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开送瘟神,湖北的麻城不啼血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此时的麻城,正逐渐走出疫情的恐慌和无措,一边积极防控,一边恢复生产。人们常讲的发麻,在汉语中原本是特别厉害的意思。

这个小城是湖北省辖的县级市,如无疫情,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初春时节,挥去迷雾茫茫,粉红的杜鹃开始在山坡荡漾。

麻城是杜鹃花城、中国映山红第一城,有麻城杜鹃甲天下的说法。这里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距武汉市区百余公里,有着10万余亩古杜鹃群落,生长周期百万年以上,现存树龄均在两百年以上,堪称世界奇迹。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杜鹃花开送瘟神,湖北的麻城不啼血

人间四月芳菲尽,当百花凋零,春意阑珊时,麻城就会有上百万亩野生杜鹃却在山野之间静静绽放,无意争春,却春光尽占。

此时,麻城人甚至整个湖北人都特别渴望那杜鹃花开放。这次疫情之中,大家在急切的节奏中被强制叫停,开始习惯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不再“多少事,从来急”,脚步不再匆匆又匆匆。

不再南来北往,躁动不已,重回书桌,神宁气定,思想清醒,灵魂独行,大家自己开始立定反省。我们所走的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是不是走得太快,已经忘记出发的目的。

每个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园林,鲜活的笑脸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只有守住内心,清理欲望,才能让心灵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麻城人的杜绝花,每一个都可以在花影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生命如此美好,何苦去触摸底线。

麻城人曾一路奔忙,中国移民史上,有大量移民后裔声称自己祖先来自这个很小的地方。川渝地区普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要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

“麻城孝感乡”是“湖广填四川”中的重要移民发源地,也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是入川移民后裔对故乡精神的寄托。

杜鹃花开送瘟神,湖北的麻城不啼血

麻城人都去了川渝,那现在的麻城人又从哪里来呢?现在的麻城人多为江西移民后裔,很多族谱记载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麻城人称父亲为伯或爷,称祖父为爹,称母亲为妈、娘或大,称外祖父为家(ga)爹,称外祖母为家婆或家家。这都非常接近江西风俗。

麻城是个出将军的地方,它和红安县并列为将军之乡。“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这片红色沃土,被称为“全国将军第一乡”,不仅造就王树声、陈再道等抛头颅、洒热血的共和国开国将军,更铸就了麻城人的一种傲骨精神。

麻城虽是贫困县,但麻城人“人穷志不穷”,生活在这片贫瘠革命老区的人们,坚信傲骨精神,以正为本,以诚居心,崇尚“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色家风,崇尚“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重亲家风,崇尚“笃志好学”、“经世致用”的尚文家风。

麻城名人不多,有几个人很有意思,可管中窥豹了解麻城特点。我们都知道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叫王圆录的道士在此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宝藏。王圆录是麻城人,他在肃州服兵役,抵御匈奴,兵败后在莫高窟出家为僧,他每天枯躁地打扫洞窟,远离风尘喧嚣,这种静气和定力实属可贵。后来他不经意把经文推向了世界,其实他只是需要维护莫高窟的经费。

杜鹃花开送瘟神,湖北的麻城不啼血

还得曲里拐弯的再说一下《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篇文章就是时任洪州都督阎伯屿重新修葺滕王阁后,邀请王勃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王勃和麻城没有关系,阎伯屿确实地道麻城人。今天的麻城阎家河镇,还有关于阎伯屿的墓地和遗迹。

麻城人在滕王阁上找到了自己的初心,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于此,麻城人参悟了人生要义。人的一生,总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

虽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但这几年麻城发展很慢,有些“从缓”,或者称为“低速度”,其实这时麻城按照自己的节奏向上拔节。麻城人在湖北口碑很好,这种麻城人的慢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候,走在麻城,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在满山红杜鹃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我们共同感受麻城每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