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針對性關心關懷讓一線醫務人員安心在前線工作


集美:針對性關心關懷讓一線醫務人員安心在前線工作

後溪鎮為一線醫務人員家屬送去防護用品等物資。 ( 後溪鎮供圖)

  他們是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白衣勇士”,全力守護大家的安全;他們也是各自“小家”裡平凡的父母、子女,特殊時期卻不能守護在家人身邊。疫情面前,為了讓一線醫務人員安心在前線工作,集美區積極行動起來,當好一線醫務人員的“暖心孃家人”。

  早部署、早行動。疫情發生後,集美區委區政府按照上級部署,迅速成立了由區委宣傳部、區衛健局牽頭的區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四級聯動和“一對一”對接聯繫機制、建立工作微信群,紮實開展針對性的關心關懷,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美逆行者”建立堅實後盾。

  作為嘉庚故里,集美這座人文之城始終彰顯著溫暖的底色。一股股暖流不斷匯聚,延續著“愛心廈門”的滿滿正能量。

  “一對一”服務 讓前線醫務人員安心工作

  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人員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在廈門馳援武漢和本市抗疫一線醫務人員中,家在集美區的共有150人。

  不久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馬愛平作為廈門第三批支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隊的成員之一,登上了去武漢的飛機。馬愛平結婚不久,這個春節是她第一次到東北見公公婆婆。疫情發生後,還在東北的她就第一時間報名支援武漢。馬愛平家在集美區僑英街道樂海社區。

  集美區各相關部門以及街道、社區對接幹部積極慰問像馬愛平這樣的“前線戰士”家庭,為他們送去慰問品和防護物資,帶去區委區政府的感謝和關懷,送上服務保障聯繫卡,提供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保障。

  為了消除前線醫務人員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前方安心工作,集美區建立了區、鎮街、村居、對接人四級聯動機制,安排社區“兩委”成員作為對接聯繫人,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開展針對性的關心關懷,切實為他們送溫暖、解難處。“十分感謝你們的熱情服務,我們會把家裡的老人、小孩都照顧好,支持家人支援湖北工作!”住在僑英街道濱水社區的一名醫務人員家屬深情說道。

  為了給醫務人員創造更好的休息條件,集美區還積極協調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附近酒店作為醫務人員集中住宿酒店,並安排專車做好往來接送工作。

  解決實際困難 線醫務人員保障服務全覆蓋

  全力保障到位、解決實際困難。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聯繫,集美區實現一線醫務人員保障服務“全覆蓋”。集美區在工作中建立了“特事特辦”的協調模式,“愛心接力、遠程關懷”的協作模式,“多方聯動”的合力模式等,想方設法為醫務人員及家屬排憂解難,目前已為19戶家庭解決防護物資短缺、雙職工家庭家中老小無暇照料等困難。

  家住杏林街道的護士小曾一直忙碌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第一線。杏林街道對接幹部瞭解到,曾護士家裡有2個年幼子女,家裡還有一個70多歲老人,由於是雙職工家庭,曾護士的丈夫既要照顧家人還要忙工作,一時難以兼顧。得知這一情況,杏林街道“特事特辦”,立刻與曾護士丈夫的工作單位杏林汙水處理廠溝通協調,杏林汙水廠方面也非常支持,克服了廠里人手緊張的困難,緊急安排頂崗,讓醫務人員家屬先調班回家照顧老小。

  也有醫務人員的家屬春節期間暫不在本地,集美區創新方式,通過“愛心接力、遠程關懷”的協作模式,協調異地縣區為集美醫務人員家屬“送溫暖”。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邱秀蘭一家租住在集美街道,家屬春節期間回到了龍巖老家,因防控要求暫時無法回到廈門。為此,集美街道迅速與龍巖連城縣文亨鎮黨委取得聯繫,委託他們代為慰問、開展“愛心接力”,把關懷和溫暖送到每一個家庭。

  此外,區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鎮街齊心合力、調動多方資源,為醫務人員家庭提供物質保障,協調學校盡力解決醫務人員子女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傳遞人文關懷 文藝工作者傳遞抗疫正能量

  “我是從風塵僕僕的軍用運輸機裡下來奔向武漢的醫護人員/更是一名正在奔赴疆場的戰士……”前幾天,一首由李修平、郎永淳、季小軍等多位“名嘴”錄製的詩朗誦作品《我在武漢》傳遍了朋友圈。這首詩歌由集美區作協主席華曉春創作,表達對抗疫一線工作者的敬意與祝福,被贊“太溫暖”。

  疫情發生後,集美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以來,用詩歌、朗誦、歌曲等各種形式歌頌“最美逆行者”,傳遞抗疫“正能量”。其中反映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事蹟的歌曲《讓愛點燃希望》、詩朗誦《我在武漢》等作品,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和市區媒體進行展播,得到支援湖北醫務人員的回應、點贊。

  “我們牽掛著奮戰在防疫前線的醫療隊員、牽掛著疫情一線的白衣戰士,同樣,我們也牽掛著堅守後方家園、承擔生活重任的你們。疫情當前,你們是疫情防控戰士的堅強後盾!”這個元宵節,區委宣傳部、區衛健局發出《致轄區一線醫務人員家屬的一封信》,讓許多家庭倍感溫暖。

  集美區還積極發揮優勢,依託區“心靈綠洲”工作平臺,為醫務人員和家屬送去“心關懷”,幫助醫務人員及家屬克服焦慮、“減負舒壓”,以更好的身心狀態做好疫情防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