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認為取勝的根本靠什麼?

羊叨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最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孫武(後世尊為孫子)的代表作,是世界上最上乘的兵法典籍。就是在今天仍然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戰爭、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那麼,《孫子兵法》的核心要義,即兩國交戰,兩軍對壘時,取勝的根本靠的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戰略思想和戰爭謀略。

首先,作為一名齊國人,孫子靠什麼征服吳王?我認為他靠的就是他強軍立國、把控戰局、戰無不勝的戰略思想,在戰爭中沉著機智、避實就虛、應對自如的雄才大略。讓吳王看到了通過戰爭圖謀霸業的光輝前景,從而贏得了吳王的讚歎和信任。

孫武本是齊國貴族,為躲避齊國內亂,追求美好前程,來到了吳國。他在吳國潛心鑽研兵法,寫出兵法十三篇(《孫子兵法》的原型)。公園前512年,孫武經齊國謀臣伍子胥七次推薦,被吳王闔閭接見。孫武將兵法呈現給吳王闔閭,吳王閱後暗暗稱奇,讚不絕口。後又問了孫武不少軍事問題,孫武均胸有成竹,對答如流,而且見解深邃,引起了欲圖霸業的吳王闔閭的深刻共鳴,被委任為將軍。可以說如果孫武沒有出類拔萃的戰略思想,沒有極具可操作性的戰爭謀略,是不可能得到吳王的賞識並委以重任的。

其次,孫武指揮只有三萬人的吳國軍隊千里襲楚,銳不可當,五戰五捷,直搗楚國國都的戰爭實踐,初試鋒芒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創造出以少勝多的奇蹟。靠的是什麼?可以說沒有上乘的戰略思想作指導,沒有千變萬化的戰爭謀略傍身,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秦國著名軍事家尉繚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桓公,先秦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他在外交與軍事上長袖善舞,九合諸侯。吳起,戰國初期儒家學派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魯國、魏國、楚國的將領,有《吳子兵法》傳世。尉繚是秦國著名軍事家,他的意思是:齊桓公擁十萬人的軍隊,就沒有人能阻擋。吳起率七萬人的軍隊,就戰無不勝。孫子帶三萬人的部隊就可以所向披靡。就是說,戰爭不僅是實力的角逐,更是智慧的較量。

最後,後世軍事家把《孫子兵法》奉為至寶,把孫武尊為“兵家至聖”,自古至今的軍事家無不熟讀《孫子兵法》,他們學習的也是孫武的戰略思想和謀略。

范增本是項羽最得力的謀臣,被尊為亞父,但被劉邦的謀臣陳平用計離間,范增被迫離開項羽,奠定下項羽失敗的基礎。《三國志》中孫權的“草船借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著名的“空城計”。還有毛主席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術。無一不是活學活用《孫子兵法》的典範。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怎麼伐謀,怎麼伐交,怎麼屈人之兵,依靠的就是思想和謀略。所以孫子總結說:“兵者,詭道也。”當然,孫子也說:聖人之用兵,戢時而動,不得已而為之。

“侵掠如火”(《孫子兵法·軍爭》),吳軍侵入楚國後,為狠狠打擊楚國實力,燒殺擄掠無所不為。致使楚國大臣申包胥在秦國朝庭哭了七天七夜,感動秦哀公發兵援楚。出征之前,秦哀公作詩一首名曰《無衣》:“啟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不是很眼熟?唐朝曹松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可見戰爭是多麼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