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樓週刊》卷首語

《16樓週刊》卷首語 |“宅”出來的新經濟

《16樓週刊》卷首語 |“宅”出來的新經濟

“宅家最愛吃的零食排行榜”、“宅家自制甜品大賽”、“宅家健康運動計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節假期至今,市民大多選擇宅在家中,突然放慢的節奏、非睡覺的16個小時如何填滿?除了這些屢登實時熱搜的自娛自樂,更有相關消費行業悄然發生著變化。

停課不停學,日常辦公軟件被臨時“徵用”為線上講課平臺;春節期間堅持營業的社區電商小區提貨點,訂單量從過去的個位數驟增至三位數;而線上直播DJ打碟、啤酒則由外賣小哥配送到家的“雲蹦迪”成為新玩法;一直習慣與電商搶生意的專櫃導購也“轉行”賣貨主播,提供線上試穿、包郵到家等多種服務……

有頭部酒吧開播僅26分鐘就吸引了30萬粉絲,直播時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0萬,累計總觀眾數更高達231萬人。巨大自來流量下,不少企業嘗試拓展業務範疇,基於互聯網技術、物流等行業支撐,全新服務行業、消費方式也在出現。

“宅”出來的新經濟,不僅是既有行業模式、消費形式的創新,更應該有消費理念的更新、線上行業的出彩出新。

目前,疫情形勢向好發展,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戴上口罩走出家門,城市的生活工作秩序也正逐步恢復正軌。面對這種變化,剛剛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的“宅經濟”行業們又該如何持續迭代?這或許是接下來亟待思考的問題。

朱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