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鬥士 平凡的英雄——為“逆行者”畫像

勇敢的鬥士 平凡的英雄——為“逆行者”畫像

自疫情發生以來,山東千餘名醫療隊員出征援鄂。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必須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自從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各級各界、各行各業和廣大幹部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濟南戰“疫”的磅礴之力,共同為這座城市築起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線。為了弘揚這種全民戰“疫”精神,即日起,本報推出為戰“疫”者畫像系列報道,將更多的筆觸和鏡頭對準在疫情防控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每一個群體,為他們畫像,講述他們的故事。

這是一群平凡而普通的人,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擔當。他們有一顆勇敢的心,在疫情面前義無反顧地選擇逆行而上,向險而行,不計報酬,不論生死;他們有極強的戰鬥力,勇往直前,吃苦耐勞,任何困難都壓不倒;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用大愛和家國情懷守護著萬家燈火。

疫情突如其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看到有這樣一群人,在疫情面前,他們沒有豪言壯語,義無反顧地逆行而上,堅守崗位,用生命和血肉之軀守護著我們的平安和健康。不論有多危險,只要人民群眾有需求,他們就會勇敢地衝上去,哪怕生命受到威脅也在所不惜;只要國家需要,他們就會舍小家顧大家,集結出發……

他們,是醫護人員,是疾控人員,是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是挽救生命的白衣天使,是越難越進的新聞工作者……正是他們衝在戰“疫”一線,冒著病毒侵襲的危險,為我們和我們的城市,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線。

今天,我們來為他們畫一幅像,看看這群可愛的“逆行者”,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勇敢擔當

他們向最危險的地方集結

勇敢的斗士 平凡的英雄——为“逆行者”画像

宋吉男隨醫療隊出征。

戰場上,需要勇士。在抗“疫”戰場上,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逆行者”,恐怕“勇敢”最合適不過。

“逆行者”們,總是向險而行。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1月25日(正月初一)晚8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火線集結的11名濟南醫護人員,涵蓋重症醫學、呼吸、感染性疾病等科室,組建成首支濟南醫療救援隊連夜馳援武漢。醫療救援隊的成員來自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濟南市人民醫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中心醫院3家醫院。年齡最大的47歲、最小的25歲,絕大多數是正當壯年的“80後”。自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濟南醫護人員,不計報酬,不論生死,逆著人流,馳援湖北。

“武漢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有這樣的勇氣,不僅僅源自丈夫、兒子、父母親人無條件的支持,更因為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越是危險越要衝在最前面。作為一線醫護人員,我們是病人的隔離牆,相信在一線可以保護好自己、管理好病人,請家人們放心,我一定會不辱使命,安全歸來!武漢加油,湖北加油!”濟南醫院職業病科副護士長李娜主動請戰出征,2月6日一早在出徵儀式上她這樣說。

是記者,就要在現場!2月15日下午,濟南市緊急組建的第七批54人的醫療救援隊奔赴湖北一線,濟南日報報業集團下屬人口健康報記者宋吉男隨隊出征。“到湖北後,我一定不辱使命,盡到新聞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全力報道好山東醫務工作者的辛苦勞動和付出,為戰‘疫’作出應有的貢獻。”宋吉男堅定地說。

病毒在哪裡,他們就在哪裡。疾控疫情調查處置隊伍被人們稱為“與病毒在一起的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冒著風險與病毒“賽跑”。2月13日上午9時30分,市疾控中心疫情調查處置組工作人員劉仲、孫湛接到流調任務:一名近期從武漢回濟的市民出現發熱症狀,需要儘快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接受任務後,二人抓起個人防護設備、帶上調查表就趕往醫院。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就像是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偵察兵”,必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準確掌握病人去過哪裡、與什麼人接觸過。因為晚一步,就可能出現新的感染源,疫情就有可能發生擴散。

……

在面對疫情時,他們勇敢地衝在一線,守護著我們的平安和健康,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安全。

戰鬥力強

任何困難都壓不垮他們

勇敢的斗士 平凡的英雄——为“逆行者”画像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為病患診治。

向險而行的“逆行者",總是面臨風險,這就需要他們既要衝得上、又要能扛事。

2月6日,來自槐蔭區玉清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楊中霞,和山東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一起奔赴武漢。到達武漢後,每次上班她都要穿尿不溼,但是一次也沒有用上。因為,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會出很多汗,身體裡的水分會通過汗液排掉。從早上到中午,經常五六個小時喝不上水。順利交接完工作回到住處已是下午3點半,回來之後再吃飯,此時已經有近11個小時沒有進食。10多個小時的工作和奔波後,楊中霞還要克服疲勞,強撐著把衣服洗出來。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就是“白衣戰士”們在武漢的日常狀態。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蘇潔,現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醒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注意休息。然而很多次這樣的催促,往往變成了耳旁風。她說:“我們有一個大夫,一個小女孩很瘦弱的,個子也不是很高。從早上7點半,一直幹到了晚上6點45分。我反覆給她打電話,我說‘你得出來,你得喝水,哪怕上個廁所’。她說‘護士長,我現在出不去,我還能忍’。後來她出來的時候我就說‘快點扶著她,她快要撐不住了’。”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都是由負壓救護車負責運送。作為跟車人員,需要直接和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打交道。這意味著,跟車人員要冒著很大風險。他們往往是早上出車,半夜才能回來。由於穿著防護服,跟車人員一直到出車結束才能上廁所,所以從司機到醫護人員儘量不喝水,以保證順利完成轉運任務。

作風過硬、吃苦耐勞,任何風險都不怕,任何困難都壓不垮,這就是“逆行者"身上必備的品質。

無私奉獻

他們用大愛守護萬家燈火

勇敢的斗士 平凡的英雄——为“逆行者”画像

調查人員在隔離病房內對疑似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他們,除了是一線戰士,還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是子女……“逆行者”,留給我們的是勇敢無畏的精神,在這背後,卻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

“爺爺病故尚未出殯,商河小夥戴孝出征武漢”的文章傳遍朋友圈,來自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師於亞群戴孝出征,讓人淚目。1月26日上午,於亞群入選山東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正月初三凌晨3點,於亞群的爺爺病逝。在老家濟南市商河縣,家人把老人的骨灰存放在村裡的公墓裡。於亞群在公墓前向先人叩首,顧不上換衣服,就趕到濟南,緊急集合出發。“我單身,唯一的牽掛就是父母。爺爺剛剛去世,他們正傷心,我又來一線了,我擔心他們受不了。”於亞群說。

“一定要平安回來!”1月28日上午,萊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時海洋要去湖北抗擊疫情。臨行前,妻子亓志華抱著才4個月大的小女兒,強忍淚水一再叮囑。“孩子還這麼小,您是怎樣作出馳援湖北的決定?”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海洋說:“現在的疫情已經不單單是武漢的事,而是全中國的事。”

2月2日,是濟南日報健康新聞部記者張帥最不願面對的日子。“腦血管”和“高血壓疾病”——這兩個常年在採訪中提及的詞彙,降臨到她最愛的母親身上。清晨時分,母親突然陷入昏迷,只有氧氣罩下極不均勻的呼吸。母親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對張帥所有的囑咐都是“好好幹!”責任扛肩頭,悲痛藏心間。料理完母親的後事,那個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抗“疫”報道一線。“孝女必不忘所託,盡忠、盡孝,勵志以報家國!”張帥說。

他們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離家奔赴戰場,用大愛和家國情懷守護著萬家燈火。

心有信仰

他們毫不猶豫衝鋒向前

勇敢的斗士 平凡的英雄——为“逆行者”画像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發熱門診的護士豎起大拇指為自己打氣。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危險時刻籠罩著每一名“戰士”。可是這群“逆行者”卻態度決絕,沒有絲毫的猶豫。

他們,把初心寫在“志願書”上。“今天,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我誠摯地向黨組織提出申請: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願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近日,在市疾控中心,3名“戰‘疫’女戰士”火線遞交入黨申請書。其中,姜慧鈺是一名實驗室檢驗人員。疫情防控阻擊戰剛一打響,她就遞交“請戰書”,希望與同事一起在一線實驗室戰鬥。在防疫一線申請入黨,這既是請戰書,也是軍令狀。

他們,把誠心寫在“請戰書”上。“雖然我很瘦、很單薄,但是我很有勁……就算我有事了,家裡還有弟弟。請一定考慮我,我一定不會拖組織後腿。”在山東省立第三醫院,28歲的賈文君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

向險而行,他們並非生而無畏,只是他們選擇了去勇敢面對。因為,每一名“逆行者”心中都有共同的信仰——為國擔當,為人民擔當。

原標題:勇敢的鬥士 平凡的英雄 ——為“逆行者”畫像

值班主任:顏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