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領6000元到60歲,目前30歲?

阿飛生活號


一般來看是一次性比較合適,但是前提是不要參與風險大的投資,可以考慮大部分做低風險投資,然後拿少量的錢做基金定投


毛球話險


不討論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能面對這樣誘人的選擇,在一次性150萬跟從30歲起每月領6000元之間,果斷選擇150萬元。


1、拿到手的財富才是真的財富


正所謂落袋為安,拿到手的財富才是真的財富,誰又能保證30年一直安安穩穩的拿錢呢?


多年前家裡的耕地修公路時佔了一畝多地,說是此後每年按800斤小麥800斤玉米的價格補償,當時看著也是比較合適的補償標準。然後呢,給了幾年後就開始滴滴答答淅淅瀝瀝斷斷續續了。從一畝地一年一千多元,到有時候不給,找上門給幾百元,誰也不知道錢到底都去了哪裡!


2、30年太久,要考慮風險存在


人事無常,生老病死,60歲剛到退休的年齡,可是又有多少人不到60就走了呢。看看認識的人裡面,已經有兩個人不到40歲就因癌症去世了。


一次性拿到150萬元,並不影響年富力強的年齡繼續工作掙錢。只要不是在一線城市,用來買房基本夠了,可以讓生活更輕鬆。


3、從收益率來看,150萬元更合適


按照當下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150萬元存成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4.18%。假如利率固定不變,到期後本息一起轉存,這樣30年後本息就是524萬元。


我們再來看每月拿6000元的情況,同樣按照4.18%的理財收益,每月拿到就去理財,這樣持續30年。按照基金定投的計算方式,本息總和只有433萬元,比直接拿150萬少了91萬元。


4、從通貨膨脹和理財的角度看,直接拿150萬元更有利

30年前的1萬元很值錢,可以在農村建幾間大瓦房,30年後的今天,1萬元只去買磚都不夠了。保本的理財方式跑不贏通脹,能跑贏通脹的理財方式保不住本金,這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今天拿到150萬元,能有150萬元的購買力,30年後這筆錢的購買力恐怕剩下三分之一都不到了。今天的6000元看著不錯,可以滿足普通家庭一個月的消費開支,30年後6000元也許只夠家庭吃飯所需了。


綜上所述,落袋為安,150萬元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比每月拿6000元要好得多。


財智成功


首先,我們算筆賬,每個月6000,一年就是72000,30年就是216000。遠遠大於150000。

而一次性150萬拿到手,放在餘額寶裡面,按照現在的年化2.3,一年大約34500的利益,30年的話,也有100萬利息,這還不算利滾利的那部分。

當然很多人會說每個月6000的也有利息啊,但是你想過沒,6000的話,基數小,利息自然很低,能夠到150萬的時候,需要到6000×12=72000 大約第20個年頭,這期間的150萬利息已經70萬了(不算利滾利的那部分),所以總體算下來150萬收益要大於每個月6000的。

然後,我們來轉換一下思路,我們都知道,通貨膨脹下貨幣一直在編制,1988年的1萬相當於2018年的16萬左右,雖然後期通貨膨脹的速度回降下來,同樣30年,姑且我們按照5倍的通脹率算好吧,那麼150萬也相當於750萬的購買力了,即使兩倍,也比每月6000的多。

所以,選擇的話還是150萬,還有不要質疑這種分期給還是一塊給的,保險公司就有這種可以到期一次性給付轉化為分期領的。


保有所依


肯定一次性拿150萬呀,150萬存銀行一年利息就5萬到6萬了,你說選哪個?


石頭154379751


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領6000元到60歲,目前30歲,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個簡單的錢的問題,要從幾個方面去分析理解。
第一,從錢多少的問題分析,前者150萬是一次性拿到,也只有這麼多。而後者每月6000元,一年12個月,一年時7.2萬元,30年是216萬元,從錢多少分析,後者分期拿的更多。
第二,從前到手快慢分析,前者150萬能馬上到手,到手的財富才是財富。後者分期雖然30年後能拿到216萬,但30年的時間太長,畢竟是有變數的,從快慢的角度分析,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選擇150萬。
第三,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和理想追求?如果你是一個揮霍無度,不能自律的人,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選擇後者216萬,可能更合適,這樣最起碼每個月有個生活保障。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有理想追求,能自律的人,會選擇前者150萬,先給自己買份30年的保險,然後用剩下的錢再去創業,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所以我認為要理性的分析這個問題,然後做出更合適的選擇。


第四,從年齡去分析,30歲正是當打之年,創業的黃金年齡段,選擇一筆創業資金更為重要,前者150萬,可以滿足這個創業資本。
第五,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問題,我們還是要理性的迴歸現實。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沒有不勞而獲的。三十而立,還是要珍惜自己的青春,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才是最有價值的選擇,人性是貪婪的,永遠也無法得不到滿足,而青春是永駐的。有的人雖然年輕,但他的青春早已死亡,毫無朝氣,沒有奮鬥拼搏的精神。有的人雖然已不年輕,但他的內心卻青春似火,朝氣蓬勃。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不要揉虐青春的資本,150萬買不到青春,216萬買不到一生永逸,個人的奮鬥才是一生財富的源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8701280dd5d4404b5f9e9407c783190\

吉祥龍愛


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領6000元,可以領30年,哪個更划算?如果是我,果斷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題,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對比。

表面差距

在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如果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那麼就只能是150萬。

如果選擇每個月領6000元,領到60歲,現在已經30歲,所以可以再領30年。

6000元×12個月×30年=216萬元。

兩者相比之下,216萬-150萬=66萬元。

不考慮其它因素的情況下,每個月領6000元,最後的結果是多領66萬元,表面是賺到了,但是考慮多方因素就會變得不划算。

不確定因素

雖然現在人的壽命比較長久,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退一萬步講,萬一中途發生什麼意外,那麼就無法領完216萬元。這個不確定因素很難把握,也許是40歲、50歲、80歲,沒有人可以保證。

但時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就是實實在在拿到手150萬,難道不安心嗎?

理財彎道超車

如果選擇每個月領6000元,確實可以領多一些,但是每個月都要支出,一般的家庭一個月支出也要大幾千塊錢,所以攢不了多少錢下來,那麼就沒有多餘的錢進行投資理財。即使是每個月領到6000元都拿去投資,前期收益也不會太高,只能用定投的方式進行理財。

但是一次性拿150萬元,就代表有了一筆巨大的初始基金,可以用來投資理財。按照最簡單的投資,把錢存在銀行裡,按照年化4%的利率來計算,即使是單利,一年也可以獲得6萬元收益。30年後本金加利息是330萬元,比每個月領6000元收益要高得多。

通貨膨脹影響

通過理財的方式,每個月領6000元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一次性拿150萬的,所以第一種方式最後更划算。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可以更堅定地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雖然現在每個月領6000元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通貨膨脹會逐漸讓其貶值得厲害,20年後的6000元還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嗎,我覺得很難。但是一次性拿150萬,合理地去理財,即使跑不贏通貨膨脹,也能縮短之間的差距,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都是最合理的。除非你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一開始拿到一大筆錢,會管不住自己去揮霍,那麼150萬也花不了多久就敗完了,還不如每個月領6000元踏實。只要你足夠理性,一定會選一次性拿150萬。


商界書生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社長。

一次性拿150萬和每個月領6000元到60歲,目前是30歲,說明還有30年的時間可以領,這主要取決於當前你的思維模式,如果你想創業那麼一次性拿150萬毫無疑問佔據優勢,如果你想過一個安逸的生活每個月領6000元到60歲其實是最佳的選擇。

但具體的細節我們還是要通過量化進行計算,最終通過投資意願和風險綜合對比,才能得出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結果。

每個月領6000

如果當前是30歲,可以領到60歲,那麼還有30年的時間可以領錢,一個月領6000元一年就是72,000元,30年時間總共領了216萬。


如果每個月按照3000元的生活消費來看,一年有36,000元的積蓄,30年有108萬的積蓄,當然這是通過數字表面計算得到的,如果平時有一個頭疼腦熱,通貨膨脹不斷增加,也有可能每個月6000元只夠維持生計。

一次性拿150萬

一次性拿150萬,肯定要進行投資理財才會保值增值,如果將150萬放在銀行裡面活期存款進行消費,這是最不明智的選擇,也是一種坐吃山空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如果將150萬存在銀行裡面,選擇5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可以達到5.5%左右,那麼一年的收益是82,500元,平均每個月大概有6875元的收益。

而這個收益要比你每個月領6000元領到60歲似乎更划算,所以說帳不可細算,一旦算你就會發現有巨大的不同,似乎表面上看安逸的生活,實際上波瀾不驚。

綜合來看:一次性拿150萬選擇銀行定期存款每個月的收益率都能夠超越您每月領取了6000元,如果你進行一些相對具風險的投資理財,相信收益率更高,你每個月的生活條件都會有所提升,雖然表面上每個月領取6000元相對比較固定,但實際上並不可取。


社長財經


一次性拿150萬元,現在的價值就是150萬元。

每月拿6000元,就是每年年末拿72000元。需要將未來30年的每年的收入折成現在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年年末,你拿到的72000元,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即折現率,折現到現在的價值是低於72000元的,因為這72000元包含了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存放在銀行的利息。具體通過折現的金額是這樣計算的72000/(1+2%)=70588.24元。

通過這種方法計算30年的現在的價值小,較為複雜。由於每年收到72000元是等額的,這72000元又稱為等額年金。

針對等額年金,每一特定的折現率和折現年限都存在一個折現係數,通過查表查找到折現率為2%,折現年限30年的折現係數是22.3965,

計算得到現在的價=72000*22.3965=1612548元=161.25萬元。

通過計算表明,一年拿72000元,即每月拿6000元更划算。折現的現在的價值是161.25萬元,大於一次性拿150萬元的現值。

下圖為:年金現值係數表



孤單北半球的咖啡


一、基本假設

照例,我們先給這道題加上一些假設條件:

假設一,無論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月領0.6萬,每個月的支出固定為0.3萬。

假設二,理財年化收益率取4.5%,通過膨脹率取過去十年的平均數3.5%

二、計算結果

(一)不考慮通貨膨脹

30年後,第一種方式您手裡淨落下359萬,第二種方式您手裡淨剩228萬。在沒有通脹、貨幣不貶值的世界裡,生活真是美好啊!無論哪種方式,30年後都是一條富有的好漢!

(二)考慮通貨膨脹

做完了夢,我們回到通脹3.5%的現實世界裡。30年後第二種方式的優越性逐漸體現,選第二種才能成就人生贏家,到手金額多了將近50萬。

三、兩種方式的理財利率臨界點是多少?

如上圖所示,在通貨膨脹率3.5%的前提下,當理財年化利率達到6%時,兩種方式的結果是一致的。投資收益率超過6%時,第一種方式更具有優勢。投資收益率小於6%時,第二種方式更穩妥。最後,提醒一下,通脹水平越高,選擇第一種方式對投資收益率的要求也就越高哦!


兔子小妹


結論:這種問題,想都不用想,正如許多答主已經說的,立馬把150萬放到口袋——這叫落地為安。


人們常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這個問題中,一次性150萬和每個月6000塊,就是魚與熊掌,我認為,這種情況,兩者就可以兼得。


1、原因很簡單:立刻馬上,一次性把150萬收入懷中,進行投資理財;然後,以你30歲年紀,去哪裡找不到一份6000塊/月的工作?


2、如果一定要算經濟賬,假設你65歲退休,那麼,以你30歲的年紀,從現在開始算,大概還需要工作35年,預計未來可以獲得收入為6000萬*12*35=252萬,當然若考慮通貨膨脹,是否到時還值這麼多錢還難說;


相反,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假設去買偏股類基金,年化收入20%,不考慮利滾利,那麼大概4.5年,就可以實現本利255萬;


單此一項,從時間角度來看,150萬就與未來每月6000塊的價值相當;何況,你還可以去上班,你的工資水平也會隨著你職位升遷,而獲得提高,又是一筆收入。


3、當然,有人可能說,憑什麼可以實現20%的收益率,雖然胡兄很自信地說,若是我,肯定可以;但是,就算沒有20%收益率,就算不去買基金,買棟房子,總可以吧。


以長沙為例,被許多媒體說成是中部省份城市中的價值窪地,以當地現在的房價,遠遠配不上它目前省會城市的地位。毫不誇張地說,長沙房價還有上升的空間。


目前長沙還有許多7000元/平的房子,假若今後隨著長沙經濟繼續發展,達到12000元/平,你現在把150萬買兩套100平的房子,就相當於賺了100萬元,和你領取35年的6000塊工資收入,就相當了。


何況,長沙房價未來肯定不止12000元/平,上升空間大著呢。何況,房子在手上,還可以發揮更大價值,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融資。


可見,一次性拿150萬,才是上上之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