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有些人總是渴望過一種快樂、精彩、又長命百歲的人生,而不是希求一種善良、有道德的人生。他們就像某些愚蠢的演員一樣,總是希望一直出演最偉大閃耀的主角——那些輝煌榮譽、功名顯赫的角色。他們根本不懂得,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演什麼和演多少,而是他們應該如何演。

正是通過這種扮演,一個人才能瞭解他自己,才能明白他尋求的是什麼以及他希望成為怎樣的人。他想要的是什麼,就決定了他事實上是什麼樣的人。這是一種必須從外界傳授給他的知識。生命對於人——也就是對於意志來說,正如化學試劑之於物質。即:一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人生,才能展示他是什麼,而只有藉助於自己是什麼這種展示,他才能在事實上獲得所謂的存在。

生命是性格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我們藉助“性格”這個語詞所理解的某些東西的具體表現。人的性格所經歷的變化,是生命過程給予他的自我認知的結果,它不在生命之中,而是生命之外,並且外在於時間序列。人生只是一面鏡子,一個人凝望這面鏡子,不是為了看到自己的身影,而是為了能夠通過這種影像來理解自己。他能夠看到的東西,正是這面鏡子所映現出來的東西。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人生猶如一篇文章的校樣,排字工的失誤在上面一覽無遺。這些錯誤是如何顯現的,其程度無論是大是小,對於生命的最終結果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生命的外在表現毫無意義,人生的歷史進程同樣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種錯誤一旦發生,不論它是大是小,從總體上來講都是一回事。

同樣,一種被表現出來的罪惡品性,不論它是屬於一個世界的征服者,還是屬於一個流氓惡棍,或者屬於一個病態的利己主義者的,從本質上來講也都是一回事。在一種情況下,從一個人身上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特性。在另一種情況下,也許只能看到他自身;但是,他應當瞭解,這種自我審視意味著什麼。

因此,如果一個人陷入利己主義的怪圈,並被它牢牢地糾纏、控制而不能自拔,那麼,不管這種利己主義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無論是快樂、狂歡、貪婪、渴望,還是煩惱、憤怒、恐懼、疑慮、極度悲傷,或是其它諸如此類的情感——總而言之,他已經落入罪惡的魔掌。至於他是如何深陷其中的,已經無關緊要了。重要的事情是,他應當儘快擺脫這些情緒的影響。而在這裡,如何擺脫這種影響同樣是無關緊要的。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我已經描述過,性格從理論上來講是超越時間的意志的一種行為。在這一意志中,時間歷程中的生命,或行動過程中的性格,都是時刻變化發展的。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我們都同時擁有關於生命和性格的不同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由上述這兩種東西構成的。

性格決定命運,這種決定作用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所以,“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命運的建築師”這句話,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毫無疑問,我們的命運似乎完全是由外界決定的,某種命運從外部授予我們,正如音樂旋律從外界傳入我們的耳朵,其方式完全一樣。

但是,只要我們回想一下過去,就會馬上發現,我們的命運僅僅是同來自於同一主題——即性格——的種種變化構成的,彷彿同一首主旋律貫穿在整個樂曲中一樣。這是一條重要經驗,一個人能夠、也必須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獲得它。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人的生命連同人的智力,都具有一種清晰明確的特徵,只要他的智力主要是用於理論方面的事情。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智慧。因為,我所描述的這種清晰的個性是一種天分——即一種關於世界的原初性的見解,它意味著一種絕對超越、異常傑出的個性,這種個性構成了天才的內在本質。

只要理解了性格的本質,我們就會明白性格是高於並超越於時間的,因此,它在生命過程中是絕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不過,儘管性格是有必要保持始終如一的,但它還是需要時間來展示自己,將其自身所具有的多種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因為性格包含著兩種因素:一種是生命意志本身,它是一種盲目的衝動,即所謂的原動力;另一種是約束力,它是個人意志在理解了世界之後所獲得的——而這個世界,其本身也是一種意志。人們一開始也許會熱衷於追逐慾望的滿足,直到最後終究明白:生命是一種多麼虛無空洞、飄渺不實的東西,生命中的快樂是多麼地虛假朦朧,生命中又隱藏著多少陰險恐怖的事情。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正是悟透了這些道理,有些人才轉而變成了隱士、懺悔者和抹大拉的瑪麗亞。不過,根據經驗可以觀察到,一個人在過慣了奢侈放縱、尋歡作樂的生活之後,再想放棄它去過一種清靜淡薄的生活——這種轉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人能主動拒絕感官的享受。

一種糟糕透頂的人生,是不大可能轉變成為高尚、有德行的人生的。擁有最美麗的靈魂的人,在他認識到生命恐怖可怕的那一面之前,也許已經盡情地啜飲了生命的美酒 ,所以能夠永遠保持天真無邪、乾淨單純。他不能做出一件惡事,也不能為了取悅自己而讓他人遭受痛苦。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我曾經反省過自己,發現在某一時刻,我會對整個人類都懷有一種深切的同情;而在另一時刻,我對他們又極為冷淡麻木、漠不關心;偶爾,我還會仇視人類,甚至會因看到他們受苦而感到高興。

所有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瞭,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擁有兩種不同的甚至是絕然相反的看待方式:一種是根據個體化的原則,把其他一切生靈都看成是完全陌生的、不屬於我們同類的東西。我們對它們沒有任何感情,除了冷漠、嫉妒、仇恨,以及看到它們受罪而覺得開心之外。另一種對待世界的方式,是根據一種或許我可以稱之為“這就是你自身”的原則,把一切生物都看成是與我們同一的。因此在注視它們的時候,我們內心中就會喚出無限憐惜與喜愛之情。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如果一個人非常想做出某種惡劣行為,但又壓抑住了自己,那麼阻止它行動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報復;因為迷信,換句話說,就是擔憂將來得到報應;出於對他們的同情憐憫之心,包括廣義的慈善仁愛;出於榮譽感,亦即擔心自己的名聲受辱;出於正義感,也就是一種與忠實、真誠、善良等品質客觀聯繫在一起的情感,並且伴隨著一種堅定地維護它們的神聖崇高的決心。因為,它們是人與人之間一切自由交往的基礎,因而通常對於他個人來說也是十分有益的。最後這種思想,實際上並不是作為一種思想,而是作為一種純粹的感覺頻繁地影響著人們。

而人們在做好事的時候——每一件好事中一個人的自身利益似乎都退居在他人利益之後,其動機則有以下幾種:為了保護自己的潛在利益;因為迷信,也就是說,希望來世能夠回報自我利益;出於同情;想要對別人得出援助之手,換句話說,就是遵循“我們應該互相幫助”的準則,以及我們都維護這一準則的信念,以便將來有一天我們需要時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善”與“惡”體現在性格中有一個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更願意行善,而不願意施惡。但毫無疑問,二者之間並沒有完全這樣清楚的區分。它們的區別僅僅在這一點上產生,即:是使自己的利益從屬於別人的利益,還是優先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兩者間保持中庸,那麼他就是公正的。但是,大多數人站在利益選擇的路口時,都是距離自己的那一端更近了幾公分。

性格上好或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所瞭解的關於它們的真實知識而言,在於這一點:性格不好的人在思考外部世界、尤其是外界中的生物時,內心總是不斷地湧現出這樣的情感:“那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他們與這個人之間的相似度越大,他的這種感覺就愈加強烈。

相反,對於性格良好的人來說(假設二者性格的好壞都存在於一個較高的等級),內心中同樣伴隨著一種固定的思想。

它猶如一首樂曲中的基本音調,持久地發出這樣的情感:“那就是我,就是我,就是我。”由此,就生髮出一種仁愛、慈善之心,一種期望幫助天下所有人的情愫;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愉悅、沉著、平和寧靜的心境。這與性格不好的人的心中所感,是完全相反的。

意志是高於並超越於時間,是永恆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性格根源於同一種永恆性之中。因此,除了先驗的闡釋之外,對其再無其他解釋。

叔本華:性格決定命運?到底什麼才是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