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春節前夕,ECO氪體受邀參加了鼠年第一期《超級顏論》的錄製,ECO氪體聯合創始人陳點點和知名體育評論員蕭深指導作為嘉賓參與了本次節目的錄製。

兩人講述了自己體育愛上體育的故事、興趣愛好與工作之間的平衡問題、08年奧運體育中國體育產業的影響以及體育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以下是本期節目的精華實錄。

Q1

你們對於體育的熱愛,是何時開始的?

陳點點:我對體育的喜愛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東西——電視。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去上班,平時外公外婆帶著。我外公是一個特別特別資深的體育迷,電視頻道基本上在中央一臺、中央五臺兩頻道來回切換,不是新聞就是體育。平時放假了,從早上到晚上,基本上就跟著家裡老人看著體育頻道,什麼運動都看。早上有時候有跳水錦標賽、乒乓球,中午有新聞,下午可能要播一些錄播的比賽,晚上可能有別的。

這是我童年裡頭很重要的一份記憶,說不上喜歡不喜歡,但是很重要。現在回想起來,我童年很多都是伴隨著體育的元素。後來到了上學的時候,小學、初中,體育從看變成慢慢參與,知道體育可以「玩」了。當時沒有像現在小朋友這麼好的一個條件,沒有專業的場地或者教練。當時就是自己瞎玩,有籃球筐投一投,自己竄個足球踢一踢。當時我們也沒有互聯網,那種運動的氛圍其實還挺好的,有一種「玩起來」的感覺。有點像之前張路老師提的,足球都是瞎踢、瞎玩,才能踢好的。

蕭深:其實所有人基本上都是從比賽開始,我也是從看比賽開始。而且北京的條件要好一些。比較老的體育迷應該知道「北京有線」,他們當時有大量ESPN比賽的版權。因為「北京有線」播的是大量的美國比賽,北美橄欖球、北美冰球、美國職棒等,所以我最早美式體育的啟蒙就是從那開始的。

很多球迷會問我,你第一場職業橄欖球是什麼時候看的?答案是1996年綠灣包裝工對陣英格蘭愛國者。放到國內的這批球迷裡,我也算是比較早的。1996年我7歲,所以印象非常深刻。當然,那個時候我也完全想不到愛國者隊後來會成為橄欖球聯盟的一個標誌。現在,就是不看職業橄欖球的人也知道有這麼一個隊,有一個湯姆-布雷迪,他有一個很漂亮的老婆,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1996年,綠灣包裝工對陣新英格蘭愛國者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陳點點:我2002年開始看英超的時候,廣西的體育頻道自己沒有節目,它都是接的ESPN的信號。 為什麼說很多球迷對蘇東老師、詹俊老師,包括陳錫榮指導,李元魁李老有這麼深的印象,就是因為這個。

Q2

當興趣愛好變成工作,會不會有點「變味」?

陳點點:可能我跟兩位不一樣的是,我這不是興趣變工作,而是我過往10年來學的東西就是我目前的工作。我大學在北體大學的是體育管理,之後在英國拉夫堡留學讀的也是這個。我18歲開始就進了大學、定了專業之後,基本上就在學這東西。

其實在國內我沒有正兒八經工作過,讀研究生之前就都是實習,到了英國以後相當於是給一個英超營銷的公司做中文的社交媒體。當時其實覺得挺好的,因為其實上學時候的想法,我如果能夠為一些英超俱樂部工作,或者說為他們做一些事情,我覺得是挺有意義的一個履歷。

當時我負責兩球隊,也不是很有名,而且現在也都降級了,一個是斯托克城,一個是西布朗維奇。我的工作流程也很簡單,就是比賽日的時候,我要去球場裡給他們做比賽的微博直播,圖文直播。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斯托克城的球迷

按理說,我一個喜歡英超的,能到各個現場去看球,應該很喜歡這種感覺。但當體育真正變成你工作之後,會出現很多實際的問題。

比如說現場出現了進球,我的第一反應不是跟著吶喊而是發微博,再比如我會因為比賽打進了加時而感到氣憤,因為賽後新聞發佈會的時間也會因此延長,我就趕不上回家的最後一班車了。這跟作為一個純球迷看球是不一樣的。

顏強:我第一次去海布里的時候就是去工作。但是在那之前很久,我就是阿森納球迷了。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去海布里寫的比賽和做的報道跟阿森納無關,反倒是跟客隊有關。之後,在2002-03賽季,我看了曼城所有的現場比賽,我在媒體席,前面是季票支持者的座位。有十幾個曼城球迷,幾乎每一場比賽在那經過,看到中國人都會跟你打個招呼,因為當時有孫繼海。那個賽季也正好是曼城升回英超的第一個賽季。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到賽季的最後一場比賽,一位老人過來送了我一朵小花, 別在胸上的小花。那老頭當時可能都得六七十歲了,說了一句,「我真羨慕你這種生活,我們都得花錢看球,你們看球賺錢。」

其實我馬上就想反駁他的,但是我想人家說的也對,因為我特別能夠理解曼城球迷。他們這俱樂部曾經是掉到三級聯賽又打上來的,他經歷這種起落特別大。而他一週的生活都跟這一個球隊的表現完全維繫在一起。他的情緒高低,他能不能夠放縱自己喝痛快, 都跟這個球隊有關。而我們必須要區隔開這樣一段距離,不保持距離你沒法做你的工作。

蕭深:我的經歷比較「詭異」。我的職業橄欖球第一場比賽是因為偶然才去解說,我其他的項目,比如說環法、冰球也都是這樣。我第一次去央視說環法的原因是本來要解說的那個人當天騎車摔了一跤,骨頭摔折了,就臨時找我。當然,我也有這方面從業的經歷。我去了之後,說了幾天,人家說聽說你對冰球也有一定的瞭解,我們正好缺一個人。所以,那個時候自己的愛好變成了工作,我覺得是非常幸運的。

後來,我去樂視體育之後,實際上我所有的興趣就開始發生轉化了,因為它變成了一個流量、一個收入、一種考核的指標。當興趣變得現實之後,再考慮很多其它問題的時候,跟原來的考慮方法完全就不一樣了。興趣變成工作,就說我個人來說還是完全OK,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幸運。包括我第一次去超級碗在紐約,完全是沾工作的光。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但如果這一旦變成跟產業相關的事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我是一個長期面向觀眾的人,但是在這個公司我要面對的是另外一個客戶、行業的合作伙伴、行業的競爭對手,在身份上實際是一個180度的調轉。

目前,我還保有自己解說的這個身份,而且這一部分依然能給我帶來很大的放鬆和快樂,但我更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後面的這些東西當中。在這個過程中,體育對我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很分裂的東西。一方面,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存,還要考慮整個公司的生存。

Q3

08奧運對中國體育產業意味著什麼?

陳點點:2008年奧運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個華麗的結尾。現在一有什麼事,很多人就會說你看我們2008年乾的多麼多麼好,一切都可以2008年為參照,證明中國體育產業做的不錯。但我覺得這不對。也是因為2008年之後,很多人開始覺得體育在國內有很大的前景和市場。後來,我們也不知道2014年10月份會有一個「46號文件」這個東西,也不知道這個文件發出來以後,居然造成了這麼大的反響。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顏強其實我最開始從事傳統媒體,我一直把2008年是當做一個目標。我對自己的定義,是希望我從事媒體和傳播這個行業,而不僅僅是針對體育這一個分支。我覺得如果能做好體育媒體,你去做財經、文化、娛樂或者做別的應該都可以。結果在2008年,包括之後那段時間,你突然發現,當北京奧運會到來的時候,好多事情只是剛剛起步而已。

2008是一個分水嶺,之後大家才意識到體育有很多觸角,只是剛剛伸開,還沒進入大家的生活。我對於2008年比較失望的一點,就是2008年塑造了中國競技體育的輝煌,但沒有把體育推廣到更廣的社會範圍當中去。

蕭深:所以2008年,其實回想起來,是中國體育產業錯過的一個絕佳的機遇。當時,在我們的社會對體育的關注度達到一個頂點的時候,樂章卻戛然而止了。到2014年再開始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我們的基礎跟2008年還差不多,甚至還不如。

顏強:我覺得體育在中國真正要興旺、要成功,是要結合到每一個不同的社會個體。不管你是生活在山區、是在都市、是在四線城市,還是在某個海濱的度假村,我覺得跟每個人都應該有所結合。但是我們在過去這幾年看到的各種故事都是在「雲上」,你花了很長時間的積累、積澱,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最終發現所有的努力不能掙錢。這可能就是現在所有體育從業者或者說體育創業者不能迴避的一種痛苦。

陳點點:

我覺得這是不能迴避的,因為這就是現實情況。整個中國,不管是市場、還是大家的一個消費習慣也好,體育消費在我們生活中的比重還是太低了。我們之前做過好多研究。大家消費體育最多的東西其實就是買體育用品, 咱們體育產業的總值有百分之七八十來自體育製造業,美國可能百分之七八十是服務業。我們作為從業者,也不能站在一個至高的地方去評判別人。

我覺得大家的消費行為習慣,它是有一個歷史的延續性的。目前大家還是更喜歡舒服的生活,但體育時候它並不舒服。當然了,現在可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種去運動的這種感覺了,這個勢頭在增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願意還在這個行業的原因。

蕭深:這裡面有一個悖論。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行業最終會好起來。但是,社會規律跟自然規律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然規律它不以你的意志為準,澳大利亞要起山火它就起了,不是你說起,你說滅。社會規律則需要你不斷努力、不斷推動,但你的努力跟推動對這個事有多大影響?這是一個很難計算的問題。一個公司想要創造一個體育生態,這是不是個偽命題?

Q4

體育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蕭深: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對體育缺乏感覺,缺乏感知。我當時的認知還全都是內容認知,把這個內容做好,把這個報道做好,把前方的大任務完成,把這條片子做好,還是這種認知。當你回頭跳出來的時候,你發現可能很多事情應該是那樣,應該是這樣。

有一個本源的問題,那就是體育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它又意味著什麼?你跟體育行業的人交流,他都會有一個看法是,我們這行業太小眾了,沒有人關注。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行業都是因為那麼大眾,有那麼多人關注,那麼多消費它才能發展?

其實不完全是這樣。比如一個最典型的事情,去年的5月份,應該是去年5月12號,阿里巴巴的一個高級副總裁當時做了一個演講,他發佈了一個報告。他說實際上根據阿里的大數據,中國坐過飛機的人是一個億,常有旅客有1500萬,他的標準非常低,一年坐6次飛機。

我個人看航旅縱橫的統計,只要你坐兩次飛機,你就比60%的人都多,如果你坐到10次以上,你就超過了90%的人。

我對這些事的認知其實是存在誤差的,對我們來說很平常的事多數人其實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所以我覺得體育,一方面來說我們要在社會當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但另一方面,我們看自己過去走過的這些路,我們怎麼從已有的用戶身上挖掘更大的價值。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顏強:我覺得這才是正事。回過頭來想想你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你都沒把你周邊這10個人鼓動起來參與體育運動,或者說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是吧?你憑什麼說這行業不公平?如何定義一個體育迷,不是你一年看了100場比賽,不管是北美冰球,還是中超足球或者羽毛球,而是你一年是不是打了10場比賽,有10場自己的這種體驗。

在中國,體育就應該是更加接近大家生活的健康或者廣場舞。未來可能我們的生存之道就是在這個方向上。只有當你把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到這種合理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當中,才是真正的一種進步。

「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憑什麼說體育行業不公平?」

整理:北力

「ECO氪體」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