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地圖輪廓,為何兩千多年來變化不大

說到江西,相信很多人都和筆者一樣想到紅色中國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萬里長征也是從江西贛州出發 ,在這個瀰漫著紅色文化的地方,到底富含著怎樣獨特的魅力?江西省總面積雖然只有16.71萬平方公里,但卻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

中心腹地,地理環境優越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處華東地區,東鄰浙江、福建,南接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其資源豐富、生態優良。

江西的地圖輪廓,為何兩千多年來變化不大

在他的身上我們能聽到太多耳熟能詳的標籤,“景德鎮陶瓷”“廬山”“白鹿洞書院”都是江西引以為傲的名片,但你是否知道江西省的版圖漢朝就已基本確立兩千多年來南昌一直作為江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作為一名中國公民相信大家從初中時就已經將中國版圖的角角落落都爛熟於心了吧,自然對江西也並不陌生,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江西地圖輪廓兩千年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現在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一探究竟!

江西的地圖輪廓受歷史因素的影響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江西一詞就已經出現,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而江西作為明確的區域建制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時期,劉邦建立漢朝後重新調整區劃,在江西設立豫章郡,這對江西來說絕對是具有開創性的時期,而此時的豫章郡與今天的江西省基本一致,王勃的

《滕王閣序》中記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便指向這裡。

南朝時期對於江州的區域的劃分,變化不大,只是到了南朝末年的陳廢帝光大二年(568年),陳朝置豐州,福建省作為轄區,而此時的江州就基本上只包括現在的江西全省了。到了唐太宗統治時期,天下被分為10道,江西位於江南道的管轄範圍,但由於江南道面積很大,在那時交通工具還只能依靠馬車,轎子出行的時代,似乎給偌大的江南道在管理上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江西的地圖輪廓,為何兩千多年來變化不大

於是在唐黃宗開元二十一年時,在天下十道的基礎上,又分為15道,江南道便被分成東、西兩道,江西隸屬於江南西道,為了對江南西道實現更加全面的治理於是出現了江南西道觀察使,而今天的江西省便也因此而得名,此後提到的“江西”基本上指的是江南西道的區域,在古代以從南向北的角度來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所以江西又稱江右,在《日錄雜說》中明確記載: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

江西的地圖輪廓受地理因素的影響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分佈廣闊,東、西、南、北四面環山形成了封閉式的地形,這似乎降低了江西向外延展的可能性,當然瞭如果你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又有什麼難度?

福建雖然作為江西的鄰居,說實話,這鄰居真是有名無實,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他倆之間可是一點也不成立,巍峨的武夷山好像故意要和她們作對似的,平均海拔1000多米,其主峰黃岡山甚至達到2000多米,完全阻斷了江西與福建的交流,往東北看銜接浙江和安徽之間的仙霞嶺向西南延伸到廣東與江西邊界的九連山,作為橫隔江西與廣東的九連山脈加起來共有99個山頭,九連山向西連接大庾嶺,大庾嶺作為廣東省和江西省西部的分界線平均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古人曾形容道:“登大庾嶺則芳穢之氣分”,一代將相張九齡為了南北交流通暢便在大庾嶺開通了一條路後被稱為梅嶺,這也為今天贛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西的地圖輪廓,為何兩千多年來變化不大

再看與江西西部和西北部接壤的湖南湖北之間更是山山相連讓人應接不暇,沒給江西留一點喘息的機會,江西與湖南兩省的北邊盤著三重山,走向由東北向西南,有北層的幕阜山,中層的連雲山,南層的九嶺山,過了九嶺山往南就到了著名的羅霄山脈,這不僅是湘贛兩省在在南端的自然界限,也是國家著名的四A風景區武功山的所屬山系,據說愛國名將羅霄曾隱居在羅霄洞中,為了紀念他的愛國偉績便將羅霄洞所處的山系命名為“羅霄山系”

江西的地圖輪廓受河流水域文化的影響

江西處於吳越、荊楚、閩越、嶺南等區域文化之間兩千年來不斷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經過文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贛文化”,其中“水域文化”便是“贛文化”的典型代表,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為江西帶去了繁榮與交流,雖然江西封閉式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西的發展,但也得益於河流的四布。

江西的地圖輪廓,為何兩千多年來變化不大

江西往東、往南、往西都是山,往北山相對較少但卻有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江,贛江不僅是江西最大的河流,同時也作為長江的第二大支流而存在,晏幾道在《鷓鴣天》提到:“贛江西畔從今日,明月清風憶使君”,其實除了贛江之外在江西內部還有大大小小兩千多條河流,這都要歸功於浩蕩的長江和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山川行便,犬牙交錯”,獨立的河流體系,幾乎勾勒出整個江西省。

結語

縱觀兩千年來的江西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時開始擁有明確的區域建制到今天發展成為繁榮昌盛的江西省,離不開歷代統治者的管理,加上許多文人志士的大力推崇,如李白筆下《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宋朝吳沆揮毫寫下“松筠不鎖神仙境,攜得煙霞滿袖還”的三清山,而最重要的是江西地形地勢的影響,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當然首先考慮單獨建立省區,方便也屬無奈。

參考文獻

【1】《史記·項羽本紀》

【2】《日錄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