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

主天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寫於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剛剛平息,杜甫從避難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著草堂外春色盎然,寫下了這首詩: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得到西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從萬里之外的東吳來的船。

這首詩對仗精工,著色豔麗,動靜結合,簡直就是一幅咫尺天涯好山水。這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小畫,前兩句展示著蓬勃的生機,新春的綠意;後兩句則暗含了感傷的失落和渺茫的希冀。

題主問何不把“兩個”改為“兩岸”,改成兩岸會怎麼樣?我說不能改,相信所有網友都不會同意改;這倒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來說說為什麼不能改;改了會怎樣。

一、整首詩對仗工整,改了會大失水準

大家知道,杜甫以律詩見長,白居易說他的詩“貫穿古今,鏤格律,盡工盡善”。“兩個”對“一行”,以少對多,有差距,更能突出“兩個”,兩個,也可能是虛指,但他用了“兩個”可能還有“成雙成對”的意思在裡面,有喜慶之意;初春景美,逃難歸家,心裡是高興的。兩個黃鸝的叫聲是清脆的歡快的,讓人愉悅的;而兩岸的黃鸝不知有多少,可能你也聽不到它們的叫聲,即使聽到了,也會是嘈雜的,倒令人心煩。“兩個”可數,“兩岸”不可數,“兩個”以少勝多。

二、整首詩虛實結合,改了會打亂結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自下而上,一橫一縱。近處是兩個黃鸝在翠柳上鳴叫,自由自在;眼風所至,目之所及;遠處是藍天之上,一行白鷺飛翔,奮發向上;要仰望,要遠觀。而下兩句則是由遠到近,隔著窗遠遠看到西嶺上的雪,打開門,門口就停著東吳來的船。整首詩是隨著視線的遊移完成了景物的轉換,可謂自然而然,不顯突兀。如果是“兩岸”,那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成了由遠到遠,打亂了整體的結構。

三、整首詩意境優美,改了會消減美感

說這首詩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小畫,也可以說這四幅小畫是一個大空間裡的四個點,就象電影裡的長短鏡頭,根據取景的需要,焦距拉長縮短,由近拉遠,再從遠拉近,映入眼簾的,盡是美圖!

美則美矣,透過美景,杜甫的心裡還是有著無奈和感傷的,“窗含西嶺千秋雪”,他多年鬱郁不得志,恰似那經年不消的西嶺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孫權自古以來被謂之明主,然而“泊”、“萬里”,又暗示了其難度;停泊,總有走的時候;萬里之遙,也終有到達的一天吧?這裡又隱隱含著對當權者的希望。前兩句有多美好,後兩句有多淒涼。當然,這淒涼也帶著美感,帶著詩意;只是身後簡陋的草堂妻兒面上的菜色洩露了杜甫心裡千年雪一樣的憂傷。

所以,詩的前兩句是和後兩句形成對比的。兩個黃鸝有多歡快喜氣,一行白鷺怎樣振翅高飛,都是對後句的反襯。你改成“兩岸”,就算你看得到兩岸柳樹的綠,你能看得到樹蔭裡的黃鸝雀躍著鳴叫嗎?作者的每一句每一詞每一句都是有原因有作用的,其意義不只在詩裡,更在詩外。

總結語

綜上所述,“兩個”不能改成“兩岸”,你要是改了,那不是改詩,是毀詩;大家不同意,杜甫更不同意。要是想寫詩,自己好好努力;別想著改別人尤其是名家的名篇。大家說是不是?


hyg陌上花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後在得到,好朋友嚴武重回成都,而自己也從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別高興時寫下的一首即景絕句。詩聖的絕句從來都是別具一格的,迥然乎區別於其他的詩家的。 一是他的詩語言比較精煉,二是他的詩格律比較嚴謹,三是他的詩歌風格多樣,古樸,清麗,雄渾,沉鬱頓挫。而在本詩中詩句呈現出清麗雄渾的風格,氣象清新遼闊。詩人在俯仰之間且感受到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氣息,和濃厚的歷史滄桑之感。

詩友想把詩聖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韻味被打破了。

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相對。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岸”指的是河,海,湖,塘等等的邊沿的統稱,與原來對聯中的形容鳥兒的量詞不能兼容。你比如說李白在《早發白帝城》裡面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一過萬重山”,李白還有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長江兩岸,指代比較明確。

其次,詩友如果把“個”字改為“岸”之後,詩的韻味兒改變了。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在則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含混,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這樣上下聯兒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疏密有致,好像畫家繪畫時對景物層次上的遠近高低,顏色上的濃淡相宜,光線的強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處的安排。

所以說不宜把杜甫《絕句》的第一聯改動。








白馬侃詩文


問題: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


前言

從七絕的格律來說,平仄,對張都沒有問題,用兩岸當然可以。不過,兩岸和兩個在意境上是有有區別的。

我們先忘記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只論詩不論人。

看看區別在哪裡?到底這樣改好不好呢?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黃鸝自古少

明朝馮夢龍《古今笑史》中,講了一個笑話:

熊眉愚與江菉蘿同官棘寺,一日江曰;“此中不乏佳樹,惜黃鸝甚少。”熊曰:“黃鸝自古少也。”江問:“何以見之?”熊曰:“杜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那得多?”

兩個官員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江菉蘿說這裡桂樹真不少,可惜黃鸝鳥不太多。熊眉愚告訴他,黃鸝鳥自古以來就很少呀。因為杜甫作詩說:‘兩個黃鸝鳴翠柳’,當然不多嘍。

這個都是雖然是開玩笑,不過說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兩個”有數量少的意思。

那麼詩中的數量多好,還是少好呢?

二、昨夜一枝開 與 猿聲啼不住

1、少 的意境

喜歡詩詞的朋友可能都是到一字師的故事。唐朝詩僧齊已有一首詠早梅的詩,被鄭谷指出了問題: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谷笑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 。(《五代史補》〕

鄭谷的詩題目為早梅,所以梅花開得越少,越有“早”的意思。因此鄭谷建議把“昨夜數枝開”改成了“昨夜一枝開”。於是齊已拜鄭谷為一字師。

2、多 的意境

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裡用了兩岸,而不是兩個。

如果是兩【個】猿聲啼不住,可以嗎?從格律上來說一點問題也沒有。

這句詩也是有出處的,來自於南朝宋的盛弘之《荊州記》: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可以看出來,“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其中”久絕“,其實有”少“和“孤寂”的感覺,因為少,所以聲音會最終消失。

但是李白的”兩岸猿聲“,有哀轉久”不“絕之意。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用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講述了什麼是”襯墊“。在經久不絕的猿聲中,李白的小舟如風一般飛快。

假如用是兩【個】猿聲啼不住,就沒有“多”的意思了,小舟千里御風而下,也不可能有兩隻猿猴跟著叫。

杜甫有一首《夜歸》,寫的就是猿聲的少:
庭前把燭嗔兩炬,峽口驚猿聞一個。

三、杜甫的黃鸝,多好還是少好

昨夜一枝開,是少好,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多好。那麼杜甫的黃鸝鳴翠柳是多好還是少好呢?

1、 兩岸或者兩個都可以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首先,現實生活中,杜甫聽見的黃鸝到底多還是少我們不知道,從齊已和李白的詩中我們亦可以理解。

詩歌並不是論文或者新聞,不講究100%的真實性。修辭中有積極和消極修辭兩大類。詩詞大多都是積極修辭,如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三千尺、萬重山都是積極修辭中的誇張手法。

也就是說,杜甫作詩的時候,無論窗外是兩岸到處都是黃鸝在鳴叫,還是隻有窗前柳枝上只有兩隻黃鸝在名叫,都無礙於詩人用兩岸或者兩個。

2、兩岸好,還是兩個好 區別在哪裡

首先是多與少的區別,其次還有遠和近的區別。

這裡就要放入整首詩中來比較,看看兩岸合適還是兩個合適:

兩【?】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黃鸝鳴翠柳, 這首詩第一句是近景,不遠處的柳樹上有兩隻黃鸝,為什麼是近景呢?不近是分辨不出兩隻黃鸝的。同樣,也能傳達給讀者近景的信息。

而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是遠景,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還是遠景。但是第四句又把視線拉回來了: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的視線由近到高、遠,然後又回到近景。

可見,兩個,不但傳達了少的意思,還傳達了近的意思。

兩【岸】黃鸝鳴翠柳,不但有多和密的意思,而且有遠的意思,和第2、3句都是遠景,不是不可但是相對少了些變化。又因為遠和多,缺少了兩【個】具備的“細節”特色,又少了些變化。

結束語

古人說到:文似看山不喜平。

詩歌如同繪畫,要注意寫景中的遠近、高低、疏密的變化。因此在杜甫這首詩中,兩個比兩岸更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題主問: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兩個”,為何不改成“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樣改行嗎?

說心裡話,面對這個問題,我心裡很納悶,本不想作答。真不知題主為什麼會提出如此低下的問題?這明明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問題,偏又這麼去問,有失文學欣賞水平!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不可改動! “兩個”和“兩岸”,雖是一字之差,卻謬之萬里!若用了“兩岸”,將大錯特錯,十分謊謬!道理十分簡單:

杜甫這首詩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首先要全面瞭解這首詩的場景:

有兩隻歡快的黃鸝,在翠柳之間低聲鳴唱。它裝飾了當時境界的寧靜與空曠,有一、兩聲黃鸝的輕唱,更顯得此情此景的幽靜和美麗。如果用了你所說的“兩岸”,豈不是亂了景象,違背了當時向場景!你想,兩岸的黃鸝一片嘈雜,鳴叫不止,又是怎樣的意境。再說詩中並沒有“兩岸”可尋,它不是一條河!而是“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海面,何岸之有?無稽之談。

由此可見,用“兩岸”之想,實屬欠缺。這一點不用質疑大詩人會有敗筆,只有我們自己少見多怪,狂想妄斷罷了。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類似無知的提問!


老張9844


實在令人痛心,這本是杜甫夫婦在歸鄉途中,客宿漢口。卻不料叛軍捲土圍困武漢,交通阻隔而被迫困守客店,詩人思鄉心切,卻又被困萬般無奈。當時,難過的心情可想而知。誰曾想,被當下普遍認為杜甫當時心情愉悅,寫下春景華章?

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站在窗前非常羨慕黃鸝在柳叢中自甴的嘻戲、嗚唱,白鷺可以隨心地在藍天中飛翔。可是,自已夫婦卻被困寓所,失去自由。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西嶺即現在的秦嶺,也就是現在西安的華山,因山高,山頂終年積雪。在這裡作者意指都城長安、以及它承載的風雨人情。作者面向故鄉看向窗外,腦海中翻騰著故鄉的情景。他是多麼的希望能儘快地看到剛收復的家鄉。可是叛軍的人馬多得就象三國東吳鼎盛時的船隻一樣遮水塞道不可勝數,使他無法啟程。

“兩個"是他和妻子對幸福、自由的嚮往。


秋嶠


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若改為“兩岸”,從字面上來說,與下一句的“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夠不成對仗的韻律。再有若改成兩岸這個無窮數,你想一想鳥叫本來就“嘰嘰喳喳”,若是寫成“兩岸”,場面該有多麼嘈雜,混亂。但這裡用“兩個”,就把鳥兒擬人化了,兩個鳥兒成雙成對,一問一答,該有多雅緻多動聽多生動。什麼時候,讀起這句詩,你都不難想像得出兩個鳥兒上下翻飛,優美地鳴叫著,嘻戲著。若是寫成“兩岸”的鳥兒,你目之所及,看得到那麼多鳥兒嗎?所以這一句詩裡的“兩個”,別說改成“兩隻”,“兩岸”,不論想怎麼改,都沒有“兩個”能這麼形象地表達詩人杜甫想要表達的初春景象和作者的意圖。





W溫桂林


這是明知故問,肯定不行。

試想如果是,兩岸黃鸝鳴翠柳。

那麼黃鸝後面的“鳴”就沒意義了,而就是“叫”,或者是“吵”,更要不就成“鬧”了。

而下來的“翠”,也就跟著不能用了,感覺就成了一大片的“綠”,或者藍色,青色了。

這首詩的美妙之處就在第一句的“鳴”和下面的“翠”字。而要表現“鳴”,和“翠”的意境,就只能是“兩個”,兩個是虛數,是表達了少,是一種青天之下,翠柳之上空靈的鳴叫,是一種歡快又略顯孤獨的表現,而且每一句又是單獨的一個很“精緻”的畫面,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已結接近尾聲快要平定了,作者描寫的是早春微帶涼意的清新輕快!

所以這一改,這首詩也就廢了,杜甫的詩聖也就跟著廢了!


渭水一粒砂


這句是在寫實景,所見即所得,看見了幾隻黃鸝就寫了幾隻。此處的“兩個”應該是虛數,意思是幾隻的意思,這是古人慣用的手法。

讓我們發揮想象力,穿越到當時寫詩的場景中,模擬杜甫做詩。孤身一人,遙望窗外,時光如梭。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油然而生,但我不能放棄,只要還有一線希望。

失望讓人感傷,希望可否成真不可知,我就用這清新輕快的景色來寄託內心複雜的情緒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關於前兩句還有個段子,分享在下面。

有個秀才愛寫文章,可是他的文章常常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他又寫了一篇文章,給朋友看,朋友看了,在末尾加了兩句批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秀才看了很高興,拿去給妻子看,妻子看了,鄭重的對他說:“你錯了,這兩句批語其實在批評你!”秀才忙問原因,妻子告訴他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往也.”


有話郝浩說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一句非常工整的詩句,並不適宜將“兩個”改成“兩岸”。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破壞了詩句的對仗形式。

原詩句中“兩個”和“一行”對應,對仗非常工整,都是表示黃鸝和白鷺的數量,並且數量可以清晰的數出來。而如果改成兩岸之後,僅僅表示的是數量非常多,並不能表示具體有多少個。

其次,破壞了詩句的原有意思。

原有詩句中,兩個黃鸝非常的清晰明瞭,而改成兩岸黃鸝之後,就感覺有點兒奇怪。因為兩岸並不能形容黃鸝,黃鸝一般都是在樹林之間而不是在兩岸的山野之間。

最後,破壞了原詩的美感。

在原詩中,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之間飛來飛去,歌聲嘹亮,一行白鷺飛向了晴朗的藍天。整首詩形容的是春天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如果改成兩岸黃鸝之後,人們聽到的黃鸝的啼叫聲就不會是嘹亮婉轉的,而會是一種噪音。所以改成兩岸之後,就會破壞全詩的美感。

綜上所述,本人並不建議將“兩個”改成“兩岸”。


海海文化閒談


🍎🍏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兩個改為兩岸的區別來回答提問。

🍏①從寫作背景看,"兩個"清晰表達了作者歸鄉見親的喜悅之情"兩岸"則顯亂。唐代作者、杜甫的《絕句》寫於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剛剛平息,杜甫從避難的梓州回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看著草堂外春色盎然。②從詩句杖律方面看,兩個對一行更工整。③詩境表現方面,描景更形象明確、對比鮮明,而且由近到遠的順序條理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