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2月20日,一台写有“For The Friendship of China & Myanmar”字样的沉积物捕获器随一套锚系潜标从“向阳红06”船投入孟加拉湾。这是中缅国际合作海洋科考航次联合布放的长期观测设备之一。

中缅合作航次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的印度洋海洋与生态联合研究计划(即“JAMES”计划)的一部分。调查区域主要在缅甸专属经济区内,包括孟加拉湾北部和安达曼海北部。安达曼海位于印度洋东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在西侧通过格雷特海峡、十度海峡以及普雷帕里斯海峡与孟加拉湾进行水体交换, 在东南方向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进行海水交换。本航次通过长期定点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观测手段,将初步了解和掌握孟加拉湾与安达曼海之间的海水交换状况。

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中方科学家(左一)向缅方人员介绍实验室设备

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缅方人员(左一)观摩锚系布放

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K05A1155缅方人员在沉积物捕获器上签字留念

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沉积物捕获器

中缅合作航次成功布放锚系潜标

K05A1173缅方人员(左二)和中方队员一同布放锚系潜标

缅甸对于其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十分关注。例如,东印度洋海域存在世界上著名的“海洋死亡区”,大约在水下100米~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中氧气含量低于大部分海洋游泳生物所需的最低限度,因此也被称为缺氧区。在这个深度范围内,大部分游泳生物无法生存,而这部分缺氧的海水经常被上升流、涡旋等复杂过程带到海洋近表层,容易造成鱼类逃离或死亡现象。

“海洋缺氧对渔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何提前预知这种危害,譬如缺氧在哪里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范围多大?持续多久?多大程度影响缅甸近海渔业区?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独特性?”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所研究员周锋表示,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上的难题,也是中缅双方共同关心的海洋热点问题。中缅合作研究的第一步是获取现场观测资料,期待未来能够开展更深层、更广泛的合作,将“胞波”情谊不断写进深海大洋。


记者:王自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