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裡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毒素——晉綏衛生試驗所紀事

如果有人告訴你,說抗戰時期陝北的八路軍就種過牛痘,你會相信嗎?搖頭了吧。


據《中國生物製品發展史略》記載:“抗戰時期條件十分艱苦,陝甘寧邊區在延安中國醫大曾利用牛痘苗作為毒種,試製出約30—40 萬人份的痘苗為邊區人民和八路軍各部隊預防天花之用。同時期中共中央即決定在解放區建立藥廠。”


延安中國醫大的這批痘苗,開了解放區製造生物製品的頭。1945 年,軍委總衛生部部長蘇井觀、副部長傅連暲責成衛生部保健科長李志中牽頭,以獸醫姜恆明為顧問,組織血清疫苗的製備工作。


李志中,北京人,193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醫學院,1940年參加八路軍,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工作一段後來到延安,任中央醫院傳染病科化驗室醫生兼訓練班主任。

1945年,李志中在延安奉命牽頭研製牛痘苗,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工作,就因胡宗南要進攻延安,便隨中央機關撤到了子長縣瓦窯堡。

1946年冬,在瓦窯堡補充進一批衛生人員,成立了軍委衛生部衛生試驗所。由李志中任主任,周百其、翁遠、姜恆明為副主任,展開工作。


窯洞裡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毒素——晉綏衛生試驗所紀事

原晉綏衛生試驗所全體同志合影紀念(一九四九年三月六日,圖片來源:秦川渭水的博客)

然而,此時的陝北已很不安全,中央決定軍委衛生試驗所東渡黃河,遷往晉綏解放區,1947年落腳在山西興縣呂家灣,更名為晉綏衛生試驗所,下設若干個室,有痘苗、疫苗、破傷風、培養基、生化和採血等。

就是在呂家灣的二十幾孔土窯洞裡,李志中和姜恆明帶領大家創造了生物製品史上的奇蹟,生產出“四大產品”,不僅滿足了晉綏和陝甘寧邊區的需要,而且支援了兄弟解放區一部分。

四大產品,第一是痘苗。痘苗的生產雖然比疫苗要簡單得多,但要在晉西北的窯洞中生產也是困難重重的。沒有自己的動物飼養場,怎麼找到合格的用於生產痘苗的牛?在窯洞狹小的空間內,如何建立接種臺?如何保證種了痘的牛不被雜菌汙染?等等這些都是大問題。

但經過幾次失敗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應對的辦法,當年生產出牛痘苗40萬人份,其中30萬人份供給陝甘寧和晉綏邊區,10萬人份支援晉冀魯豫邊區。

第二個產品是傷寒副傷寒疫苗(當時稱“菌苗”)。研製工作從瓦窯堡就開始了,遷到呂家灣後繼續進行。參與研製的有李志中、翁遠、周百其、馬興惠、李振山、劉錦章等人。所用菌種是有關同志冒著生命危險從國統區“偷運”進來的;供實驗用的10多隻天竺鼠是軍調處的同志從北京帶回來的;所需各種儀器和試劑,分別是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衛生部藥廠、延安中央醫院和延安白求恩和平醫院等單位支援的。


窯洞裡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毒素——晉綏衛生試驗所紀事


因為沒有電,不得已用六盞煤油燈來保持孵箱的溫度。就這樣自力更生,土洋結合,克服了菌種鑑別、細菌計數等似乎難以克服的困難,最終成功地製造出第一批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1947年7月至1948年5月,共製造出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55672毫升,可免疫22268人。


第三、第四個產品分別是破傷風類毒素和破傷風抗毒素。破傷風是令野戰醫院十分頭痛的一種傳染病,喜歡加害於新生兒和外傷患者,尤其偏愛受火藥傷的人。在被炸傷和受槍傷的傷員中,感染率約為1%。而一旦被感染,過去一直沒有救命的良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

破傷風類毒素的作用與疫苗相同,給健康人注射後,可預防破傷風感染;而破傷風抗毒素是治療破傷風感染者的。因此,破傷風類毒素和抗毒素在戰傷救護上具有重要作用。


戰場的需要,就是研製的動力。試驗所的研究人員愈挫愈堅,屢敗屢戰,先是在1947年9月攻克破傷風類毒素,又於1948年1月研製成功破傷風抗毒素。1947年10月至1948年5月共生產破傷風類毒素49157毫升,可免疫12289人;1948年2月至1948年5月,生產破傷風抗毒素13883毫升,摺合190418800國際單位,可免疫6473人,而且質量優於從國統區購買的同類產品,晉綏衛生試驗所產品的每毫升含1000國際單位,而購買來的僅600國際單位。


窯洞裡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毒素——晉綏衛生試驗所紀事

延安時期,軍人在接種疫苗


在科研生產缺這少那的情況下,晉綏衛生試驗所發揮人的聰明才智,有不少“發明創造”,雖然土得不能再土,卻堪稱一絕,能代替洋設備進行生產。前面說到他們用六盞煤油燈保持孵箱溫度的事,這樣可滿足做實驗,但不可以用來搞生產。

但從哪兒去找大型溫箱呢?不要說找不到,就算你找到了,沒有電也是擺設。大家獻計獻策,集思廣益,“發明”了一個大大的“地坑孵箱”。大窯洞中套小窯洞,安雙層門,設夾層牆。在夾層中填糠,在地下點火讓其燃燒,窯上加溫度調節孔,這樣將窯洞內的溫度控制在36—38℃之間,整個窯洞就變成了一個大孵箱,每次可培養數萬毫升菌液。

再如,生產類毒素需要用馬,要先給馬注射一定數量的毒素。毒素要純,必須用細菌濾器來把細菌過濾掉,而所裡只有一個小型細菌濾器,兩個人24小時不停地抽氣才濾過12毫升。這般費力費時也滿足不了需要,因為一匹馬的高度免疫每次即需毒素500毫升。算起來,要用40多天才能濾完,用來生產顯然是不現實的。最後大家從濾水機受到啟發,自制一個細菌濾器,解決了急需。

1948年3月,黨中央、毛主席撤離陝北前往晉察冀,經過晉綏軍區時,聽了總衛生部關於晉綏衛生試驗所研製生產生物製品的情況,高興地給予稱讚。1949年1月,晉綏軍區衛生部為了表彰晉綏衛生試驗所取得的成功,特授予姜恆明、宿樹南、周百其等同志“甲等人民功臣”稱號,給晉綏衛生試驗所記集體大功一次,並授錦旗一面,上繡“發揚艱苦奮鬥、積極創造的精神”。


領導創辦軍委衛生試驗所和晉綏衛生試驗所的李志中,1948年3月被調到華北軍區,奉命組建華北防疫處。他依靠從晉綏帶來的翁遠等技術骨幹,集中冀魯豫和晉察冀軍區的相關技術人員,在河北正定縣一家教堂的農場建起華北防疫處,先後生產出牛痘苗、破傷風抗毒素等。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後,李志中等10多名技術幹部被抽調到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工作。

窯洞裡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毒素——晉綏衛生試驗所紀事

【本文內容摘自人民出版社1月30日出版的新書《中國疫苗百年紀實》,標題略有改動。該書電子版內容,已在“學習強國”、“人民讀書”、“咪咕閱讀”、“亞馬遜”、“掌閱”等多個APP上線,開放讀者免費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