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張仲景為什麼對病症的原因沒有過多的分析,而著重說了症和方?

傷寒之我見


因為今天看的傷寒論不是張仲景的原著,而是後人整理的條文。也就是說,王叔和從散亂的一堆書簡中,根據自己的認識做的分類。這就是後世對其錯誤和質疑產生的原因。

提問者的問題是為什麼少了分析病機和治法,這其實是學醫的最關鍵之處。原先可能是有的。但由於某些原因丟失了。據傳說王叔和整理完傷寒論還剩有不少簡條,這些內容他又分作脈經,所以如果這些本是一人的一部著作。那麼傷寒論是應該有脈與證的分辨的。只是證與藥可能易分類,脈與證的分類就不是十分好對應了。所以最終的傷寒論只能保留極少的脈診內容。故後人只知其原文名傷寒雜病論,而其實沒有人能真的讀此原書。


3573


傷寒論是張仲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的病變特點,以六經為綱,將外感熱病的發病過程,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病證,來進行辯證論冶。六經可分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和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兩大類都是前聖人紿病的準繩標準。

它的症狀原因也寫得很明確,如果深入其內容也有很深奧,傷寒門中篇舉例了很多病證、譯按。如太陽經病由腠理蔬松,風邪犯衛,營衛不和所致。衛陽與邪氣相爭,則發熱,風性開洩,使腠理蔬松,營陰不能內守則汗出,惡風。太陽經脈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風邪入侵,經氣不舒,阻滯津液的運行,經脈失其濡養,則項背強急。脈浮緩主表虛。

又如太陰病證原因,脾虛失運,中陽不振,致寒溼內停,氣機鬱滯,故腹滿時痛,食慾不振;脾氣不升,寒溼下注則腹瀉;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則嘔吐。有陽虛不能溫煦體表肢體,故四肢厥冷。心腎虛衰,陽氣不振氣血不足,致精神萎靡,睏倦欲寐。陰寒內盛,故口不渴。亦有因腎陽虛,不能化氣生津,或下利甚損傷津液而致口竭,但以喜熱飲,飲量不多為特點。小便清長。這些都是傷寒論其中一小點症的原因吧。


鄉村牛兄


中醫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黃帝內經裡也有大量的運氣學論述,有六經體系的痕跡。

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根子上都涉及到五行相生相剋。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言裡寫道: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而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皆屬於溼。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也就是說,中醫看病,主要在掌握病機,實際上病機都是在陰陽五行裡。

這也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為什麼只談六經,然後就是症與方了。

病機不離六氣,外加疾病表現,已經可以下藥了!

實際上就是說,病機已經告訴了你發病的位置,病症表現進一步說明疾病的細節。對於大醫,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

張仲景是很好的掌握了中醫之根本的,所以他成為了中醫的醫聖。

現在只是,他明白的陰陽五行、中醫根基,後世很多人不明白,到了現代許多人甚至無法理解,才出現了中醫傳承上的問題。


踏雪無痕5141815


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相信國家打仗先佔卜、河澇把女孩子扔河裡“給河伯娶婦”的年代誕生的中醫技術水平能比肩現代醫學的人,是國賊。


霞灣號


德不近聖者、智不近仙者不能為醫,古賢早有定論。中醫博大精深,對學醫之人要求嚴苛"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高度而準確地概括了一個有學養的中醫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 一手好字:要求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書寫工整,也就是說要有紮實的文字和國學(四書五經)功底,並有書法功力。因為古代醫書沒有這些文化基礎是很難理解其高深的醫學理論的,即所謂“醫家出自儒家”。二會雙簧:醫學要背的東西多之又多,諸如湯頭歌決、藥性賦、脈決……等等,都要求倒背如流,象演雙簧一樣。三指按脈:脈診在四診中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初學者很難把握,“望聞問切”,脈診雖然排在最後,但是是診病最為直接的認知,對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同時也由於其變化極其複雜多樣,且無以照搬,往往能反映出中醫的診斷經驗多少和水平高低。四季衣裳:是指診病和開方時要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性別、病發的階段、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特點而綜合靈活處方用藥,並根據病情發展隨時調整用藥及配伍。

當今,學醫群體本身具備其基礎條件者可謂鳳毛麟角。二是中醫老師或醫師其醫學理論水平與實際能力堪為師者寥寥無幾。三是學風世風眾所周知的現狀。諸多因素無一合格,其水平如大家所見便自在情理之中了。

這樣說來,當今之中醫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理解,充其量也就是一知半解了。

基於上述,所提出的為什麼的問題本身就是問題,亦或本身根本就不是問題。


輞川逸樵


書是寫給醫生作參考的吧,既然是醫生,那大前提都瞭解了,沒必要再說理由,就像勾股定理,一說勾三股四玄五,知道的人都清楚,也沒必要再去證明整個過程吧。就像乘法口訣,背下來就用。


小城春又


傷寒論不問病機病因。主要是看人體對疾病的反應。同樣是外感風寒,個體差異原因,有人會急性發熱,有人會脈細但欲寤。故而專注人體對疾病汗、吐、下、渴、頭胸腹項背疼痛、水腫、咳嗽、大小便、發熱與否、能食否等一系列具體證狀。這些證狀再組合分類,三陰三陽確定治法。所用藥物皆與人的體質高度相關,形成藥證,然後結合反應複雜證狀,組合成方證。達到方證人合一的目標。六經分類是在方證的基礎上抽象,亦有不完善之處。民國大醫陸淵雷分析,其實只有三陽一陰。厥陰與太陰可以歸入雜病。


swordandli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漢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2卷。現今遺存10卷22篇。

張仲景[1]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論中對疾病原因分析的比較少,側重症狀和方劑。主要是是之前的著作和典籍對病因有很多歸因分析很到位,但整體缺少一本辨證施治的論述。由此張仲景先生嘔心瀝血潛心研究和歸納彌補了這一憾缺。






青藏高原文化


張仲景注重實戰,注重臨床。內經講的雖然好,道理深,但是治不了病。把內經倒背如流,也不知道這個病該用什麼方子治療。傷寒論就不一樣了。只要你能認得字。病症和方正能夠對上號。按圖索驥你就能治療這個病。現在的中醫藥大學裡,絕大部分是學理論而請實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文都背不下來。你想一想這樣的學生出來之後能夠治大病嗎?能夠治疑難雜症嗎?甚至很多普通的病都弄不明白。


手機用戶96183895654


六經要熟悉你必須的學習內經才行,內經已經是比較系統論述了陰陽六經的關係,如果仲景大師又重述一遍,傷寒論又變內經的附註了,熟悉了內經,在辯證的用藥確實是高明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