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2月20日,一臺寫有“For The Friendship of China & Myanmar”字樣的沉積物捕獲器隨一套錨系潛標從“向陽紅06”船投入孟加拉灣。這是中緬國際合作海洋科考航次聯合布放的長期觀測設備之一。

中緬合作航次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印度洋海洋與生態聯合研究計劃(即“JAMES”計劃)的一部分。調查區域主要在緬甸專屬經濟區內,包括孟加拉灣北部和安達曼海北部。安達曼海位於印度洋東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邊緣海,在西側通過格雷特海峽、十度海峽以及普雷帕里斯海峽與孟加拉灣進行水體交換, 在東南方向通過馬六甲海峽與南中國海進行海水交換。本航次通過長期定點的水文、化學和生物等多學科觀測手段,將初步瞭解和掌握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之間的海水交換狀況。

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中方科學家(左一)向緬方人員介紹實驗室設備

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緬方人員(左一)觀摩錨系布放

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K05A1155緬方人員在沉積物捕獲器上簽字留念

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沉積物捕獲器

中緬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錨系潛標

K05A1173緬方人員(左二)和中方隊員一同布放錨系潛標

緬甸對於其周邊的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十分關注。例如,東印度洋海域存在世界上著名的“海洋死亡區”,大約在水下100米~1000米的深度範圍內,水中氧氣含量低於大部分海洋游泳生物所需的最低限度,因此也被稱為缺氧區。在這個深度範圍內,大部分游泳生物無法生存,而這部分缺氧的海水經常被上升流、渦旋等複雜過程帶到海洋近表層,容易造成魚類逃離或死亡現象。

“海洋缺氧對漁業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如何提前預知這種危害,譬如缺氧在哪裡發生?什麼時候發生?發生範圍多大?持續多久?多大程度影響緬甸近海漁業區?導致當地海洋生態系統具有哪些獨特性?”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所研究員周鋒表示,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海洋生態動力學研究上的難題,也是中緬雙方共同關心的海洋熱點問題。中緬合作研究的第一步是獲取現場觀測資料,期待未來能夠開展更深層、更廣泛的合作,將“胞波”情誼不斷寫進深海大洋。


記者:王自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