在活下来的"主角"弗兰克去世六周之前,还在对此书做"肯定"。(为了宣传,提升销量?)

而一个真实"人"写出来的现实故事,就是在为《爱尔兰人》背书,一个真实的故事更能凸显本片的意义与价值。

而导演马丁正是用这种三层层次分明的结构法,去引领那些点状的,线状的各各事件和人物,让他们自然交织成网,共同去创造,去形成这段爱恨情仇的黑帮犯罪史。

也为此类(黑帮)犯罪片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诠释,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解读,一个有血有肉,积极而"正面"的人性描述的解读。


美国犯罪史上最大的迷案:《爱尔兰人》们的生死纠葛和爱恨情仇

里面的"黑帮人"、"工会人"和"枭雄"们都不止是刻板印象中的"恶"的化身,而被突出了基本的人本来的样貌,会变老,会等死的迟暮老人。

即使他们"年轻"时,也只是普通"人"而已,没有西装革履,没有满脸横肉,没有一看就是坏人的"影视"塑造,除去BGM下的他们,都只是一个最最最普通的人罢了。


这才是"黑帮"的真实样貌。



结束语:

或许是出于对《古惑仔》系列由爱到厌恶的复杂观感,或许是出于对《教父》系列的"爱恨交织"的情结,最开始对依旧讲述"黑帮"犯罪故事的《爱尔兰人》有所认为"歌颂"的偏见,于是带着偏见去看。

<strong>但是很奇怪,二刷之后的感觉,那些纷繁复杂的旁白引领的错乱的时间线中,看到的却是另类的"黑帮"故事,不得不佩服导演马丁的高超叙事能力,已经七十余岁高龄的老爷子,确实宝刀未老,甚至还大有焕发新生,超越前作的可能,真心心感崇拜。

总之,如果你喜欢黑帮犯罪片,喜欢看到三大老戏骨飙戏,喜欢导演马丁的"神来之笔",请安静安排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好好沉浸在这部史诗级的电影《爱尔兰人》。


毕竟,这或许是他们平均年龄在75+的四位老人,最后的合体之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