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與父母相處?

簡憚噠筷樂


我曾經也是這樣過來,要想在高中階段跟父母相處好。首先要要讓你父母瞭解你的學校的教學動態,老師的授課情況,以及學校日常作息安排飲食等;

其次作為處於青春和拼搏同在的我們,多同父母交流溝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好讓父母瞭解自己的思想動向。自己在生活學習以及情感方面都可以和父或母溝通。從而讓父母更好的瞭解和理解自己。

最後作為晚輩的我們應該主動向長輩問好,關心他們的健康生活工作情況,形成一個好的良性互動。



三言2語


高中生如何和父母相處?

題主需要先了解一下父母的狀態。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在戰爭中獲勝。不是為了要戰勝誰,而是讓我們高中學生把握主動。讓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更加和諧。

一、首先要明白父母的狀態。

一個高一的男生父母找我給他補課。可是,由於孩子覺得自己生每月只能休息兩次,每次只有一天半。他有點不想補習。

但父母則覺得,孩子好不容易進了重點班,理科需要加強一下。於是,強烈要求孩子補習。

隨後雙方就發生了衝突,最後雙方都妥協了。孩子仍然補課,不過得在自己打過籃球之後。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大抵如此。父母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而高中的孩子更喜歡按自己的想法來行事。衝突難免,隨後大家都部分地實現了自己的利益。

1、父母的的思維慣性

一直以來,在父母眼裡,孩子都是個聽話的寶寶。

換句話說,自己說什麼,孩子就會做什麼。自己不高興,或是孩子沒有按自己想法來,就可以罵孩子。孩子是不敢反抗的。偶爾頂一下嘴,反抗的力量並不大。父母也不會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孩子生氣或哭一會,用更暴力的手段讓孩子平復下來。

比如,一個孩子現在門外小聲地哭泣。因為他的父親不喜歡哭聲。再比如,看到孩子生氣,父母漠然對之,或是打罵讓其閉嘴。

所以,與其說,父母認為孩子是聽話的。不如說,因為家長自己絕對的話語權和力量,通過打壓孩子,製造了孩子聽話的假象而已。

父母的這種思維慣性,一直會持續到初二、初三。父母仍以會同樣的方式說教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說的可能都是正確的。可是,對孩子而言,他們早已經聽了無數遍了。

李玫瑾教授說,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說的話是黃金。可是在那之後,父母所說的都是垃圾。

教授的意思是,青春期之後,父母要少說,甚至不說。但是,父母可能還是沒有意識到這些。

2、父母可能忽略了一些東西

這時候的孩子躲避父母“嘮叨”的方法不是語言的上的反抗,而是用不耐煩的表情,關門,和玩手機遊戲來和父母對抗。

而父母多會抱怨說,多乖的孩子啊,現在就是手機,就是遊戲毀了他,讓他們的行為怪異起來。

顯然家長把孩子反抗的原因看成為外在的因素。而沒有注意到孩子心靈的成長和需求,和自己管理方式的問題。

父母出現這樣的錯誤認知,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兩點,

1、孩子在青春期需要把“戀母情結”給處理掉。

2、孩子的力量在增強

一個母親說,

有一次出去逛街,她想挽住兒子的手臂,她卻不解地發現,兒子一甩手走開了。她說以前兒子不是這樣啊,並且自己也沒有做錯事啊。兒子的反應為何如此激烈?

孩子用這種方式來告訴父母,自己獨立了,並以為這樣就可以斷掉“心理的臍帶”,這也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原因。

對於第二點,有人此地不同意,孩子長大高了,父母還能看不見嗎?父母確實能看見,但卻他們卻沒有把孩子力量和反抗自己不合理的管教方式聯繫在一起。

增強的力量是反抗的基礎。父母會把這種反抗叫做“叛逆”。

二、青春期自己的狀態。

上面是“知彼”,下面要來了解一下自己的狀態。

聽到父母嘮叨,莫名其妙就煩。不想聽父母的大道理。

有時知道父母是正確的,可是就是不喜歡他們居高臨下的說話的語氣。並會在心裡告訴自己,道理誰不懂,可是做起來就難了。

回到家把門關上,所謂“眼不見,心不煩”。用物理上的門的關閉暗示“心門”的關閉,拉開心理上的距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反抗父母是體內激素過剩的結果——控制不住自己。

同時潛意識會認為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對父母發火,是最安全的。父母會包容自己的,至少不會拋棄自己的。如果對陌生人發火,別人會認為我是精神有問題。對老師和同學發脾氣,只會讓自己沒有孤單無友。

因此家是讓我最放鬆的地方,至少有好吃的。

三、應對之策

由上文,我們知道高中生反抗的原因,

1、體內激素的影響,控制不住

2、父母管理方式不合適的刺激

反抗的基礎是,

1、身體力量的增加,有了自己的想法

2、雖然生氣,但是內心卻是安全的

衝突的必要性,

1、可以讓父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

2、適當向外發脾氣,而不是壓抑自己,有利於心理健康。(抑鬱病人不知道向外發脾氣,只能傷害自己)

所以有以下建議,

1、接受現實

當聽到父母嘮叨,或是看到你玩手機說你幾句時,你可以生氣或是反駁幾句,或是把自己關在屋裡。

但是你要能意識到自己生氣了。要做一個旁觀者,俯視觀察正在生氣的你。

你會發現,你的內心很快就能平復。這種做法就是禪宗的“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意思是,接受這個事實——那就是你不能改變父母的做法。

如果你接受不了這個建議。

“活在當下”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接受自己正在生氣的事實。併成為你行為的見證者。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旁觀者,正在看著生氣的自己,直視它。

你的情緒會很快平復。這樣你就不需要為了躲避這種負面情緒,而去玩手機遊戲了。

2、深層次交流

如果你想和父母交流,就需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心情平復後,和父母平靜的談一談,注意不要說氣話。也就是在交流時,不要被情緒控制。

接下去,就不要帶著偏見地認為父母不能改變了!要把父母看成有他們自己需求的人。所以,你要能找到父母的需求。

最後商量一下你和父母雙方都“滿意”的標準。

比如父母說,自己“滿意”的標準是,你少玩手機,多學習。早休息。

你可以說,我限制玩手機時間。我會在10:30睡覺。

你的“滿意”的標準,就是我做錯了,你們只要提醒我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多說話。

這樣,知道了對方發火的底線,衝突的次數就會減少。如果父母達不到這個層次,那就參照第一條建議。

寫在最後,父母覺得自己所做的都是為子女好,可是由於說話方式、說話語氣,以及說話的時機沒有把握好,很容易招到反感。又恰逢孩子缺乏交流技巧和自控力,矛盾就不可避免。父母少說話為最佳。而子女最好能讓父母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不要讓父母猜。


江蘇考英語


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說。父母如何與自己的高中階段的孩子相處。

高中階段,孩子們很多還有逆反心理,很容易衝動。即自我感覺良好,又有些不自信,與父母溝通普遍比較費事。

父母作為成年人,無論從年齡、閱歷、責任各個方面來說,都應該更理性,因此,與孩子交往,父母要主動,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心理特點,尋找合適的途徑、方式方法,與孩子溝通交流,爭取引領指導孩子,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沿著正確的人生航向前進!

當然,作為高中生,也應該開始有這個意識和覺悟,自覺與父母溝通交流,爭取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為自己目標的實現爭取支持。

互動是一種意識,一種能力,需要歷練,希望孩子們勇敢,說錯了不要緊嘛!跟自己的父母沒有什麼,父母不會笑話的。


校園微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