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蠅頭小利,拿國寶做交易,又私吞珍品,輾轉易手,殊為可恨

甘肅敦煌石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敦煌石窟中還有一處聞名遐邇的“藏經洞”,是由道士王圓籙在1900年發現的。

王道士(1849-1931),湖北麻城人,俗姓王,本名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清光緒初期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後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王道士曾遠遊新疆,大約在1897年到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即今“下寺”。他僱用敦煌貧士楊果為文案,在朝山進香者稀少的冬春時節抄寫道經,以供發售;在朝山進香者絡繹而至的夏秋時節,則命楊果在今第16窟甬道內設案,接待香客,代寫醮章,兼收佈施。1900年初夏,楊果在甬道對著北壁磕菸袋鍋,察覺有空洞迴音,於是懷疑有密室,就告訴了王道士。兩人就在當年5月25日半夜一起破壁探查,果然發現了裝滿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的藏經洞,洞內藏有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王道士就取出部分寫卷、佛畫分贈肅州兵備廷棟及本縣官員鄉紳,藏經洞的文物就此開始流失。

1907年,為英國服務的匈牙利人斯坦因到莫高窟,以4塊馬蹄銀(共重200兩)從王道士手中騙買寫卷印本古籍24箱,佛畫,織繡品等5箱。1914年,他再次來到莫高窟騙買藏經洞文物。兩次共掠走遺書、文物計1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也接踵而來,以白銀500兩騙買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6000餘件,並拍攝莫高窟照片376張。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帶領探險隊來到莫高窟,盜走約500件經卷和兩尊唐代彩塑。1914——1915年,俄國人奧登堡又從敦煌竊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共計2000件以上的文物。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走莫高窟壁畫26方和幾尊最優美的唐代塑像。其間,雖1909年清廷學部獲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後,立刻電令甘肅藩司將剩餘經卷運到北京保管,但王道士又私藏許多文物。許多珍貴的敦煌文物就這樣經王道士手中流失到了國外。

藏經洞的發現,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其劫後殘餘的8600多卷教煌文書,也幾經周折運送到北京。但上述的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殊為可惜、可恨。

中國從20世紀40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60年代開始對石窟進行全面的加固;自80年代,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蠅頭小利,拿國寶做交易,又私吞珍品,輾轉易手,殊為可恨

王道士


為蠅頭小利,拿國寶做交易,又私吞珍品,輾轉易手,殊為可恨

英國人斯坦因團伙


為蠅頭小利,拿國寶做交易,又私吞珍品,輾轉易手,殊為可恨

敦煌壁畫 飛天神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